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保继刚  林敏慧 《地理学报》2014,69(2):268-277
在实地调查西递主要街道沿街门面的基础上,通过历时性研究,对比2003 年、2008 年及2009 年的数据,发现西递的旅游商业化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地方政府、村委会(旅游公司)、管理人员、当地村民、店铺业主及游客等的深度访谈,追溯其旅游商业化控制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以及博弈过程,总结出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控制的内在逻辑。最后揭示地方政府预见性的干预是历史村镇旅游商业化得到有效控制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村镇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最有能力也最有动力对旅游商业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70  
保继刚  苏晓波 《地理学报》2004,59(3):427-436
在实地调查苏州周庄古镇和云南丽江古城主要街道沿街铺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丽江古城的商业状况,以及丽江古城与周庄的商业状况,运用城市地租理论和集体选择理论,对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进行动态的分析,结论是在缺乏外来预见性的干预下,旅游商业化出现在历史城镇中不可避免。通过同里的案例,表明在历史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政府的前瞻性措施能够控制旅游商业化。  相似文献   

3.
近15年来中国古村镇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村镇旅游商业化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近15年来中国古村镇旅游商业化研究进展,按研究内容将已有研究主要归纳为古村镇旅游商业化的概念、特征、影响与评价、成因、对策和建议等几个方面,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中国古村镇旅游商业化研究趋势:完善概念等相关理论知识;扩宽研究视角;加强古村镇旅游商业化的定量测评,同时应与质性研究相结合;拓展案例地的研究范围;重视古村镇旅游商业化演化过程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   总被引:94,自引:2,他引:94  
唐顺铁 《地理研究》1998,17(2):145-149
文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的特点,并从旅游社区中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角度,探讨了旅游社区的分类及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社区旅游与社区休闲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社区休闲相对于社区旅游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社区旅游和社区休闲两个重要的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探讨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最后得出两者互动发展结构模式图。  相似文献   

6.
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构建、社区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旅游规划、社区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旅游影响评价等3个过程。文章对这3个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实现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及如何构建旅游与社区一体化发展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罗芬 《热带地理》2013,33(1):96-103
随着旅游业从规划开发阶段到经营管理阶段的转变,治理作为政治与公共政策领域中一个重要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之中,并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在对国外旅游治理研究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就其研究理论、主要模式、研究议题、评价标准构建、绩效评价等5方面内容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在研究进程上,其从小部分研究者的自发关注转变为当前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研究理论上,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到网络理论的转变;在研究议题上,涵盖旅游开发与规划治理、旅游营销治理、旅游资源与环境治理、旅游目的地治理、可持续旅游治理、旅游治理中的权力结构、旅游全球治理、旅游治理难点等内容;在比较研究上,应深入挖掘中国特殊社会经济文化情境下的旅游治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丰富现有的旅游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国外社区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重要实现形式和手段,社区旅游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就迅速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国外《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种SSCI引用的旅游期刊所发表的相关文献的梳理,试图对国外社区旅游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评述,着重析述了社区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研究、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研究、社区开发与管理研究以及相关专题研究等5个方面,以期为中国社区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并借此推动国内旅游学术界对社区旅游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郭永锐  张捷  张玉玲 《地理研究》2018,37(1):133-144
深入地理解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九寨沟和都江堰旅游社区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地方依恋、职业认同、社区参与、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按照影响程度,地方依恋、职业认同、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属于中效果,社区参与对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属于强效果。② 社区增权和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和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作用关系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不仅拓展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和视角,而且为增强旅游目的地适应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的边疆民族旅游社区研究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人本主义地理学概念“地方依恋”和社区心理学概念“社区感”相结合把握居民心理变迁有利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和社区能力建设.阐述了从二者结合角度对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层面进行探讨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并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地方依恋”与“社区感”相结合进行能力社区建设的新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二者结合探索边疆民族旅游社区心理变迁和调节机制的EDCEE-M研究框架.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心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定以人为本的边疆旅游管理政策、切实提高民族社区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商业化“家空间”为分析样本,基于亲代和子代双重视角,构建家庭微观领域政治的分析框架,意在揭示代际权力关系和领域构建机制。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家空间”是整合多代家庭、促进代际资源交换和权力平衡的协商空间:① 第一代经营者在旅游经营中积累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掌握着家庭决策权和家务分工权,通过主导空间设置、强化空间排他性、分配家务劳动等领域行为,实现领域构建;② 第二代经营者通过接受教育和外出务工,提高劳动技能,在家庭经营中凸显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家庭自主权,并通过居住空间区隔化、私人生活独立化、家庭经营自主化等空间“去领域化”和“再领域化”策略,重塑领域格局。该研究为理解适度旅游商业化“家空间”的“权力—空间关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也是对领域化理论的补充,并为平衡代际权力关系、促进代际团结、推动乡村旅游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爱利  涂琼华  刘敏  刘福承 《地理研究》2015,34(9):1781-1794
遗产地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成为遗产保护与旅游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宗教型遗产地,其旅游开发的商业化既影响了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对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回顾的基础上,选取嵩山少林寺为典型案例,从商业化阶段、产业链形态、旅游景观变迁、旅游世俗化影响等方面,对商业化的演化过程进行刻画与解读;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商业化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的旅游商业化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视角,对客观认知中国宗教型遗产地的商业化开发状态,指导宗教型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更新的开展,市民在项目推进中的空间感知及参与程度日渐成为学者和城市管理实践者关注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更新项目实施阶段的广州市荔湾区的广钢新城为案例,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的绿地变化强度并结合深度访谈,试图探索广钢新城绿地建设的公众参与状况。研究发现:(1)广钢新城的绿地面积增加,空间可达性明显提升,然而与新进入居民的绿地空间感知没有呈现正相关联系;(2)随着更新项目的建设与空间主体的流变,建成区出现新的主体进入,而更新规划阶段主要以原有主体的意见开展,新旧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从而造成空间使用的失序;(3)主体的变化是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关注的动态要素,不同主体空间感知需要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获得关注。本研究结合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绿地效益的感知作为切入点探讨社区治理,以期为城市更新建设阶段的公众参与及协作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山风景区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平均高度、平均盖度,平均物种数等单项指标及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重要值等综合指标分析了不同干扰强度对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物种多样性及物种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高度的影响明显,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草本层植物高度明显降低;旅游干扰对草本层盖度影响不明显,虽然随干扰强度的降低,草本层盖度有所上升,但不同干扰强度下盖度差异并不显著;旅游干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游径边缘干扰强度最大地段物种数最多;同时干扰也对草本层物种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随干扰强度增加,耐践踏植物及伴人植物比例增加.旅游干扰对植物群落草本层植被影响的空间范围大约在距游径10 m以内.  相似文献   

