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产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尤锋 《海洋科学》1997,21(1):33-37
  相似文献   

2.
罗大民  方文珍 《台湾海峡》1999,18(4):403-406
本文对中国台湾海峡鱼类寄生线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针对目前鱼类寄生线虫形态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难以区分是形态学差异还是个体间变异,以及主成份分析在分类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  相似文献   

3.
鳀鱼,胶东渔民称之为“离水烂”,因其只有寸把大小,离开海水在短时间内便腐烂,即便及时加工也只能每市斤卖几分钱,因此渔民往往在起网时就将其弃之。 秋汛时节,当山东省长岛县海洋与水产局副局长王庆才告诉我们,鳀鱼等低质鱼类已成为海岛渔村又一增收门路时,我们产生了极大兴趣:“离水烂”是怎样变成“金疙瘩”的?  相似文献   

4.
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贾晓平  林钦 《海洋科学》1990,14(3):36-39
  相似文献   

5.
作者整理1982年在东海海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两种寄生于石首鱼类体内的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它们分隶于棘体科 Acanthocolpidae Luhe,1909和半尾科 Hemiuridae (Looss,1899)Luhe,1901。本文为新种的描述。虫体各部分测量单位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海洋鱼类个体石油烃含量的频率和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的石油污染概况,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的频率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石油烃的检出率为100%,石油烃含量的频率特性表现为F分布,其中近90%的鱼类石油烃含量为1-15μg·g^-1(干重);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p〈0.05)和红海湾(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台湾浅  相似文献   

7.
鱼类孵化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上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均开展了鱼类孵化酶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鱼类孵化过程中孵化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孵化酶的生化特性、孵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孵化酶合成与分泌的影响因素等,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本文谨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对鱼类孵化酶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的石油污染概况,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海北部海洋鱼类石油烃的频率分布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石油烃的检出率为100%,石油烃含量的频率特性表现为F分布,其中近90%的鱼类石油烃含量为l-15pg·g-'(干重);被研究的5个海区中,广州湾海洋鱼类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北部湾(尸<0.05)和红海湾(p<0.05),该3个海区和珠江口的石油烃含量明显高于台湾浅滩(尸<0.01),其余的两两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论文资料表明中日两国海区共出现4351种鱼类,分属329科。其中中国分布为3048种,日本为3254种,两国共有种为1951种,占海区鱼类总数的44.84%。文中并对上述鱼种依不同海区作了比较分析,其中有上百种鱼种是两国渔业的主要对象。论文指出,中日海洋鱼类的高度多样性是同源扩布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区维与海流系统的差异,导致鱼种在共性基础上的分异。保护海洋鱼类多样性是持续渔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共同努力为建立资源管理型渔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在海水鱼类育苗中,利用配合词料代替活饵的研究状况,以及海水鱼类幼体消化酶与微胶囊饵科吸收和利用的关系;同时对海水鱼类幼体微粒子饵科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研制海洋鱼类育苗期的配合饵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陆架区3种鱼类多氯联苯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南海北部陆架区海洋动物中多氯联苯(PCBs)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1998—2000年在该海域采集的3种金线鱼体内的PCBs。结果表明,在鱼体背部肌肉中PCBs含量(鲜重平均值)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中较高(6.21ng.g-1),在金线鱼N.virgatus中次之(5.26ng.g-1),在日本金线鱼N.japonicus中较低(4.83ng.g-1)。在台湾浅滩金线鱼PCBs含量(6.05ng.g-1)略高于广东海域(5.61ng.g-1),在远岸海域(5.80ng.g-1)高于近岸海域(4.48ng.g-1)。PCBs含量在深水金线鱼几种组织内的分布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表现为肝(11.9ng.g-1)>腹肌(9.05ng.g-1)>皮(4.79ng.g-1)≈背肌(4.31ng.g-1)>肠(3.53ng.g-1)≈鳃丝(3.45ng.g-1)。3种鱼体内PCBs含量(鲜重)在1.25—16.4ng.g-1范围内,远低于国内外水产品安全限量。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10,(2):7-7
鱼如其名——泰国斗鱼甚至会对自已的影子发起攻击。 泰国斗鱼又名五彩搏鱼,生活在东南亚近海的温暖水域。雄性泰国斗鱼的攻击性极强,它们可以用尖利的牙齿把对手撕烂,或是用尾巴将对手打得血肉模糊。最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泰国斗鱼的战斗策略反映了它们不同的个性。研究者发现,雄性泰国斗鱼的性格基本上有两种:  相似文献   

