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下游频繁的黄河决口和改道在该区域形成了众多湖泊,其沉积物是研究该流域侵蚀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材料。本文基于高精度的AMS-~(14)C测年,通过分析大野泽DYZ-1钻孔550 cm柱样中的元素含量组成、粒度、CaCO_3含量及元素主成分数理统计综合分析,重建了大野泽流域近1400 a的侵蚀变化序列。结果表明,大野泽流域侵蚀变化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625—940 AD期间,气候较冷干,流域侵蚀较弱;940—1250 AD期间,对应"中世纪暖期",气候暖湿,降水增多,同时大野泽湖盆频受黄河洪水注入,流域侵蚀强劲;1194 AD之后,黄河进入第四次大改道期,河道南迁夺淮河入黄海,1250—1540 AD期间,黄河洪水较少影响到大野泽湖区,但该时期气候相对暖湿,流域侵蚀相对较强;1540—1860 AD期间,对应"小冰期",气候较冷干,流域侵蚀较弱;1860 AD之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开始增多,同时,黄河再次改道北迁,大野泽再次受到黄河洪泛影响,流域侵蚀再次加强。以上结论为深入理解黄河下游侵蚀变化特征及规律与黄河改道决溢洪水、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蓄洪湖泊,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本研究以东平湖沉积岩芯(DPK岩芯,161 cm)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岩芯的炭屑记录,并结合粒度、烧失量等古环境指标,重建了东平湖地区近1 500年以来的古火演化历史,探讨了火事件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16—1254 AD,黄河下游东平湖地区为冷干转暖湿气候,火事件较频繁,但约1 000 AD之后有降低趋势;(2)1254—1922 AD,气候寒冷,旱涝交替频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火事件较之前明显加频加剧;(3)1922—1962 AD,气候相对暖湿,受气候变化及黄河改道影响,火事件频率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4)1962年以来,在暖干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加剧扰动的背景下,火事件明显增加,尤其是>100μm炭屑浓度急剧攀升至整个剖面的最高峰,粒度迅速粗化,表明人类活动干扰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促进该地区火活动的重要因素,而人类活动(如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战争等)的加强可能是导致东平湖流域火事件频发的主因。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森林火...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大野泽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下游湖泊大野泽550cm柱状岩芯沉积物粒度分析,结合高精度的AMS 14C年代测定,初步揭示了研究区近1400a来湖泊沉积及环境演化历史。应用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分析,结合沉积物岩性特征,结果发现DYZ-1钻孔地层明显分为两个沉积阶段:550~385cm,以深黑色和青灰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为主,属湖沼相沉积物环境;385~30cm,以棕黄色和浅黄色黏土质粉砂为主,为河流相沉积环境。综合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分析结果,大野泽近1400a环境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625-940 AD期间,为湖泊水位较低沼泽相沉积环境,气候较干冷;940-1250 AD期间,在中世纪暖湿气候背景下,湖盆频受黄河洪水入注,湖盆扩张,水位抬高;1194 AD开始,黄河河道南迁至黄海入海,大野泽逐渐演变为河流相沉积;1250-1540 AD期间,河流水动力较强,气候较湿润;1540-1860 AD期间,河流水动力表现出减弱趋势,气候转干冷,对应小冰期;1860 AD之后,黄河再次改道北迁至渤海入海,大野泽再次接受黄河洪泛注入,但由于前期湖区抬高成陆,该区域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山东湖泊的变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利用第四纪地质及古气候分析资料,论述山东的湖泊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气候最宜期。指出历史时期山东湖泊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干旱、森林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的加强,以及黄河迁徒、泛滥、淤积的影响。应用卫星影象的地貌分析和大量历史地理资料,对鲁西大野泽—梁山泊等湖的衰亡,南四湖的生成,以及鲁北与胶莱平原湖泊的衰亡过程作了扼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近2600年神农架大九湖泥炭的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神农架大九湖沼泽泥炭柱状样提供了分辨率为25a的约2600a来的气候变化记录。对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参数测量、X射线荧光分析(XRF)、孢粉鉴定和统计建模,结果表明,大九湖气温的变化曲线与竺可桢中国东部的物候温度曲线以及格陵兰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大体一致,与青藏高原东部希门错湖泊沉积物温度代用指标的变化曲线也十分相似。特别是550—1300AD间的相对温暖期,与竺可桢首次提出来的中国东部隋唐温暖期(约600-1000AD)和欧洲的中世纪暖期(930-1240AD)在时间跨度上大致对应。可划分为4个阶段:(1)600BC—550AD,气候相对冷湿;(2)550—1300AD,气候相对凉干;(3)1300—1900AD,气候又转变为冷湿,其中最冷期1400—1900AD可与欧洲的小冰期对应;(4)1900AD至今,气候又开始转向相对凉干。同时发现低频磁化率χlf与铁元素含量之比(χlf/Fe)的变化曲线与利用孢粉分析数据恢复的大九湖气候变化曲线对应得很好,特别是二者都清晰地显示了500—1300AD为一相对暖期。这预示着χlf/Fe可能是泥炭剖面的一个更好的气候记录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不同季节水体δ18O分析,对湖泊水体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δ18O主要反映了湖泊水源变化及湖泊水体与长江洪水期/枯水期交替演变的特征关系。受江湖关系随季节变化影响,处于长江中下游中段安徽省境内的巢湖、石塘湖等湖泊各季节水体δ18O都相对较高,处于上段和下段的鄱阳湖群和太湖湖群湖泊水体δ18O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下游上段和下段湖泊水体交换受长江影响较大,中段较小。对不同季节湖泊水体δ18O比较分析表明,长江对湖泊水体的影响主要在夏季,秋、冬季节湖泊水体稳定。黄盖湖、大冶湖等湖泊夏、秋两季水体δ18O大幅度变化与长江的水位波动直接有关,在长江洪水期,湖泊与长江相连;在长江枯水期,湖泊与长江分离。玄武湖水体δ18O的大变幅是人为换水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蓝藻可以在各种水体中出现,尤其适于有机物丰富,碱性较高(pH8—9.5)的水体中,当水温较高(25—30℃)的季节里繁殖快,有时大量发生,有些种类还可形成湖靛。湖靛又称水花或水华。但在江浙一些地区称为浮靛、臭绿沙等;在安徽地区称湖青、湖片、湖淀等;广东俗称(艹耗)等。它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和东北平原等一些湖泊中,  相似文献   