15.
彭华  何瑞翔  翁时秀 《地理研究》2018,37(12):2383-239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研究亟需总结更多更好的中国经验。福建省泰宁县水际村1991-2016年的旅游城镇化体现了一种学界尚未关注到的多主体共治模式,村民在保持地权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在城镇化过程中,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培育和制度建设,乡村经济在利益冲突中保持韧性并持续发展;外来企业的进入则带动了村民经济收入的增长,村民在商业运营中完成了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思维观念市民化。本文按照案例研究的逻辑,分析了多主体共治状态的形成过程、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多类主体实现共治的核心要素是有效的制度供给、合理的科层制分工、灵活的产权设计、实现分配正义的市场规则和多类主体之间的理性互动与权力制衡。基于这些核心要素的共同作用,多类主体之间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保障资源效益可以有效地进行再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城镇化目标。可以认为,多主体共同治理是实现乡村旅游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总结这种模式有利于丰富新型城镇化的乡村个案,同时为新时期乡村转型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 《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更全面的识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在概述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并且选取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系统及驱动机制、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人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态度一行为”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易遭受突发危机事件的影响,突发危机事件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防范和应对旅游地突发危机事件,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地社区生计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旅游地社区参与是响应和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基于此,论文以汶川地震后大九寨环线区域的九寨沟、青城山和北川县为案例地,采集556份有效样本,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和社区恢复理论,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危机响应视角的以社区参与获益、社区恢复力和社区依恋为维度的社区参与概念模型。得出如下结论:① 震后旅游地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恢复力对社区危机响应与支持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其中社区恢复力(0.59,P≤0.001)的作用强于社区获益感知(0.30,P≤0.001);② 社区依恋对社区参与起显著正向作用(0.19,P≤0.001),对社区恢复力和社区参与意向起部分中介效应,而对社区参与获益和社区参与意向不起中介效应;③ 论文提出了基于危机响应的社区参与由参与度、支持度和响应度构成,构建了由地方依恋(Attachment)、社区获益(Benefit)和社区恢复力(Resilience)维度组成的社区参与“ABR”框架模型。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旅游地社区参与研究的边界,对旅游地社区参与和危机管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