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速报微信自动推送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API接口技术,设计和开发一套基于微信的地震速报自动推送系统。该系统对速报数据库进行监听,自动产出各类速报信息并封装成微信数据包格式,利用微信模板接口,实现震后第一时间速报信息的自动推送,增强信息发布时效性,扩大信息发送受众面。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震日常信息和地震应急信息发布不及时、发布工作量大的问题,本系统通过EQIM系统和地震日报数据库获取数据,经过数据的解析和重组生成地震速报、地震快报和地震日报等信息,利用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信息推送接口,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多平台快速发布,已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地震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展示了系统应用情况及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国地震速报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搭建河北地震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实现地震信息即时推送、避难场所查询展示、地震科普知识自动回复、震区灾情上报等功能,为地震部门与社会公众提供新的信息互动平台,可将地震成果及时有效地展现给大众。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提出了“地震应急灾情”的概念,设计了基于12322平台的江苏省地震应急灾情速报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框架、基本功能和应用效果。系统主要包括短信和微信两大模块,短信模块主要面向非地震系统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社会灾情速报员发送灾情邀请短信,灾情速报员只需简单回复灾情代码“1”—“4”即可。微信模块主要面向地震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企业号“苏震12322”自动推送地震信息并完成灾情收集工作。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系统能够在震后迅速完成灾情信息的收发与数据处理工作,并以“天地图”为地理底图实时直观地展示已上报的灾情信息。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接口技术和第三方代码托管技术,设计湖北省震情速报微信公众平台。该系统对EQIM数据库时时监听,产出权威地震信息;实现地震查询、科普宣传等功能,为地震工作者和普通大众提供交互平台;地震自救、灾情上报等功能可为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震后快速发布地震信息,快速收集与发布灾情信息,节约开发成本,便于推广应用,本研究基于Openfire服务端的推送平台和灾情上报Android APP软件,组成地震信息推送与灾情收集系统。本研究设计的"广西地震信息推送与灾情收集系统"APP主要有灾情信息报送、灾情数据的存储与上传,震情与灾情信息推送与收集三大主要功能模块。本APP经过广西全区多个地市地震局的试用体验后,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要介绍浙江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建立的系统架构、实现的关键技术及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应用实例,说明该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地震信息实时发布、地震科普知识及大震专题信息推送,并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政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先从地震部门微博、微信的开通现状谈起,将粉丝数排名前十的地震微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微博信息发布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运用WCI指数对地震微信公众号进行综合排序,分析研究前十位在文章数、阅读量以及功能和栏目设置方面的情况,将微博与微信在地震政务服务方面的优缺点做比较,为地震系统进一步优化运用新媒体推动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9年6月17日长宁MS 6.0级地震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四川省地震局两大政务微博平台,关于长宁MS 6.0级地震信息发布内容和公众关注度数据.通过信息时间流量变化和内容框架两方面对信息发布模式与公众关注度进行分析,探究防震减灾部门在地震灾害管理中灾害信息发布的模式与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关注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其震后信息发布的效果和针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地震信息公共服务接口,采用经典的MVC模型设计,集成新浪API开发接口、百度推送技术和基于Web Service的MAS短信接口,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地震信息服务平台,通过Web网站、官方微博平台、手机短信以及移动终端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地震速报信息,从而提升河北省地震信息发布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发布时效,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相似文献   

11.
微信是一种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厦门市地震局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发布震情信息,收集灾情信息,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有效发挥了地震微信公众平台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地震部门的公众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层次分析法,围绕93个地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及计算,得出各个指标权重值,并依据评价体系计算,得出排名前十的微信公众号。同时,发现地震微信公众平台均存在信息发布数量不足、个性化内容和特色功能有待提升等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形势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传播地震科普、地震速报数据等地震信息已经成为地震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建立地震微直播信息发布平台窗口,可以及时发布地震速报信息、震情灾情、应急救援和地震产品,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本文意在充分发挥地震微直播媒体资源服务多元化优势,多渠道获取地震信息,谋划专业栏目,科学梳理地震应急信息,研究可操作性强,具有实用意义的地震微直播信息服务平台,配合地震应急启动响应,实时提供最新的震情灾情和地震信息服务,完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地震应急信息服务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震速报信息、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无法与地震应急成员单位进行及时有效信息的共享问题,天津市地震局对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武警总队参谋部和中新生态城智慧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开发综合信息发布平台,以国际通用预警CAP协议数据包的形式向成员单位实时推送地震预警、速报信息,实现通过电视媒体、预警终端、短信平台发布地震实时信息的目的,同时各应急成员单位通过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推送的信息快速生成各单位相应的应急处置方案,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翟颖  侯建民  马秀丹  郭凯  吴峥 《中国地震》2024,40(1):197-207
融媒体背景下,地震速报新媒体平台以其突出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在信息发布、震后应急、地震科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速报新媒体平台的基本功能,深入探讨地震速报新媒体平台的创新点和薄弱点。该平台开拓了“人工+自动”的新媒体运维模式,实现了政府、公众的双向服务,具备一定创新性,但在联动能力、内容生产能力上仍存在发展空间。结合当下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地震速报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震后快速获取发震信息和灾区受灾情况,对于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灾害评估和救援决策至关重要。得益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汇集并交换全国预警实时波形,分析、判断、加工实时波形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参数等信息产品,并将其推送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在泸定 MS6.8 等强震袭来时均成功发布预警信息,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分系统功能,并讨论目前平台的技术特性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微博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时新信息发布平台。地震行业的信息产品因其具有受众面广、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其信息发布平台对社交网络的接入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地震行业的微博接入平台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情况,该系统旨在实现现有和未来的信息产品面向微博平台,因此该系统包含一个通用的、可扩展的微博消息推送平台和微速报消息推送,门户网站新闻同步两个示范性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架构、主要技术原理以及使用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8.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的功能模块之一,其特有的运作模式对完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提升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多个专业数据共享分中心的数据资源,通过对比分析微信公众平台相对于传统服务方式在到达率、时效性、互动性、推广度和定制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探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提供共享信息推送、数据申请和意见反馈等服务的可行性,为进一步优化地震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地震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新的即时通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利用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发模式下的高级接口,实现震情信息的即时推送、历史地震查询、位置服务、应急避难场所查询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等功能,从而扩展地震信息的服务渠道,提升地震行业公众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2020年5月18日云南巧家M_S 5.0地震发生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云南省地震局积极应对灾情,并即时赶赴地震现场开展震情汇报工作,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主动及时公布灾情,全面发布地震部门工作信息,有利回应社会公众的关注,展现地震部门的对外形象。通过此次现场宣传,加深了对地震现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时效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