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主要体现了渤海底层冷水团的控制;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受黄海暖流余脉与底质粒度的双重影响;Ammonia becarii var.-Ammonia aomoriensis组合主要受控于具低盐特性的渤海沿岸水团;Elphidium advenum-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要受底质类型的影响。总之,研究区内盐度、温度以及底质类型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水深分带性在这一海域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海洋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年8月取自北黄海的30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底栖有孔虫群落以适应低温、低盐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胶结质壳底栖有孔虫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海区。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主因子,通过将主因子代表的底栖有孔虫组合与环境影响因子之间的对比印证,揭示了其内在联系,北黄海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而温度和盐度则起到次要作用,该海区水深变化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对珠江口外CJ14区块25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底栖有孔虫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18种,其中玻璃壳质80种,瓷质壳质21种,胶结壳质17种。有孔虫丰度基本随水深变深而增大。为研究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底栖有孔虫含量进行Q型因子分析,并选取前4个主因子,分别对应4个有孔虫组合。它们总共解释了总方差的86.2%,基本上反映了沉积物中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研究表明,水深和盐度是影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组合分布的控制因素,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条件和沉积速率。水动力条件主要影响有孔虫的含量;沉积速率主要影响有孔虫的丰度。  相似文献   

4.
浙江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浙江沿岸潮间带和水深小于20m浅海区的102个表层沉积样品的有孔虫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有孔虫的数量和组合存在明显差异。潮间带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明显低于浅水区,底栖有孔虫数量分布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而浮游有孔虫恰好与底栖有孔虫相反。除杭州湾外,潮间带的浮游有孔虫相当稀少。根据有孔虫动物群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研究区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3个组合和5个亚组合。文中还叙述了玻璃状壳,似瓷状壳和胶结壳等各类壳的分布特点。最后讨论了有孔虫分布与水深、温度、盐度、搬运作用和“稀释”作用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杭州湾海域2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鉴定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71种,浮游有孔虫6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偏低,最高丰度仅41枚/克干样,且以底栖有孔虫占绝对优势,浮游有孔虫很少;杭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以异地搬运沉积为主,主要以广盐广适的属种和小个体的海相属种为优势种,如Ammonia beccarii,Ammonia annectens,Quinqueloculia lamarckiana,Elphidium advenum,Spiroloculina communis,Pararotalia nipponica,Poroeponides lateralis等;并根据属种分布特征划分了两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分区。  相似文献   

6.
南海中部海区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53个表层沉积物样的有孔虫分析,初步确定了六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五个亚组合,而浮游有孔虫可分为四个不同水深的组合。控制本区有孔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水团、海底地形以及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7.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对1999年6月采自冲绳海槽北部的6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属种多为中外陆架和上部陆坡常见底栖有孔虫,其中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在研究区域内广泛分布。底栖有孔虫群落明显受研究区水团的制约,该区底栖有孔虫Q型因子分析反映的4个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水团影响:组合1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Uvigerina sp.、Ammonia ketienziensis、Textularia pseudocarinata为主,代表陆架混合水团影响环境;组合2以Uvigerina peregrina、Beregrina、Bulimina mexicana、Bulimina submarginata、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黑潮暖流中层水影响下的环境;组合3以喜营养分子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代表冷涡沉积和上升流沉积区的环境;组合4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代表了对马暖流水团影响下的环境,其中水团的氧含量水平和营养状况是影响底栖有孔虫组合变化的主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丰度从西往东依次出现两个丰度高值带,一个位于研究区西部100—140m水深的陆架区,另一个位于400—600m水深的上陆坡,后者可能反映了冲绳海槽大陆坡普遍发育的陆坡上升流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第1~4次北极考察在西北冰洋采集的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优势种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综合研究发现,楚科奇海区低的底栖有孔虫丰度主要受较高的陆源物质输入的稀释作用影响;楚科奇海台和阿尔法脊较高的底栖有孔虫丰度主要受到暖而咸的大西洋中层水的影响;受碳酸钙溶解作用影响的门捷列夫深海平原和加拿大海盆底栖有孔虫丰度较低,并且水深3 597 m的站位出现了似瓷质壳的Pyrgo williamsoniQuinqueloculina orientalis,说明该区的CCD深度大于3 600 m。根据底栖有孔虫7个优势属种的百分含量分布特征可以划分出5个区域组合:南楚科奇海陆架-白令海峡组合以优势种Elphidium excavatumBuccella frigida为特征,可能反映受白令海陆架水影响的浅水环境;阿拉斯加沿岸-波弗特海组合以优势种Florilus scaphusElphidium albiumbilicatum为特征,可能反映受季节性海冰融化,低盐的阿拉斯加沿岸流以及河流淡水输入的低盐环境;大西洋中层水组合以优势种Cassidulina laevigata为特征,可能反映高温高盐的大西洋中层水影响的环境;北极深层水组合以优势种Cibicides wuellerstorfi为特征,可能反映水深大于1 500 m低温高盐的北极深层水环境;门捷列夫深海平原组合以优势种Oridorsalis umbonatus为特征,可能反映低营养的底层水环境。  相似文献   

11.
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对白令海和北冰洋楚科奇海39个表层沉积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稀少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的分布则主要受表层初级生产力以及与水深相关的碳酸盐溶解作用和水团性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以Elphidium spp.组合和Nonionella robusta组合为主,丰度和分异度低,受北冰洋沿岸水团控制;白令海陆坡区有孔虫以Uvigerina peregrina-Globobulimina affinis组合为主,含N.robusta较多,丰度和分异度相对高,受太平洋中层和深层水团控制,但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约分别位于2000和3800m处.此外,白令海陆坡上部表层沉积中含有北冰洋陆坡区典型深水底栖有孔虫种Stetsonia arctica,说明白令海峡两侧的海区曾有深部水交流.  相似文献   