14.
五种海洋鱼类消化道G细胞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胃泌素多克隆抗体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黄鳍鲷(Sparus lat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褐篮子鱼(Sigauns fusces-ens)和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消化道胃泌素细胞(G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别和定位。结果显示:中华乌塘鳢G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直肠偶见。黄鳍鲷G细胞仅在小肠发现。牙鲆G细胞大量位于幽门胃和小肠。褐篮子鱼G细胞在幽门盲囊和小肠有少量分布。大弹涂鱼G细胞在贲门胃、幽门胃和小肠均有出现,大量分布于幽门胃。5种鱼类G细胞主要出现在胃和小肠的分布状况,与胃泌素调节胃肠消化吸收的功能相一致。5种鱼类G细胞形态类型多样,提示了胃泌素以不同的内分泌方式参与消化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作用的直接效应是引起鱼体对渗透压的调节,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对鱼体与环境间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的影响(De Silva et al.,1976)。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盐度一直是鱼类生理学和实验生物学的重要指标。为此,众多专家就广盐性洄游种类鲑鱼生长与盐度的关系(Ott,1971; Shaw et al.,1975; Macleod,1977; Brett,1979; Mckay et al.,1985; Mccormick et al.,1989; Morgan et al.,1991) 、耐低盐洄游性种类对海洋环境的适应(Peters et al.,1972; Hettler, 1976; Gut,1985; Malloy et al.,1991),以及狭盐性种类在变化盐度水域中生长率与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盐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效果不尽一致,甚至发生冲突(Brett, 1979),但有关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还未见综合比较分析报道。作者就盐度对鱼类生态生理学特征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种海产经济鱼类精子的生理特性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7.
海洋养殖鱼类仔稚鱼摄食和营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海洋鱼类人工育苗常出现仔稚鱼死亡率高的情况,它涉及到亲鱼培育、卵子质量、仔稚鱼营养需求、生物饵料供应和配合饲料取代等问题.本文就海洋鱼类仔稚鱼培育的饵料系列、亲鱼和早期发育中的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作用、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以及微粒、微囊饲料等研究进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61-63
雄性尖嘴鱼(海马和它的亲戚们)是鱼类世界的“居家爸爸”。从孩子们还是受精卵的时候,爸爸们就开始在类似于胎盘的“育儿袋”中哺育它们,直到它们长大后游人大海。新研究表明,这些承担起哺育之责的父亲们不但保护着孩子们,还通过“胎盘”给孩子输送关键的营养物质,补充那些无法从母亲的多口黄中获得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9.
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海洋鱼类生化组成及能量含量的研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生化组成与能量含量与鱼体某个易于测定的指标(如水分含量、体重、体长、肥满度等)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则可以较方便、准确地对有关指标进行间接估计。本文对国内外此领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进一步探讨饵料营养质量变化对食物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09,(4):8-8
当大西洋鲱鱼相互靠近时,它们最终会形成一个极为庞大的团体。最近,科学家利用海洋成像技术发现:一个大西洋鲱鱼的“超级团队”中有几亿个成员,而整个团队的覆盖面积可达几十平方千米。这项研究的带头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海洋学家尾古拉斯·马克里斯表示,目前,大西洋鲱鱼的数量正在减少,了解它们的群体特征将有助于人类对其进行保护。大西洋鲱鱼聚集在一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更容易找到配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