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你想和鱼儿一样在水下自由活动时,就需要一套潜水装备。目前,最常用的潜水装备包括潜水镜、钢瓶、呼吸器、潜水服、配重腰带和脚蹼。此外还有一些辅助的潜水装具如潜水手  相似文献   

2.
交通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最近成功地进行了300米氦氮氧饱和潜水科学实验,四名潜水员在300米水深压力下停留了七昼夜。实验是5月23日开始的,于6月12日安全出舱。实验包括了潜水生理医学、潜水呼吸器、热水服、水下工具、水下通讯等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是海洋水下工程领域内一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检验了300m海底模拟加压舱群设备,使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饱和潜水技术进行潜水生理学和医学研究,并进行了潜水呼吸器、潜水加热服及热水系统、水下液压工具、舱压和氧分压自动控制设备、潜水用氦气回收及净化装置、氦氧通讯机等多种项目的300m试验,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这对于我国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深海打捞、港口建设、海洋科学考察和国防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塞尔维亚·A·伊尔莉博士是一位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水下事业的女科学家。她曾在内、外各种潜水系统、水下居住舱和调研潜水器中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多年。1971年,她曾带领第一批由姑娘们组成的“水下少女”潜水组,在美国维尔京岛附近的“特克泰特2号”水下居住舱中生活和工作了两个星期。以后她又身着杰姆单人常压潜水眼首创下潜380米的潜水纪录。迄今为止,她的潜水纪录已超过5000小时,在妇女潜水行列中名列前茅。她还领导过  相似文献   

5.
饱和潜水理论,最初是由美国海军于三十年前提出的,但作为一门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被研究利用,则是近年来的事情。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把这门技术应用于海底大陆架的勘探和海底油田的开发;美、法、日等国的海军也已开始组建深海饱和潜水特种部队,专门从事固定于水中的声纳设备和通信器材的检修、水中训练用鱼雷的回收,以及海上救难和深海打捞等工作。迄今,潜水员在从事水下作业时,通常都是携带水下呼吸器,即装有压缩空气的筒状高压气体容器,但其最大限度也只能下潜40米深。若超过这一深度,受水压的影  相似文献   

6.
本书是潜水技术专著,作者哈乌克斯是西德著名的潜水专家,他主持了潜水装备、加压舱、水下居住舱、深潜器和水下开发机械的设计研究工作,为海洋开发作出了贡献。书中详细介绍了现代潜水技术的各种技术装备,内容新颖、丰富,大量的插图更有助于读者对现代潜水技  相似文献   

7.
一个海洋国家,如果不建立自己独立的水下技术机构和深潜水及海底工程服务队伍,其海洋资源开发必然受到外人的钳制,潜水和海底工程市场就会被他人占领。笔者根据三十余年潜水、打捞沉船和近些年来对海洋水下工程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赴波兰、挪威、法国和英国学习与专业考察的启迪,就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面临的水下支援工程作业任务作了预测,并对国内潜水技术和水下工程作业技术水平、能力、各群体特点等基本状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能与在太空上行走相媲美的行为,恐怕要数穿带上配套的水下呼吸器在南极潜水。当水温下降到0.4℃时,一个没有任何保护的潜水员在水中停留几分钟后就会失去知觉,甚至被冻僵。在离南极半岛约100公里远的乔治王岛阿德默勒尔蒂湾,为了潜水,我穿上了好几层毛织的贴身衣服和袜子,还套上了氯丁橡胶制成的干套服,头罩、长统靴和只有三个手指的手套。我身上的全部热量都被保护在潜水服内,简直象是处在蒸汽浴中一样。  相似文献   

9.
饱和潜水技术能提高水下作业效率,还可藉巡回潜水来增加水下作业深度,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潜水技术先进国家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进行潜水作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空气潜水中,脑功能的变化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高压氮会引起人体象酒精中毒样的麻醉症状,因此,一些水下生理和医学家们不但把脑电图作为潜水员选拔的体检指标,而且还用作潜水时健康检查和监护的重要手段.关于长期暴露于高气压环境下人体脑电图变化的研究尚属少见.本工作系统地记录了模拟36.5米氮氧饱和和潜水26昼夜各时期及进行不同深度空气巡潜时的脑电图,以探索长期暴露于高压氮氧环境对人体脑电图的影响以及适应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如同飞行员必须学会跳伞一样,潜艇艇员必须完成水下脱险训练。潜艇水下脱险训练是在深水、高压的环境下进行的,稍有不慎,极易发生肺气压伤、二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事故。据美国《生理杂志》透露:美国海军在潜水训练中,每7500人次的水下脱险训练,平均就有一例减压病和肺气压伤发生;每进行50,000人次就会有一人死亡。据报道,一些潜水业较发达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潜水事故。  相似文献   

