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总结了西藏措勤盆地相关区域的地层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笔者及研究团队对措勤盆地及邻区进行了多次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古生物鉴定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认识,在结合前人在相关地区取得的地层学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厘定了该地区上二叠统—侏罗系的地层序列。措勤盆地的上二叠统是以文布当桑组为代表的灰岩和以木纠错组为代表的白云岩。三叠系存在着广海陆棚相和碳酸盐岩台地两种地层序列:前者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三叠统嘎仁错组、中三叠统至上三叠统卡尼阶珠龙组、上三叠统诺利阶江让组、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敌布错组;后者自下而上划分为木纠错组、待建的中三叠统、上三叠统诺利阶麦隆岗组和上三叠统瑞替阶至下侏罗统的确哈拉组。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瑞替阶难以区分开。中侏罗统的岩性为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夹有基性-超基性岩。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目前尚未发现提唐阶的化石,因此推测下白垩统多尼组和吐卡日组之间有沉积间断。措勤盆地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诺利期和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都处于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冈底斯地区在中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发生了2期构造伸展事件,在晚三叠世诺利期末期和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发生了两次构造抬升事件。构造伸展和挤压抬升造成了海平面的反复升降变化,导致了深水和浅水沉积相的垂向叠置,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良好的沉积建造组合条件。上二叠统—侏罗系地层序列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该加大地层古生物学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2.
3.
中国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吉木萨尔三台大龙口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侯选剖面。该剖面是世界上研究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最理想的剖面之一,也是我国非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程度最高的剖面。准噶尔南缘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统称仓房沟群,下分5个组(自下而上):泉子街组、梧桐沟组、锅底坑组、韭菜园组、烧房沟组,除烧房沟组与下伏韭菜园组间有显著冲刷面外,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关系。仓房沟群中生物化石丰富,可以划分出植物、孢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脊椎动物等不同的生物组合,尤其重要的是在锅底坑组上部发育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生物混生的过渡层。这个过渡层揭示了生物演变的连续性,即脊椎动物Jimusaria与Lystrosaurus共生,孢粉Lueckisporitesvirkkiae与Lundbladisporawatangensis共生,以及二叠纪型的植物、双壳、介形虫与三叠纪型的叶肢介之间的混生。即在这个过渡层中既含晚二叠世型的孑遗分子,也含早三叠世型的新生分子,因而可以确定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就在锅底坑组内,置于大龙口背斜南翼剖面第36层,北翼剖面第34层之底,即在锅底坑组与韭菜园组传统岩组界线之下约50m(北翼)~60m(南翼)处。古地磁反映的正负极性与生物地层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地层中阶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中国上石炭统上部及下二叠统海相年代地层单位的具体框架。将上石炭统上部划分为消遥阶、下场家河阶;下二叠统划分为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明确了阶的定义、动物群特征、磁性地层特征及其与相关地层的关系。所划分的阶均能与世界标准年代地层进行详细而有依据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塔里木盆地下石炭统介形类化石。化石主要采自塔北井下双峰灰岩之上的央拜希组。自上而下有3个组合(1)Paraparchite-Microcheilinella-Bairdia;(2)Paracuarboprimitia-Cavellina;(3)Healdianella-Bythocypris。化石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中期-晚期。  相似文献   

6.
王薇  季汉成  门相勇  艾嘉仪 《现代地质》2013,27(5):1051-1057
近几年的勘探开发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具有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为探明其沉积环境,在详细的岩心、测井及室内分析化验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下二叠统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发育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山西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自太原组至山西组沉积环境经历了由海陆过渡相至陆相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芳烃化合物抗风化、抗生物降解能力强的特点,采用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展金组烃源岩的芳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检测出的芳烃化合物中,以菲系列为优势主分,其次为三芴系列、萘系列以及联苯系列等,芳烃化合物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前锋型特征。根据芳烃化合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认为展金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但联苯系列、荧蒽、芘、苝系列等化合物的检出,表明陆源植物对有机质的来源也有贡献。菲系列化合物的高含量、芴系列相对含量占优势以及沉积环境判别图等,综合显示出烃源岩形成于还原条件下的海相环境。利用MNR、DNR1、Rca、TNR1、TNR2、Rcb、Rc、Ro(K4,6,%)、Ro(K2,4,%)等多个指数对烃源岩成熟度进行判断,认为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未达到高成熟阶段,这与实测Ro值所吻合。  相似文献   