12.
楚科奇海与白令海表层沉积中的钙质和硅质微体化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通过对北冰洋楚科奇海和令海41个表层沉积样品中的有孔虫、介形类等钙质微体化石和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定量分析,发现表层沉积中浮游有孔虫几乎缺失,这可能与该区表层生产力相对低、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有关,而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分布则明显受表层沉积物类型、表层初级生物生产力和碳酸盐溶解作用所控制。其中,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区有孔虫丰度和分异度低,含少量浅水介形类,放射虫在陆架浅水区缺失,但含有较多硅藻和海绵骨针等其它硅质微体化石,反映该区由于海冰、表层海水温度较冷而导致表歧初级生产力相对低。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丰度比较科奇海高一个数量级,底栖有孔虫分异度也相对高,硅藻、放射虫、海绵骨针等硅质微体化石的丰度与钙质化石一样,其丰度比楚科奇海明显高,反映表层初级生产力相对高。根据白令海陆坡区底栖有孔虫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比值的水深变化,推测该区碳酸盐溶跃层和补偿深度(CCD)相对浅,分别位于水深2000m和3800m处。  相似文献   

13.
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LYK钻孔微体生物群的分布特征及属种组合进行研究,共鉴定底栖有孔虫50属67种,介形类30属46种,运用Q型聚类分析,将钻孔内底栖有孔虫划分为5个组合,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恢复了研究区域千年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在黄河流入前,研究区发育粒度较细、分选较好的陆架沉积,微体生物群...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分析,阐明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探讨硅藻与环境的对应关系及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硅藻以热带—亚热带种和近岸种为主;硅藻丰度差异显著,近岸浅水区丰度相对较低,陆坡、河口和上升流区丰度整体较高;硅藻组合类型复杂。硅藻分布面貌受区域的温度、盐度、营养盐、水深、海流、底质类型等因素的控制较为明显。硅藻组合对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范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胶结壳有孔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淑鸾 《海洋与湖沼》1988,19(2):187-196
作者对珠江口底质沉积的20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共有腋结壳有孔虫14属28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福尔摩砂杆虫Ammobaculites formosensis与卡纳利拟单栏虫Haplophragmoides canaricsnlis组合;Ⅱ.叶状串珠虫Textularia foliacea与节房双串虫Bigenerina nodosaria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水深,盐度、底质沉积物及pH值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选取赤道西太平洋ODP 807站位(3°36.42′N,156°37.49′E,水深2 803.8m,岩心长822.9m)26.27~43.02mbsf层段中的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以便了解早更新世2.5~1.6Ma BP时期古生产力和深水环流的变化。结果显示,这一时期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表生种和内生种比值(E/I)、Uvigerina spp.百分含量和有机碳百分含量(TOC%)等替代指标反映了西太平洋古生产力总体上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点,而其中Bulimina alazanensis的丰度变化则相反,反映了该种有可能更适合温暖、低营养的底层水环境。2.5~1.6 MaBP时期底栖有孔虫在丰度上以Uvigerina spp.为主,指示了早更新世西太平洋深层水受北部水团的控制更强。  相似文献   

18.
长江远端三角洲是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体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以来形成的重要地貌单元,其包含了高分辨率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信息,对该地区现代沉积环境及其影响条件的分析将有助于长时间尺度古记录识别与反演。对研究区海域14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化石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有孔虫有52种,以玻璃壳体类型为主,平均含量占底栖有孔虫总量的90.6%,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含量最低。进一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4个组合:组合Ⅰ(Ammonia beccarii vars.-Quinqueloculina spp.)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近岸浅水区,组合Ⅱ(Bolivina robusta-Bulimina marginata-Hanzawaiaspp.)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水深较大处,组合Ⅲ(Elphidium hispidulum-Fursenkoina schreibersiana)呈带状分布于近岸,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pauciloculata)分布区域位于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组合Ⅰ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闽浙沿岸水团影响;组合Ⅱ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台湾暖流水团影响;组合Ⅲ的分布可能与夏季闽江水与外海水混合发生水体层化有关;组合Ⅳ可能指示区域水体环境受季节性闽浙沿岸水与台湾暖流水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潮滩活体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分布及地质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津市潮滩8条垂直于海岸线剖面的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活体和死体有孔虫分析鉴定、粒度分析、含盐量测定,利用全站仪对剖面进行了水准测量,同时测定了海水盐度。研究了天津市潮滩有孔虫群的组成、数量及分异度等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将天津市潮滩活体有孔虫群分为7个带,埋藏有孔虫群(活体+死体)分为5个带,但除了埋藏群Ⅰ、Ⅳ与活体有孔虫群Ⅰ、Ⅳ组合特征一致外,其他各带的组合特征及分带界线均不一致。通过分析活体有孔虫群分带与沉积物含盐量、海水盐度、潮位、沉积物组成等生态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活体有孔虫群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分析埋藏有孔虫群分带与潮位、沉积物粒径、现代沉积速率等沉积环境参数的关系,探讨了埋藏有孔虫群的搬运及沉积作用。指出了天津市海岸带活体有孔虫群和埋藏有孔虫群的关系、环境特征及地质意义,为该区高精度的古沉积环境划分提供了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呈现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组合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有孔虫30种。运用聚类分析,得到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组合类群Ⅰ主要分布在5°~10°N的孟加拉湾南部开阔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lobigerinoides ruber,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生产力及海水盐度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Ⅱ主要在5°N至5°S,沿东经90°海岭分布。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orotalia menardii,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水深及生产力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Ⅲ对称分布在组合类群Ⅱ两侧水深较深的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orotalia tumida, Globorotalia menardi, Pulleniatina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