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雅鲁藏布江中游41个表土样品中松属和冷杉属花粉含量与当地松属、冷杉属植物群落分布高度的对比发现,松属花粉含量在50%~ 60%及以上的样品出现的海拔为2500~3200 m,这与当地高山松和华山松群系分布的海拔(2 200 ~3 500 m)一致,考虑到群落的覆盖度(50%~60%),认为松属含量50%~60%是一个可以指示松属植物群系分布高度的指标.冷杉属花粉含量超过60%(或50%)对应的海拔(3 500 ~4 200 m)与急尖长苞冷杉群系分布的海拔(3 300~4 300 m)亦是非常一致的,并且也能够很好的代表群落植被的覆盖度(50% ~ 70%).此外,由于松属和冷杉属花粉产量和重量的差异,松属花粉更容易传播到高海拔地区,而冷杉属花粉则更多的降落在低于急尖长苞冷杉群系海拔分布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西藏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其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格局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沿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河岸两侧原生生境设置44个样地,共计220个样方,计算植物的重要值并进行群落分类。结合1985–201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多年平均气温数据以及样地的坡位、坡度等生境数据,采用偏冗余分析(偏RDA)的方法探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根据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预测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群落按重要值划分为垫型蒿—紫花针茅群落、藏沙蒿—羊茅群落、金露梅—固沙草群落、三角草—冷蒿群落、高山嵩草群落、砂生槐—臭蒿群落、砂生槐—白草群落等7个群落;生物多样性随着经度降低、纬度升高和海拔增加而减少;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水分和热量对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解释率分别为19.3%和5.7%,而二者共同解释了60.8%的空间变异,耦合效应明显;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地区植物多样性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刘毅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3,23(4):355-36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土地沙漠化变化的机制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更倍受关注。选择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该区1991年与1997年的两期土地沙漠化类型与面积数据,利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同期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变化与区内各种自然与人文因子间的数量关系,以定量辩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期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在多种气候因子、社会因子与经济因子共同驱动下自然变化过程与人为变化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风力与干旱程度,人为驱动因素主要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牲畜(超载)数量,但比较之下自然驱动因素的作用相对稍重,具有相对主导性。  相似文献   

4.
雅鲁藏布江流域径流特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采用Morlet小波对1956~2000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个站点的径流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四个季节以及年平均径流量的丰枯交替特性、突变性和周期性,通过小波方差确定各序列存在的主要周期。结果表明:在15年时间尺度上,雅江流域四个季节的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生突变的年份主要在1957、1967、1976、1983、1992年;径流序列第一主周期主要以15年长周期和2年短周期为主,第二主周期以15、6、2~3年的长、中、短周期为主;秋季和冬季径流序列的周期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径流序列的周期分布与夏季最为接近;除拉萨河子流域春季在2~3年尺度上处于枯水期外,其他子流域其他时段在任何时间尺度上未来几年里都将处于丰水期。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应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对新疆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被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植物23种,隶属于11科21属。其中,多数植物种类在样方中的出现频次较低,说明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较低。TWINSPAN结果表明,该地区3个断面19个样地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与实际调查结果一致。CCA排序结果同TWINSPAN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反映出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及其随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趋势。分析了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从定量的角度,以CCA排序图直观地揭示了决定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量,其回归模型分别为:X1=-9.5991L 100.86(R^2=0.6459);X2=1.65W 43.011(R^2=0.7646)。  相似文献   

6.
近5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61-201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 个气象站近50 年逐日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P-M) 模型计算了月、季及年的潜在蒸散量(PE),分析了雅江流域PE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平均年、干季和湿季PE 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均在3.00 mm/10a 以下;PE的年代际变化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年PE有一个增加的过程,而后减少;雅江流域的PE在1981 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7.
