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国大陆西部中等地震平静作为6.5级以上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 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 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 0~5 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登堡  刘丽芳 《地震研究》2005,28(3):213-218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具有强度大、破坏重、影响广的特点。为深入剖析M≥6.8强震平静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捕捉活跃期首发地震预测信息,研究了云南20世纪以来4个强震活跃幕的基本特征;根据平静期中强地震时经、时纬动态变化的有序迁移,以平静期6级首发、结束地震为参照,将平静期划分为调整、迁移、平静三个阶段,提出平静期比活跃期长以及6级地震的指示意义等活跃期首发强震的震前特征,同时提出预测标志以及平静期中青藏块体对云南SSE向侧向挤压是主要动力源等新观点,为首发强震的预测、短临跟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5.
智晋  刘巍 《山西地震》1997,(1):30-35
利用“八五”研究课题的成果,分析了山西M≥7强震前后地震活动图像,指出一次M≥7强震前将经历了如下过程:4~5级中等地震活动迅速增多,出现辅助性地震条带和背景性地震空区,地震序列密集活动伴随应变释和加速,发生广义前震一平静-发震,认为这一演化过程是山西地区M≥7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基本图像。  相似文献   

6.
叶秀薇  杨马陵  黄元敏 《地震研究》2013,36(1):9-14,141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包括该带中强地震与阳江地震窗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带ML4地震长时间平静的震兆意义。结果表明:在第Ⅳ活跃幕中,阳江地区ML3地震(去余震)的活跃不仅与本区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关,还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强震活动有关,震前阳江地区ML3地震滑动3月频次出现升高现象,阳江地区ML3地震活动可作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窗口";在东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期间,ML4地震发震间隔△T≥300d具有震兆意义,是5级地震的短期或中短期指标,而在平静幕期间,ML4地震的长时间平静并不具备震兆意义,只是区域应力场处于松弛状态下的正常表现。  相似文献   

7.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聂晓红  王琼 《中国地震》2014,30(2):208-218
介绍了2014 年于田MS7. 3 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小地震活动状态以及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并与2008 年于田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于田MS7. 3 地震前2 ~ 3 年新疆地区处于中强地震连发活动状态,震前出现明显的3、4 级地震平静状态;②MS7. 3 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即MS7. 3 地震前3 年,阿尔金地震带及震源区周围5 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显著,而震源区东侧440km 范围内4 级地震出现长达5 年的平静状态;MS7. 3 地震前半年,震区附近出现了3、4 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轭分布的3、4 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像;③本次MS7. 3 地震前,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状态、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均与2008 年于田地震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可能与2 次7 级地震的孕震环境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对1966年以来63次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全时空扫描的基础上,讨论了大陆不同构造区域、不同震源机制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主要活动图象与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强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图象显现出应力集中和减弱两个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中期阶段)的活动图象以条带、空区和集中活跃为主;第二阶段(中短期)以持续平静为主. 走滑和正断层机制震前显示出较好的特征图象;逆冲断层震前的活动图象与其它两种机制的图象不同,没有明显的特征图象,两个阶段都有平静现象出现. 强震前中等地震条带走向与震源机制的两个节面走向一致性较好,但空区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对1975年以来青藏高原36个(25组)6.0~6.9级强震前ML≥4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跟踪分析,发现92%的地震前震源区及外围出现清晰的ML≥4地震平静区。平静面积多在1×106km2内,平静时段多集中在200~700 d,92%的地震发生在平静区内部。从地震预测角度认为,ML≥4地震大面积平静为青藏高原6.0~6.9级地震前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共性异常,它可以为青藏高原6级地震发生地点的判定、场的追踪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1954年山丹地震破裂带初步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和分析了云南地区 5次ML ≥ 6 .5强震前的应变扰动εi 值 .结果表明 ,地震前 5 ~ 8年 ,归一化为 4级的地震的εi出现明显的高值异常 ;未来震中区域εi值变小 ,周围地区增大 ,形成空区 ;εi 值有由零星分布逐渐向震中区收缩、集中并增强的趋势 .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震活动性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MS≥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特征,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综合预报效能评价,结果显示:东北9次(组)浅震地震前,所研究的5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中,88·9%出现了持续3个月以上的短期异常变化,且5项参数R值评分结果都满足97·5%的置信水平;88·9%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孕震空区,有87·5%孕震空区在空区边缘或空区内部出现了ML≥4·0逼近地震,逼近地震以单个或成对的形式出现。66·7%的地震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地震条带异常。最后给出东北地区中强震的短期预报方法,这对未来东北地区的地震预报工作将起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有地震记载以来的M_S≥5地震与1965年以来的小震目录,分析滇西南地区地震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及强震前中小震活动,开展分段、不同震级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发现:滇西南地区5级地震集中分布在主要深大断裂带上,时间分布呈现丛集特征,两次地震发生时间间隔平均为558天(约1.5年),地震平静时间一般持续约30个月;M_S≥6强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附近,在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平静和活跃交替特征,每个平静期和活跃期平均持续约15年,且大部分强震前存在清楚的预释放现象和中小地震加速定向迁移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是:地震活跃期为230—250年,平静期为130—150年;喜马拉雅南缘、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强震与本区强震明显相关,喜马拉雅南缘与缅甸北部地区发生强震后本区发震的概率分别为87.5%和66.7%;本区7级地震分带交替发生,最先发生的两个6级地震对预测未来7级地震发震地点有一定意义;中强震在8级地震前不活跃,而在7级地震前比较活跃,且青海北部与西部发生6级地震后,甘肃东南部或甘青川交界有5级地震活动。据此判断本区未来10年内存在发生7级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21日甘肃文县5.0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发育,判定为主震-余震型。之前该地区100多年中强地震平静;震前一年ML3.0以上地震频次增高、地震连发;震前一月ML3.0地震活动平静。没有孕震空区和条带存在。  相似文献   

16.
结合2021年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系统梳理门源6.9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打破和祁连山中东段ML 3.6地震平静打破的时空异常特征,认为祁连山地震带5级地震平静对平静区及周边发生6级以上地震具有指示意义,祁连山中东段ML 3.6地震平静对祁连山中东段5级以上地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平静区的打破使中强地震发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极限时间法对云南省1970年以来Ms≥6.5 11组强地震进行h′值计算,结果显示:11组强震前出现h′值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幅(平均减幅达28%)突然减小现象,即地震活动出现异常平静的现象,可成为地震预报意见的关键指标;强震前出现8次地震活动增强一平静一主震的发震模式,占73%,出现3次增强一平静一增强(短期内)一主震的发震模式,占23%;h′值量板图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平静和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展现得较为清晰;通过对11组强震进行预测,预测时间约为5个月。  相似文献   

19.
张淑蓉 《地震》1989,(6):1-6
通过强震前的中等地震活动,云南强震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一次强震前4个月内有中等地震丛集活动的地区,当其附近又经历了中等地震的平静—加速活动—临震平静的有序节奏活动后便发生另一次强震。应用这一强震活动规律曾对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大震作了某种程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980年以来青海西北部M_L≥4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青海西北部共出现5次M_L≥4地震显著平静异常,其后的8个月内在该地区均发生了中强地震,且中强地震前异常呈现出"长期平静—平静打破—震前平静—发震"的演化特征。据此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青海西北部震情趋势提供判定意见,为中强地震预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