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云南天文台Hα全日面望远镜是云南天文台太阳观测的主要仪器之一。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望远镜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并且这些数据还在以每天1~2Gbyte的速度增长。为了保存这些数据,便于进行数据共享,建立了Hα全日面观测数据服务系统。硬件方面,采用DAS+NAS的存储方案;软件方面采用PHP+MySQL的方案。本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查询和数据下载,并已经正常运行了半年左右。介绍了这一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基本结构。由于这一系统更多的是为澄江1m红外太阳塔的有关系统的设计提供经验和参照,因此在文中相关部分初步讨论了某些针对澄江1m红外太阳塔有关系统的考虑。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报道了国内首次对黑子本影细节的直接照相观测。通过对这些本影细节的形态的考察和对它们的平均视大小的粗略估计,认为其中一些是本影点。本文还讨论了它们与黑子发展演化过程的关系及其它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6.
用口径为10cm的全日面磁场望远镜,我们获得了光球的全日面视向磁场观测资料,与35cm磁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比对,发现日面上各活动区磁场的形态以及强度都吻合较好,说明全日面磁场望远镜得到的观测资料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对1999年11月19日拍摄的两张狮子座流星胶片进行了分析研究照相观测比目观测记录了更多的定量信息计算了流星在胶片上显露时必须满足的运动角速度条件,求出了流星起始点仰角、流星结束点与辐射点的角距离、流星运动的角速度以及流星路径的弧长等并且得出流星在大气中的烧蚀时间仅0
65秒左右,即烧蚀的路径长约40 50公里通过在扫描仪上得到的黑白图像的处理,求得两颗流星的照相星等分别为-10.3
± 0.2和-4.8±0.2.由此可以得到它们的质量和电子线密度.给出的处理方法,也可用于其他流星的照相观测资料处理.并且,对流星观测使用的照相镜头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随着CCD和像增强器的发展,小巧灵活的流星视频观测系统在世界上逐渐多了起来.并且,最终将可能逐步取代流星的目视观测和普通照相观测.介绍云南天文台I号流星彗星视频照相系统的研制及其初步观测结果.这一系统由容易转换的5组件构成.用于流星观测的大视场相机的视场约36度,单帧图像可观测到约6等恒星.实测的恒星星等测量精度可达约0.2等.还讨论了视频照相机比传统的感光胶卷照相的长处,以及视频照相系统的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太阳黑子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近年来太阳黑子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内容涉及观测仪器和技术,黑子的精细结构、磁场、埃弗谢德效应、振荡和磁流体波动、致冷机制、形成与消亡和新发现的早期观测资料,并对今后工作方向提出了概括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简要总结了自1979年以来云南天文台在宇宙学,星系物理,行星和彗星物理方面的主要进展,也对相关仪器的研制和选址工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过去20年,特别是近10年来云南天文台人造卫星的观测与应用情况。介绍在观测仪器的研制、改进和观测方法研究以及有关激光测月资料的归算与应用方面所作过的工作。根据既有的条件,就今后若干年内可能进行的几项工作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1994年7月17日至22日“彗木相撞”期间,在紫金山天文台进行了木星胶卷照相观测。木星胶卷像是用赤道仪20公分的折光望远镜加上拍摄太阳黑子放大像的照相装置获得的,木星胶卷像的直径约4.5毫米。“彗木相撞”后的木星胶卷像上留有明显的“大黑斑”创面。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基于多波段的观测数据, 研究了黑子本影振荡在太阳大气不同高度或温度的振荡特征. 目标黑子发生在2017年9月15日, 位于活动区12680. 多波段的观测数据包括AIA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的极紫外成像及IRIS (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的紫外光谱和成像. 在太阳黑子的本影位置, AIA 1700 Å 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4.2士0.8) min,而AIA 1600 Å、171 Å和193 Å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2.8士0.3)min. IRIS的Mg II h和k谱线及远紫外成像(2796 Å)都表现为(3.1士0.5) min的准周期振荡,而谱线Si IV 1393.76 Å的振荡周期约为(2.9+0.4)min.观测结果说明黑子本影的振荡周期随着太阳大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较短的周期可认为是3 min振荡,很可能与黑子本影上方的慢磁声波有关,它起源于温度极小区并向上传播到日冕.较长的周期可解释为光球的5 min振荡,与太阳的P模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