8.
一、水产植被的环境条件南四湖位于山东的西南部,即北纬34°27′至35°20′,东经116°34′至117°21′之间。由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四个湖泊串连而成。各湖之间无明显界线,总面积为1126平方公里。在汛期和枯水期面积常有变化,通常水深1—2米。湖中部二级坝水利工程把其分成了不同水面高度的两个湖泊。通常情况下,上级湖水面比下级湖水面高1.5米左右。  相似文献   

9.
高原湖泊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近年来,荧光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物理化学特性。为了理解高原湖泊中DOM的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在湖泊水体中的垂直分布情况,作者利用荧光发射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和百花湖中的DOM。结果显示,高原湖泊DOM主要表现为类富里酸荧光,包括可见区和紫外区两种类型的荧光峰,各种天然水体中都有报道的类蛋白荧光在红枫湖DOM中并不明显,而在百花湖DOM中则有较强的类蛋白荧光。溶解有机质所含三种类型荧光峰(PeakA: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B: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C:类蛋白荧光峰)的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能与高原湖泊水体pH值、DOM在湖泊不同深度由于受到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存在差异等因素有关。与有机质结构和成熟度有关的荧光峰比值r(A,C)在1.40—2.09范围内,红枫湖南湖、百花湖DOM样品的r(A,C)值随着水体深度有下降的趋势,而红枫湖北湖DOM的r(A,C)值则随着水体深度有较大起伏,揭示了高原湖泊水体中DOM的结构以及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另外,r(A,C)值与pH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红枫湖南湖DOM为0.95,百花湖两个采样点DOM分别为0.67、0.75,而红枫湖北湖DOM则显示出一定的负相关性(R2=0.45)。  相似文献   

