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第二艘以"向阳红10"号命名的海洋科考船。37年前交付的老"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8年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老"向阳红10"号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相似文献   

2.
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应用于高精度全覆盖水下地形测量,随着现代水声技术的发展,其可同时获得海底地貌信息(底质分类)、水柱信息(水体中的油气),成为海洋探测必不可少的设备。对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原理、功能、发展做简要介绍,对多波束系统测量误差与精度评估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首航实测数据,开展了EM302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安置偏移量检校和测深精度评估工作。该工作具有较强实用性,为深水多波束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瓦萨"号在国王码头举行盛大首航仪式,然而,只张开10张帆中4张帆的"瓦萨"号,在驶离码头仅1000多米,即在一阵海风吹袭下,船体倾斜,于一片尖叫声中沉入海底。从丹麦哥本哈根北部小镇赫尔兹堡搭轮渡,不用出示护照就能登上开往瑞典的大船,20分钟后船就靠上了瑞典一边的码头,丹麦和瑞典就隔着厄勒海峡不足20千米这一点距离。瑞典,天高云低,地广人稀,让人想起瑞典人创作的那首《大大世界》(Big Big World),如果没人反对,我宁愿将这首享誉全球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VisualDB可视化数据管理技术和3层架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南海海洋科学数据产品服务系统,用户可通过浏览器对南海海洋科学数据产品进行可视化查询、检索与获取;介绍了VisualDB的应用,就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可视化数据管理、发布与共享服务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最后就ViusalDB的一些技术特性对南海海洋科学数据产品服务系统的扩展性作了探讨。文章对于完善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的数据服务形式、建立南海海洋共享服务体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2日上午10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业治铮”号科考船鸣笛驶离青岛港,开始执行为期50天的国家专项海洋地质调查的首航任务(见封底)。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水平,有力支撑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强国建设,文章在概述科考船信息化需求和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科学"号的信息化建设实践,即"科学"号线上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科考船信息化建设对于发挥数据作用和促进开放共享的意义重大,我国相关领域仍较落后;"科学"号线上运行管理平台是我国首次建成的科考船运行管理全链条线上系统,根据不同的角色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创新引入"船时课题"实现核心模块和评价指标的关联,并成功与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对接,为我国科考船信息化建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7.
<正>迈阿密邮轮码头星级:★★★★★★规模:全球70%的邮轮都从北美始发,而其中的70%又都是从迈阿密始发!美誉:"邮轮之都"、"北纬18度的度假天堂"王牌:迈阿密拥有12个超级邮轮码头,可同时停泊20艘邮轮,每一个码头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管理系统和最规范的登船流程,能够同时为8400名游客出行提供服务。那里有豪华舒适的休息大厅、多个商务会议室、全封闭游客登船通道以及急速订票系统、安检系统、查验系统和行李管理系统等。每个码头还建有能容纳超过500辆汽车的车库。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现实,结合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的理论梳理,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提出海洋产业生态化概念模型、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系统解释海洋产业生态化的运行机理,构建"区域功能划分—生态化水平诊断—企业意愿辨析"的海洋产业生态化外缘系统识别框架,确定"组织类型—投资方式—转型模式—工程建设"的海洋产业生态化内核系统组合类型,耦合内外两系统形成海洋产业生态化模式的分类方案,为沿海地区政府因地制宜推进海洋产业生态化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首次探索了"数字海洋"从科学概念到工程实体的建设实践,经过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研究总结了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系统架构设计,功能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实践证明,系统在数据共享、信息集成和可视化表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数字海洋"是人类认识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以及建设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与方法手段.海洋的复杂性以及人海关系调控的复杂性使得"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文章以"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的视角,提出"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的层次和重点领域,并从系统工程角度对"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汕头港位于广东省沿海东北部,港内的水工建筑(如码头、浮标等)受海洋污损生物严重污损.1991年6月,对汕头港的3个码头(岩石海军码头、渔业修造船厂码头及妈屿验潮井码头)和3个浮标(娘礁标、1号和3号标)进行了污损生物调查(图1).本文研究了汕头港码头、浮标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量及分布等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吉伟伦  宁凌 《海洋通报》2018,(6):659-666
