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单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从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科技实力、资金融通能力、对外经济能力和教育与人口素质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和城市竞争力计算的测度模型,进而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竞争力与综合经济实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城市竞争力一般也较强;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点;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水平不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表现为东部竞争力强西部竞争力弱的局面。最后,提出了提高湖南城市竞争力的几条对策: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找准相对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竞争力强城市的产业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城市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应用威尔逊模型、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模型以及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理论,对湖南省29个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了研究。首先采取威尔逊模型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发现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矛盾;进一步选取工业总产值、人均GDP两个指标,采用全局Moran Ⅰ指数、局部G统计揭示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及各城市的发展趋势、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最后.引入了分形理论中的空间分布的探讨方法,研究该省各城市在空间相互作用下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
4.
土地资源短缺是河谷型城市发展中极为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河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过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西部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为例,定量测度了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截止到2012年,7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均有大幅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等级均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土地利用效益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最为明显,人口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准则层各因子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各城市间协调性差距也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西部河谷型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数的增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赋权法对2009—2018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因素,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2009—2018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但增速各异,城镇化增速较快,生态文明建设增速较慢。②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由产业结构不合理、职工平均工资低向科技投入少、大气污染严重转变;城镇化制约因素集中在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少、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紧张、万人拥有医生数少等方面。③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优质协调,各地耦合协调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两个系统已形成密切的依托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现代化基本概念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提出了城市现代化的六个标志,选择了八大要素30项城市现代化指标,制定了我国城市现代化工标准,城市现代化类型以及不同规模城市的现代化分类标准。同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比性,简洁性的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纱。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城市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素质的综合反映,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本文根据城市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构建了内蒙古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自治区20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城市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偏低,尚处于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距离完全实现城市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2)各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差别较大,且各个层面的现代化水平发展亦不平衡;(3)地级市的现代化程度高于县级市,西部地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高于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2005~2014年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的时空耦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研究二者的耦合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建立农村水贫困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性,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5~2014年农村水贫困、农业现代化及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5~2014年中国农村水贫困程度降低14.68%,西部降幅高于东、中部,且农村水贫困程度一直保持“中-西-东”递减态势;②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5.50%,西部地区增幅高达26.88%,但始终保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态势;③ 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趋于减小,基尼系数降低31.62%,但协调度一直保持着“东-中-西”阶梯式递减趋势;④ 农村水贫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协调度的冷点区呈收缩态势,热点区呈扩张态势。最后,提出了降低农村水贫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及二者协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市现代化与历史名城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现代化要以特形式表现出来,必然要求改变城市原来的物质载体,产生新与旧,现代与历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在对待城市物质载体的认识上存在着许多误区,使许多城市在许多现代化的名义下遭到破坏,历史文化名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匆匆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要记住“建筑性破坏”的教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地市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分析,明确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14个地市(州)进行了发展层次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重视经济发展效率, 坚持"点-轴系统"开发模式,优化地域空间开发结构, 加快长株潭发展级产业一体化发展步伐等,为促进全省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城市群。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2008—2019年交通、产业和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城市群交通、产业和环境各子系统发展评价指数差异化提升,交通系统发展增长率远超过其他两系统,产业和环境发展与交通系统的矛盾较为突出。(2) 三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单极态势明显,城间发展水平差异加剧,其中西安市和咸阳市作为极热点城市存在,其余城市为外围受辐射冷点区。(3) 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趋于优化提升态势,但仍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其中,西安市一直处于高耦合协调的单极态势,但耦合协调度的城间差距逐渐缩小,耦合协调度等级为协调等级的城市逐渐增多,趋于集中连片式分布。研究结果可以明确关中平原城市群交通、产业和环境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城市之间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提高城市竞争力已受到国内各个城市的高度重视,许多城市都将提升竞争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城市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文化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环境竞争力5个方面共选取34项指标,对湖南省13个区域中心城市进行评价,并对各市竞争力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耦合协调度理论,对2004—2012年山东省17个地市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 GIS 10.0探讨了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绝大部分地市环境效益下降,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明显受到生态环境制约;2山东省基础环境质量较好,对旅游、经济活动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但不合理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使山东省旅游-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停滞在初级协调的较低水平上;3 2004—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发展类型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区域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即在整体上是上升的,耦合协调水平自西向东逐级上升,在空间上形成三级阶梯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唐志强  秦娜 《干旱区地理》2020,43(3):786-795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该地区属于内陆河流域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研究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借鉴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以2005—2017年张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求各项指标权重,设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指数,来表征该区域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3 a间系统由低水平耦合协调——拮抗时期——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而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尽管总趋势是向好发展,以2011年为拐点明显波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持续向好,2012年达到峰值后一直保持在大于0.9的耦合协调度极高水平。最后提出促进该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旅游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别从产业规模、产出水平、接待规模、经济贡献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但文化产业波动相对较大,两大产业发展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文化产业年均增长远低于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今后河南应重视两大产业互动互促,科学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培育人才,科技兴产,广泛宣传,进而实现两大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7.
在定性分析河北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耦合函数为基础,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对相关指标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11个地级市中仅秦皇岛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处于勉强协调,其他地级市则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中,故河北省整体耦合协调水平很低,区域经济尚未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反哺。在此结论基础上,就如何深化一体化发展提出4个发展路径,以期为河北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时间-空间图(Time-Space Map)”的技术方法模型,用于分析交通网络建设给地理空间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现有基于可达性评价模型的“空间格局分析法”只能描述网络整体效率变化,而“等时圈分析法”局限于节点分析,两者都无法完整展现区域时空压缩.本文集成了网络大数据抓取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和可视化技术,通过绘制“时空图”实现区域时空压缩的可视化.首先,该方法利用网络大数据抓取技术,通过网络地图路径导航服务获取距离数据矩阵;然后,运用多尺度分析方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用通行时间(距离)取代欧氏距离计算求得最佳拟合空间,并对拟合误差进行估算和检验.最后,将拟合空间与地理空间在三维空间中叠加,观察和分析拟合空间的拉伸、延展、扭曲效果,总结区域时空压缩整体特点.在此基础上,以湖南省为案例绘制出了各地县级城市在现状公路网联系下的通行距离和通行时间时空图.研究验证了时空图在区域时空压缩格局可视化上的有效性和直观性,并在解读时空图集聚、偏移和皱起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省内公路网络可达性均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