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对建设广东省节水型社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污染等造成的用水危机,较全面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论述了广东节水的可能性和节水潜力及节水目标,并从政策环境、体制管理、市场调节、水价杠杆、产业结构、防治污染、分质用水、大力宣传等几方面提出了建设广东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措施和战略思路,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志韵  吴旭 《地下水》2013,(6):144-145
河北省武安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合理调配水资源、加强节水工作、开发雨洪资源等可持续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3.
张崇智  孙田录 《地下水》2005,27(4):276-277,286
在分析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回顾了西安市农业节水灌溉的成就,并对其水环境效应从地下水位变化、环境地质和区域水质三个方面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方岩溶区建设项目地下水资源论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形成过程基础上,综述了国外关于地下岩溶水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关于我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资源论证内容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地下水资源论证工作等级与取退水对周边影响分析等级的划分不协调、在取用水合理性论证方面,节水措施不具体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边际成本分析能对具有技术可行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出经济合理性分析。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有关节水、治污及挖潜等措施的内涵作了界定,并对其边际成本函数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边际成本均衡原理和多目标水资源系统规划理论,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用于节水、治污及挖潜等措施决策方案优选的边际成本分析比较法以及目标规划模型法。以实例计算验证了所提决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石家庄地区为例,阐述了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现状。分析并指出水资源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并从开发利用技术、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水的宏观控制,及从污染水体资源化、深化水质改革和城镇生活用水节水措施等方面说明如何合理开发使用水资源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7.
巩向忠  张安金 《地下水》2014,(2):107-108
通过对淄博水资源现状汇总分析,针对节水用水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高水平衡测试的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叶城县社会经济用水需求,基于叶城县社会发展情况,从协调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出发,对县域地表、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水资源利用低、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开发初级、农业用水比例大等问题和用水潜力进行探讨,认为叶城县农业用水粗放、工业用水紧缺、节水潜力较大,到2022年预计节水可达1.437 4×108 m3,采取节水措施,压缩农业用水弥补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需求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沂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辉  郑伟 《地下水》2003,25(4):241-242,253
在论述沂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管理、推广节水新技术、搞好小流域治理、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沂源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成芳  马进 《地下水》2009,31(3):74-76
从水资源安全度内涵及研究思路出发,并以徐州市为例,在对现状和节水条件下的未来水资源供需水量预测基础上,计算了其水资源安全度.按安全、较安全、较不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5个等级对水资源安全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水资源安全特征及成因,佐证了建设节水型城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对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现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关系。用可持续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数学规划模型。同时指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根本前提在于节水。  相似文献   

1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是保障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维持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保定平原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区域,其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理念,基于不同供水来源与不同用水类型的供给与利用关系,采用定额计算和线性加权目标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定平原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源评价,并与地方规划相对比,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分级。结果表明:在保证生态需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保定平原区在持续枯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4.63×10~8m~3、水量缺口0.52×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6.96×10~8m~3、水量缺口0.56×10~8m~3;持续平水年条件下,城镇生活和工业生产2025年可提供水量为5.81×10~8m~3、水量盈余0.66×10~8m~3;2030年可提供水量为8.14×10~8m~3、水量盈余0.62×10~8m~3。该项研究旨在为保定平原地区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是维系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导活跃的因子.由于半干旱地区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导致了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破坏了半干旱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化周期性、经济社会需用水规模难变性和未来水资源供需关系入手,介绍近60年以来华北平原水资源情势,特别是该平原水资源量、实际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变化特征,并结合未来10到30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用水量趋势,识别和诊断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因源。结果表明:由于降水量减少导致华北平原缺水(自然资源性缺水)占该平原总缺水量的15.1%~16.4%;因管理缺陷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缺水(管理性缺水)占22.1%~24.2%;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过大导致用水量超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缺水(政策性缺水)占59.3%~62.5%。自然资源性、管理性以及政策性缺水的解决对策不同:自然资源性缺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惟有从外域适量调水才能解决;管理性缺水可通过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进步不断修正;政策性缺水宜因势利导进行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限制高耗低效用水产业。即使南水北调工程70.3×108m3/a水进入华北平原,该平原地下水超采情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有新增水源调入或华北平原严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同时大幅压减农业用水量,因势利导优化和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别是灌溉农业进行规模化减蒸、降耗、节水的改造,将是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和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需水量初步估算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格尔木河流域是柴达木盆地工农业较发达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用水结构欠合理,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本文从流域主要植物生长状态分析了地下水位埋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植物对地下水位埋深、地层岩性和不同盖度下的植物蒸发蒸腾强度。从研究流域生态需水量出发,分别对河道内、河道外天然植被和东达布逊湖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初步估算,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研究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对青海省内不同含煤盆地资源赋存地质规律的认识,结合赋煤构造单元划分和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将青海省划分为沙漠戈壁、草甸湿地、高原山地、冰川河源和高山河谷五大生态赋煤区,研究和分析了不同赋煤区的资源、生态和经济特征,提出研究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柴北缘沙漠戈壁生态赋煤区下一步资源勘查勘查开发的重点区域,祁连山草甸湿地生态赋煤区需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资源勘查开发,其他分区的资源均在资源、经济与生态方面不同时具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实施分质供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桐 《华北地质》2004,27(3):184-189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淡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当前除须继续加大治污、水环境保护的力度以外,还应从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的角度出发,实行分质用水,优水优用,污水巧用,差水改用,加速构筑多层次、多系统的立体供水网络。分质供水已有2000年的历史,现代社会已有成熟技术和实践经验,社会对分质供水亦有需求,故而分质供水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An optimized spatial-temporal-sectoral allocation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de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is limiting directly and severely th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many regions, and has been exacerbated by rapid industrial growth and national and stat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objectives. Recent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local water reform efforts are also focusing on economic efficiency in water allocation.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 advance is the requirement fo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Water allocation may have different objectives and bases, but in market economy and on the condition of national investment, we should mainly pursue the maximization of economic objectives, except the basic water guarantee for living, ecology and assuring basic production water use. The amount of allocated water is a multi-dimensional variable and can be optimized in many context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s of water resources.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water allocation comes down to solving problem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quating marginal revenue theory for spati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hen the marginal revenues of water in all area have the same value, the economic benefit from water for all the intake areas reaches its maximum. When the local availabl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water for all sub-areas are given, for different total water supply from outside, we may calculate the optimized dynamic allocation scheme, the sequence of water allocation starting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from the water allocation for different sub-areas, as well as the integrated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 from water utilization. The example of the six southern districts in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illu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y and model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0.
张侃侃  王兴中 《地下水》2011,(4):148-149
城市生态建设是目前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城市河流水功能在生态、经济、文化、游憩四方面的作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使水环境的这些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以太原市汾河景区水环境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为例,探讨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开发模式,对城市规划、水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