10.
湖冰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其中湖冰物候与短期或长期的全球变暖、大气变化、大洋涛动等相关性显著。湖冰物候期的提取是分析湖冰对全球气候响应规律的基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以人工或气象站点观测的湖冰物候事件的方法无法满足研究需要,遥感技术尤其是多光谱遥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文以湖泊冰物候事件为基础,总结了湖泊冰物候定义的四种方法;再由遥感湖冰监测的机理,指出湖冰的反射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综述多光谱遥感监测湖冰物候的方法,并对比几种方法的优劣。本文是利用多光谱遥感技术提取湖泊冰物候的重要依据,为遥感在湖泊冰物候变化监测和气候变化响应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地区最大的蓄洪湖泊,大汶河是其唯一入湖河流。对东平湖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探讨了东平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受物质来源和流域降雨量变化影响,东平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及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平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粉砂为主,平均含量达79.71%;黏土次之,占16.76%;砂含量最少,仅占3.51%。平均粒径、砂、黏土分别呈舌状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平湖现代表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大汶河搬运与一定比重的湖岸侵蚀崩塌产物,表层沉积物来源的确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结合物源示踪分析来准确判定。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东平湖地区水动力条件及物质输入状况、入湖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9-1990年两个夏季对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冰川湖泊的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分析,对该流域冰川湖泊及其沉积类型进行了分类,按其成因冰川湖泊可分为:冰蚀湖、冰川阻塞湖,冰碛湖,冰川热融湖、以及复合成因的冰川湖泊,按补给类型,冰川湖泊还可以分为冰水湖和非冰水湖泊;冰川湖泊除了受到一般湖泊所具有的波浪作用,地表径流作用、块体运动、坡面水流作用以外,还存在冻胀作用,冰川作用和热力作用等。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4.
云南抚仙湖的水生植被及其微量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位于我国云南高原澄江盆地内,是属于地堑式断陷构造深水湖泊(为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湖面海拔为1721.22米,面积达211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155米,平均水深为89.6米。1957年黎尚豪教授等曾对该湖的水生生物作了初步调查。为了进一步查明该湖的水生植物资源及其微量元素含量状况,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79年6月—1981  相似文献   

15.
洱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属构造陷落湖泊)。云南素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但至今未见有关洱海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详细报导。为了解该区湖泊微量元素的自然含量水平,以便对湖泊环境质量作出正确评价,以为探索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1—1983年对该湖沉积物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采样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沉积物释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沉积物是内陆水域磷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沉积物释磷作为内输入磷源,对水域营养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例如,人们发现较浅的湖泊夏季中期出现磷浓度高峰,有些浅湖夏季氮成为限制性营养元素;混合湖与分层湖的总磷—叶绿素相关模式有着显著差异等。研究证明,这些现象都与沉积物释磷有关,而且在许多水域,磷的内输入占了总输入的相当比重,其对水域生产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近些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对沉积物释磷的机理、制约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些结论对于渔业经营及环境管理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藏南沉错沉积物有机质δ13C对湖区环境冷暖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代用指标,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较为复杂。通过研究藏南沉错CC1孔216cm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δ13C的变化,认为其波动是对湖区环境冷暖变化的良好响应,且在暖期偏低,而在冷期偏高。以δ13C的变化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地球化学指标包括总有机碳(TOC)、氢指数(HI)、碳氮比(C/N)等,讨论了研究区近1400a来的冷暖变化,进一步划分出了4个暖期和4个冷期以及若干冷暖过渡期。其中4个暖期依次和“隋唐温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包含中间2个暖期)和20世纪变暖相对应;而4个冷期中的后3个分别对应于小冰期的3个冷期,其时间范围分别约为1460—1510AD、1660—1770AD、1850—1900AD。CC1孔δ13C值波动所指示的冷暖时期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和我国东部地区利用冰心、树轮、物候资料、史料及观测等资料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作为环境代用指标的有效性以及藏南沉错地区气候变化与其他地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对河套地区陈普海子湖泊及其流域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测年,探讨了湖泊的沉积演变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得到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8.68%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1代表了以6.18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而F2为以42.75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作用。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时期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在1996AD之前,流水作用所携带的细颗粒(14.1μm)决定了沉积物的粒级特征,在1960—1985AD期间表现出风沙活动强烈;1996AD以来,由于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沙荒土地开垦,流沙活动强烈,流域风沙活动所携带的粗颗粒(14.1~224.35μm)控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相似文献   

19.
云南程海近500年来湖泊初始生产力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海为富营养化封闭湖泊,通过对程海CH01乳沉积物色素分析,定性恢复了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近500a来程海湖泊初始生产力总体上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其中1700AD前后,1790AD前后是湖泊初始生产力出现变化的界限,另外,色素含量变化揭示研究时期内存在1750AD前后,1930AD前后二次明显暖波动。  相似文献   

20.
滇池的水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位于昆明南部市郊,是云贵高原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滇池属金沙江水系,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该湖为南北向的断陷湖泊。湖周青山环绕,在历年(1951—1982年)平均水位1,886.36米(黄海基面)时,湖水面积300平方公里,库容量12.5亿立米,平均水深4.17米,最大水深10.16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