海洋利用系统的整体健康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关键因素。针对广东省海洋利用系统健康的不确定性,运用PSR模型以及改进熵值法构建了适应于广东省海洋利用系统健康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广东省海洋利用系统的健康状态做出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海洋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不健康"阶段发展至"亚健康"阶段;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指标是广东省海洋利用系统健康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沈开江 《海洋科学》1993,17(1):65-65
海军海洋测绘部队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和海军的命令,于1992年5月15日胜利完成东海苏岩礁测量任务,填补了我国海洋测绘的一大空白,为国家开发利用东海海洋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3年,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制造的万吨级轮船“跃进号”首航日本,因为没有海图保证,在苏岩礁海域触礁沉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中尺度过程与区域海洋环境和气候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中尺度过程是海洋系统状态维持和变异的关键过程。作为系统的衔接尺度,中尺度过程对海洋能量信息的传递和转换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层次上决定区域海洋致灾风险以及环境和气候安全。文章基于海洋的分异与连通性,阐述海洋中尺度过程及其影响,并提出地球系统科学全息观。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中尺度过程制约和调控海洋热量、碳吸收、初级生产和营养盐等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对于海洋中尺度过程尚待系统和深入认识,建议从全息科学的角度构建观测体系,发展诊断区划、过程构造学分析和全息仿生仿真技术方法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海洋动力过程多层次尺度演绎规律和全息分析方法研究体系,从而为海洋环境和气候安全保障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海洋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3年参加德国"太阳号"远洋科学考察活动,了解了"太阳号"科考船科学的综合质量管理方法,分析了标准和计量在德国海洋科学调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致语     
为顺应国内外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形势的需要,促进基础海洋科学、应用海洋科学及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学术交流,经国家海洋局"国海科字[2012]539号"文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12]838号"文批准,《台湾海峡》期刊正式更名为《应用海洋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Oceanography).《应用海洋学学报》是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中国生态学学会海洋生态专业委员会协办,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报类期刊(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 35-1319/P,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4972).《应用海洋学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反映国内外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为国内外基础海洋科学和应用海洋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其主要报道国内外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侧重于报道应用海洋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及其他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反映各相关学科前沿最新研究动态的综述等文章.今天,乘着党的十八大"建设海洋强国"号令的春风,《应用海洋学学报》正式出版、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7.
海洋资料浮标测量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经济和方便,是多年来浮标工程研究的课题。文中介绍我国海洋资料浮标数据传输方式的变革,国内卫星(中卫-1号)的性能及覆盖海域,"全线通"双向数据卫星通信系统原理特点以及"采用SCADA通信系统通过国内卫星传输资料浮标数据研究"成果在我国东海、南海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数字海洋”原型系统构建和运行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新  刘健  石绥祥  董文  池天河 《海洋学报》2010,32(1):153-160
1 引言 "数字海洋"伴随"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应运而生,是"数字地球"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理论和技术在海洋工作领域的体现和再创新[1-5].国外与"数字海洋"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基于遥感技术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区域性海洋观测如信息服务系统等,比较典型的有GOOS,美国的改善海洋观测系统(IOOS)、澳大利亚的BLUELINK等系统[6-9].  相似文献   

19.
深渊着陆器技术研究及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斗深渊是指海洋中深度超过6 000 m的区域,占据了海洋底部45%的深度范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斗深渊科学代表着当前海洋研究最新的前沿领域。面向海斗深渊科学近海底长时探测与采样应用需求,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制的7 000 m级"天涯"号、"海角"号深渊着陆器系统,针对深渊着陆器的装备特点,重点研究了生物原位观测、微生物富集与固定、生物诱捕及沉积物取样等技术。描述了深渊着陆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的试验和科考应用,验证了着陆器及采样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对深渊科考的适用性,并取得了多项科考成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海洋科学调查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思想及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该系统为海洋科学调查的管理提供实时、动态、全方位数据、背景资料的决策信息,也为新的海洋科学调查计划提供快速、准确、科学的数据依据,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检索、统计、分析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