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慧  李晓英  姚正毅 《中国沙漠》2019,39(2):166-176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也是风水蚀复合区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8个气象站日降雨量气象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研究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平均值为758.1 MJ·mm·hm-2·h-1,变差系数Cv值为0.29,趋势系数r值为0.3140。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点,东部可达2 000 MJ·mm·hm-2·h-1以上,最西部仅为200MJ·mm·hm-2·h-1。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嘉黎和波密站年降雨侵蚀力上升趋势明显,日喀则、泽当站年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通过MK检验及滑动T检验得知,流域内年降雨侵蚀力在1982年发生突变,年侵蚀性降雨突变不显著。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与侵蚀性降雨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近4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夜间和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分别以1.94和0.97天/10年的趋势在显著减少,夜间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在冬季最明显,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在秋季减少最明显: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和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分别以3.03和1.26天/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夏季最明显,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冬季最明显;日较差以0.11℃/10a的速度在显著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最大的1天降水总量和逐年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最大的5天降水总量、中雨天数、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和逐年连续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明显,与该地区经向风与水汽通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源降水数据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3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量数据在年和月尺度上验证了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降水数据和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降水数据的精度,并分析了不同源数据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和概率分布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降水数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年尺度和月尺度上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与实测降水量数值最接近;而CRU降水数据和GLDAS降水数据与实测降水量相差较大,在使用时需谨慎。从空间差异性看,年尺度上CRU降水数据在每个站点与实测降水数据的相关性均高于GLDAS降水数据,说明前者的空间一致性较好,但相对误差却比GLDAS降水数据大。从年内变化趋势看,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流域降水月尺度的变化特征,CRU降水数据则在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汛期时段都存在明显的高估,而GLDAS数据无法反映月降水变化趋势,年内坦化现象十分显著。从年际变化特征看,中国地面降水网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实际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而GLDAS降水数据和CRU降水数据反映的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偏小,其中GLDAS数据的坦化现象更严重,会高估低降水值,低估高降水值。从降水概率分布情况来看,3种来源的降水数据均不能反映站点实测的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10.
孙赫  苏凤阁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126-1139
论文对比分析了1980—2016年基于站点插值降水数据CMA(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和APHRODITE(Asian Precipitation-Highly-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 Towards Evaluation)、卫星遥感降水数据PERSIANN-CDR(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Informatio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Climate Data Record)和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大气再分析数据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以及区域气候模式输出数据HAR(High Asia Refined analysis)在雅鲁藏布江7个子流域的降水时空描述,利用国家气象站点数据对各套降水数据进行单点验证,并以这6套降水数据驱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大尺度陆面水文模型反向评估了各套降水产品在雅鲁藏布江各子流域径流模拟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① PERSIANN-CDR和GLDAS年均降水量最高(770~790 mm),其次是HAR和GPM(650~660 mm),CMA和APHRODITE年均降水量最低(460~500 mm)。除GPM外,其他降水产品在各子流域都能表现季风流域的降水特征,约70%~90%的年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② 除PERSIANN-CDR和GLDAS外,其他降水产品皆捕捉到流域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HAR数据空间分辨率最高,表现出更详细的流域内部降水空间分布特征。③ 与对应网格内的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对比显示,APHRODITE、GPM和HAR降水整体低估(低估10%~30%),且严重低估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下游(低估40%~120%)。PERSIANN-CDR和GLDAS整体表现为高估上游流域站点降水(高估28%~60%),但低估下游流域站点降水(低估11%~21%)。④ 在流域径流模拟上,当前的6套降水产品在精度或时段上仍无法满足水文模型模拟的需求。⑤ 通过水文模型反向评估,6套降水产品中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HAR在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季节分配上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侵蚀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雅鲁藏布江流域1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公式计算雅鲁藏布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分析雅江风蚀气候侵蚀力基本特征。结果表明,雅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分布范围为4.2~31.9,平均值为14.7。从空间分布来看,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由西向东呈减小趋势,西部可达40,东部加查-米林段降到了5左右。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为8.5,冬季次之为5.2,夏季、秋季都很小。雅江流域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年、春季、秋季、冬季下降趋势显著,夏季上升趋势不显著。