11.
美国墨西哥湾中的商业潜水活动正在蓬勃兴起。该活动主要支撑着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亚拉巴马州近海的油田作业、沿海湾的小石油城镇如得克萨斯州的科鲁特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摩根的石油业潜水公司为油田承包水下服务项目,维修和保养离岸230公里之内的石油生产平台。当前这里雇用的商业潜水活动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前两种是在海面以供给潜水员空气或混合气体进行呼吸的方式工作,这样的供气方式占工作量的绝大部分,潜  相似文献   

12.
章恒笃  王恒星 《海洋学报》1982,4(2):231-240
饱和潜水技术可大大延长水下作业时间、提高潜水作业效率,是开发海底资源、水下施工、援潜救生、海洋考察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近20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人体氦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的深度已达650米,现场饱和潜水为460米,巡潜已达501米.  相似文献   

13.
一个海洋国家,如果不建立自己的技术机构和深潜水及海工服务队伍,其海洋资源开发必然受到外人的钳制,潜水和海底工程市场就会被他人占领。笔者继四十余年潜水、打捞沉船和近十余年对海洋水下工程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赴波兰、挪威、英国和法国学习与专业考察,就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面临的水下支援工程作  相似文献   

14.
正海鸟海鸟是一种能够适应海洋气候环境的鸟类,而无论于生活习惯、处事态度、生理运行等皆与其他鸟类大为不同。不同的海鸟有不同的获得食物的方式。企鹅、鸬鹚和海雀等海鸟特别善于潜水,它们的潜水深度可达10~15米,帝企鹅甚至可潜入265米深处,并在水下停留18分钟之久,堪称是海鸟中的潜水冠军。潜水类海鸟的腿经常位于体后,羽毛的防水性很强,蹼发达,不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海洋学会、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的领导下,由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来自全国水下工程和潜水技术有关的科研、教学、勘察设计、水下施工作业及海军等25个单位的59名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共宣读和交流了52篇学术论文。会议收到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及其理事长严恺教授、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学科组办公室的贺电。  相似文献   

16.
尚野 《海洋世界》2004,(10):37-37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捕鱼的场面描写。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定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米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了海底打捞。数千年前人们漫步海底的愿望,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已经成为现实。人们穿上潜水服,背上呼吸器,漫步海底,探索神秘多彩的海底世界。那种新奇、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和分析潜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针对空气潜水的监控系统.系统利用计算机、视频监控、传感器技术,对潜水员的气源压力、供气压力、潜水深度、潜水时间及潜水过程中拍摄图像声音进行采集和记录.整个系统分为气源压力监测、潜水员深度监测和水下图像声音采集3个模块,可同时对4名潜水员进行实时监控,使水面人员可以准确地掌握...  相似文献   

18.
潜水史话     
潜水活动,历史悠久,趣味盎然。原始的潜水活动,没有任何潜水装置,称为裸潜,即仅凭深吸一口气潜入海中,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很短。这种裸潜方式至多只能下潜到水下40米,因而大大限制了人们水下活动的能力。1715年,英国人约翰·莱斯勃里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常压潜水服。它的形状类似于一只木桶,桶内存贮着氧气,在气密的木桶上安装有两只“袖子”,人穿上这套潜水服,手可以伸出桶外作业,潜水员身着此潜水服曾下潜到水下18米深处,持续停留了30分钟。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潜水技术的进步,各种耐压、保温和作业灵活的  相似文献   

19.
当人体运用氦氧混合气作为呼吸气体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及水下作业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水下200米左右),就能产生一系列与神经功能相关的症状,诸如眩晕、恶心、手指及手臂甚至颜面肌肉的震颤等[1-3]。在脑电图上出现节律的慢化,或在以α波为主的脑电图上出现大量的θ波,有时出现与人体睡眠第一期相似的脑电图[1,4]。  相似文献   

20.
进退两难在探索深海世界的过程中,横在人们面前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超过一定限度,潜水者就有生命危险;二是人的肺在水中无法呼吸,在没有潜水装置的情况下,人在水下只能屏住呼吸作非常短暂的停留据计算,水深每增加10米,1平方厘米面积上水的压力就要增加近10牛顿,而1平方米面积上的压力就要增加10千牛顿,在水下1000米深处,每平方米的压力则高达10兆牛顿大家知道,海洋的深度一般有几十米到几千米甚至还存在一些万米深渊。人类要征服这么深的海洋,不解决水下压力对人体的影响问题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