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充分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将对影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和网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互联网中应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太原市防震减灾中心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为基础,分析太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发挥新媒体宣传的优势、创新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改进,通过科普宣传更大程度地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与时俱进,在舆论引导中体现更大作用,在舆情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本文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契机。二是舆情热点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内容。本文从3个方面提出了防震减灾科普的舆论引导策略。一是合理设置科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二是借力新媒体传播技术,有意识地引导舆论;三是打好“组合拳”,形成舆论引导最大合力。本文认为应在舆情热点中积极主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创新传播形式、方法,巧妙设置议程,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增强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真正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相似文献   

4.
<正>公众日益迫切需要防震减灾科普公共服务产品,研究其传播模式,审视其传播境况和效应,应用价值大。近几年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研究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认真思考与总结,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创新性。研究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传播模式做系统的、实证的传播学研究,重点关注"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微时代"其传播模式的衍变,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进行一次探索研究,深入开展调研、资料收集、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业、各领域注入了新鲜活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科普宣传力度,如何保证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成为目前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与科普工作做简单介绍,明确当前科普领域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原地震》2021,33(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途径有了多方位的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如何迎接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从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出发,具体分析了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积极影响,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进行了思考,以期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韬 《四川地震》2019,(2):45-47
受众参与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从传播学仪式观的理论视角,以云南防震减灾科普民歌为案例,提出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对策建议:①细分受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②强调受众参与,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③创新形式,依托少数民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体现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乌兰浩特市民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乌兰浩特地震台走进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组织开展社会问卷调查,从调查对象、内容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受众不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和成效,科普宣传形式应多样化,宣传内容应标准化、大众化。此项工作的开展,可为后续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形式越来越丰富.继门户网站、虚拟科普馆、论坛、博客之后,又出现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的形式.为更好地发挥各种形式的宣传效能,针对"互联网+"的大背景,探讨提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新模式,服务于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汇总近年来全国及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开展情况及其效果,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有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结合手机移动App发展现状,提出了开发一款基于手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移动App。通过软件架构、功能及运行环境等设计,初步完成了移动App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成为一种趋势。新媒体在为公众带来全新生活模式和理念的同时,也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结合当前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展开调研与分析,并借鉴"山西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决赛"开展科普宣传的成功经验,给出相关解决方案,希望能为今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发生地震的概率大于城市,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较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在地震中易因地震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基于对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的抽样调查,分析农村居民对防震减灾宣传的需求和其作为主体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意愿,探索农村居民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方式及途径。分析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持续发力下,多数村民曾接触过地震知识,喜欢形式多样、实用性强、具有地方特色、获取知识简单快捷、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但受活动信息传递,村民文化程度、职业、能力、兴趣、时间等因素影响,村民参与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意愿不高,实现方式简单、激励性较强的参与方式相对受欢迎。通过增加参与收益、减少参与成本、畅通活动信息等方式,农村居民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可逐步推进实现。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动态》2009,(12):39-39,42
2009年11月9—10日,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传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交流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前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孙福梁主任对会议的目的、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副主任王英受孙福梁主任委托做了题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任重道远”的主题报告。中国地震局震防司社会防御处李永林处长,浙江省地震局副局长陈金华,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钟山,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李广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地震科普宣传工作作为非工程性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正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地震台站是获取地震观测资料、展示观测流程、产出数据产品的第一线阵地,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面具有真实、直观、受众易于接受等现场优势。地震台站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地震科普宣传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台站现状、已开展的宣传工作、经验体会等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台站科普宣传基地效能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资讯,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生活模式和理念的同时,也为防震减灾科普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机遇。本文主要通过认知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传播特点:瞬时性、碎片化传播方式、双向性传播渠道及形象化传播特性,分析新媒体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影响,对地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了思考。本文对如何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新形式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的新时代,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面临困境与挑战。本土化是各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云南省地震局制作的科普公益广告"农居抗震·关爱生命"为实践案例,从受众定位、内容生产及传播技巧等方面介绍其本土化策略。提出新环境下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受众定位;二是强调内容为王;三是提高受众黏性。  相似文献   

20.
郝文娟 《山西地震》2005,(Z1):43-43
防震减灾的科普宣传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科普宣传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出谋献策是每位地震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资料表明,我国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都位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或Ⅶ度以上地区,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经济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现处在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面对这样严峻的地震形势,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任务会更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