通过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可知,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沙地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群落的重要建群种,具有极强的耐瘠薄、抗风沙等生态适应性和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功能。为了揭示砂生槐种群的结构、生长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运用大小级组成和Ripley’s K函数分别研究了砂生槐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发现砂生槐个体主要集中在中等大小(冠幅40~80 cm,高度20~40 cm)范围,幼苗期成活率较低,中等个体抗逆和生存能力较强。砂生槐种群的发展演替过程可以概括为:少数个体集群性定居→在原有聚集尺度范围繁殖→种群改良局部环境,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向更大尺度扩散和壮大,演替进入顶极阶段。砂生槐种群各大小级都呈现以9 m左右尺度斑块状聚集分布的特征,在实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应遵循其生长和自然分布规律,人工栽培中应重点注意冠幅<20 cm、高度<13 cm阶段幼苗的抚育,另外应首先选择土质等条件相对优越的小生境种成适当规模的集群分布形式,充分发挥其防风沙的能力、提高栽培成活率和固沙效率。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江河谷黄土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黄土是近源黄土,形成时代与青藏高原东缘武都黄土相近。黄土的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碎屑物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元素构成与黄土高原北部榆林剖面相近,粒度组成以100~50μm和50~10μm的颗粒为主,为沙黄土。该黄土是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丰富碎屑物质、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受冬季或寒冷时期西风急流和河谷与山地间热力差异产生的谷风搬运堆积,并在温暖时期经历生物、化学、粘化作用等过程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reveal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at four stations (Lhaze, Nugesha, Yangcun and Nuxia)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δ18O of pre-cipitation has distinct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The higher value of δ18O occurs in spring prior to monsoon precipitation, and the lower value occur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the altitude-effect and rainout process during moisture transport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18O of precipitation is gradually depleted. Thus, δ18O of precipitation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to the upstream, and the lapse rate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approximately 0.34‰/100m and 0.7‰/100km for the two reasons. During monsoon precipitation, spatial variation of δ18O in precipit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amount effect in the large scale synoptic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对流域NDVI进行计算的前提下,分析了雅鲁藏布江流域NDVI时空变化特征。时间上,流域NDVI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空间上,流域NDV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下游与中游的部分地区,而流域中上游与源头NDVI值相对较小。在流域DEM的支持下,把流域站点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等数据采用Kriging方法插值成与流域NDVI相一致的空间Grid数据。流域NDVI与降水量、平均气温的关系进行F检验与双样本方差分析结果P=0,表明其相关分析的可信度较高。在0.05的置信水平上对其进行了线性与对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流域NDVI与降水量的平均线性相关系数达0.8,对数相关系数为0.71;流域NDVI与流域平均气温线性相关系数为0.77,对数相关系数为0.7。  相似文献   

16.
建三江农垦分局湿地植物群落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 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对位于三江平原的建三江农垦分局内的湿地植物群落的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的86个样地中共发现49科133属226个物种;TWINSPAN将样地划分为8种群丛,将优势物种划分为8组,分类结果可以在DCA排序图上很好地反映出来,且优势物种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丛的分布格局;DCA的前两个排序轴提供了23.5%的信息量,其中第一排序轴提供了14.5%的信息量,主要反映出样地水分条件的变化;样地的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加查-米林段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游下段,分布沙丘89片。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分析、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加查-米林段沙丘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沙丘沙物质来源可将加查-米林段沙丘划分为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河漫滩型沙丘形成与雅鲁藏布江水位关系密切。丰水期洪水淹没河漫滩,泥沙沉积;枯水期水位降低,泥沙出露,经风的吹蚀、搬运、堆积形成河漫滩型沙丘。阶地型沙丘和谷坡型沙丘形成与表层覆盖的黄土层(粉质砂土)破坏有关。雅鲁藏布江不断下切,在阶地及谷坡不同高度残留古河流冲积沙,遭受风蚀后风蚀堆积物形成古沙丘。因环境演变,古沙丘表面沉积黄土,形成致密坚硬的黄土层,不易被风吹蚀,成为古沙丘的保护层。黄土层受风蚀、水蚀及人类活动破坏,导致下伏古沙丘裸露,形成现代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气候立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岷江上游的气候要素的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岷江上游的气候干、雨季分明;气温与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为2 500 m以下呈现负相关,而2 500 m以上呈现正相关;降水随高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农田蒸散量和干燥度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高海拔地区凉爽而湿润,其限制因子主要是热量;而中低海拔地区温暖而干旱,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分。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岷江上游主要气象要素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认为在岷江上游地区,开展生态恢复,应具体分析光热水状况,在不同海拔地区,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采用相应的植物来进行生态恢复,以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9.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气象和水文资料,采用自然经验正交函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中上游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三门峡库区水沙来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黄河中上游流域年降水量具有3种典型的空间分布结构;在不同的降水空间结构下,三门峡库区各水文站水沙变化差异显著;3种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周期;三门峡库区沙源可分为四级源区,水源分为三级源区;未来20年,库区水沙来量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