8.
首次提出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及盒3段发育风暴岩。前人认为该区盒2及盒3段为一套河流相沉积体系,而风暴岩的发现证明还广泛发育一套湖泊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2及盒3段沉积时期,湖泊水面广阔,地形平缓,总体水体较浅,为浅水湖泊环境,易产生风暴回流。根据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资料,研究区内发育丰富的浅湖风暴岩沉积构造,主要有截切构造、渠模、丘状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等典型的风暴成因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兼有的复杂的水动力机制。研究区风暴岩理想的沉积单元从下至上可概括为“似鲍马序列”,即:A、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段;D、波状层理段;E、泥岩段。风暴岩是湖泊发育的典型标志,所以风暴岩的提出对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增加了新的认识,并且对下石盒子组的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西沁水盆地东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丰富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在昔阳黑土岩村一带有良好的露头剖面。以黑土岩村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邻区部分钻孔资料,对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岩石特征、沉积构造、化石组成及沉积序列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如下成果: 在研究剖面中识别出有障壁和无障壁海岸以及三角洲3种沉积体系,5种沉积相、3种亚相和5种微相,并在太原组中部层段发现混积潮坪沉积;建立了9种沉积序列类型及其古环境分布模式,并基于沉积序列的垂向变化规律,提出了本区太原组的沉积环境模式,进而简要论述了太原组自下而上从障壁岛—潟湖—潮坪到浅海—潮坪,最后到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转换型构造及其在江汉盆地前白垩系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盆地具有多旋回发育历史,地史期间始终处于较为复杂的区域构造背景之中,首尾相继但性质不同的两次构造变动之间以及同期异源的构造活动之间,均存在着转换型构造。它们既是承前启后阶段的过渡型产物,又是“居中”状态的折衷型遗迹,具有较为特殊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储层的微观特征入手,通过各种实验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塔北隆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中的碳酸盐岩碎屑有五大特征,明显区别于胶结物:粒度粗,一般比其周围的原生孔隙大,磨圆好(个别有晚期压溶现象),轮廓清晰;在砂岩中分布相对均匀,非斑块状;碎屑中存在古生物的化石且多为粉细晶;胶结物(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多附着在碎屑边缘呈加大边出现,染色有明显变化;灰岩、云岩碎屑在阴极射线下发桔黄色光。碳酸盐岩碎屑的分布具有近源粒度粗、含量低、分选差、磨圆差、均质差;远源粒度细、含量高、分选好、磨圆好、均质好;浅埋粒形好、深埋压溶强的特征。物源区发育的古老碳酸盐岩地层,干旱、炎热、近咸化的古气候、古水体环境,近源快速堆积的古地理环境是碳酸盐岩碎屑的主要成因。碳酸盐岩碎屑的识别和量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其减孔效应明显低于胶结物,可有效解释高含量碳酸盐高物性砂岩成因,其分布是界定沉积物源区的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基准面旋回识别技术,根据区域构造旋回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将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作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基于南黄海盆地钻井资料,以岩电组合旋回性特征及特殊岩性(煤层、白云岩、砂岩)为依据,将长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5)。连井对比分析表明,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台地相和陆棚相,水体西北深、东南浅。依据基准面旋回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发育两种基准面旋回充填模式,即上二叠统龙潭组相对稳定的潮坪相和上二叠统大隆组—下三叠统青龙组快速海侵陆棚相至稳定的台地相,这些模式可为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地质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矿物流体包裹体,按成岩序列和共生组合关系可划分为5期和5种组合类型,其中2~5种组合类型(第3~6期)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关系密切。相应的均一温度和含盐度分别在105~180℃和8~20ω(NaCleq)%之间,有机包裹体丰度67.3%,平均总烃质量分数0.295×10-6,平均CH4/CO2比值1.32。包裹体诸参数,结合其他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综合证实,区内烃源岩母质类型好,有机质丰度较高,油气演化处于高成熟阶段。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生成、运移和聚集分别发生在印支-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喜马  相似文献   

14.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全球范围内23个典型的研究程度较高的晚长兴期露头进行了研究,逐一检查了晚长兴期白云岩前身沉积的沉积相,结果发现所有白云岩的前身都是浅水相的(除汉中梁山一个剖面外)。相反,目前已经研究的深水相上二叠统碳酸盐沉积物都没有发生白云岩化。这一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上二叠统顶部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可能都与海平面下降有关,很可能是蒸发成因的浓缩卤水使沉积物发生白云岩化。据此推断,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白云岩也应当是此种成因。  相似文献   

16.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海相地层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如何鉴定有机质丰度下限和划分有效烃源岩与非有效烃源岩.江汉盆地海相地层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烃源岩有机碳(TOC)含量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有机碳含量是有机质丰度评价的有效地球化学指标.参考国内外有关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结合本区油气显示,该高演化区有效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0.3%,二叠系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2006,24(3):370-377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众多野外剖面详细观测及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研究区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主要沉积一套以砂、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根据岩性特征、生物标志和地球物理特征,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划分为滨岸和陆棚沉积体系,滨岸沉积体系进一步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有障壁潮坪沉积,陆棚沉积体系以浅水陆棚沉积为特征,并就各微相的岩石类型、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塔塔埃尔塔格沉积期的平面展布特征,总体格局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为特征。同时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塔塔埃尔塔格组滨岸、潮坪和滨岸-潮坪的沉积模式,在研究区以滨岸-潮坪的沉积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9.
本次研究的西藏班戈县保吉地区的木纠错组以白云岩为主要岩性特征,出露厚度大于870 m,顶底不全。本次研究在该组共采集和制作岩石薄片95片,在透射光下见到22片具有有机质污染的现象,笔者对这些具有有机质污染现象的岩石薄片进一步开展了荧光显色的验证工作,并确认其为含油层。根据上述结果,统计剖面含油地层厚度约有114 m。木纠错组显微荧光颜色主要呈黄绿色、绿色,少部分呈黄色和黄橙色,其中以黄绿色最为常见。荧光颜色指示岩石中的沥青类型主要为油质沥青和胶质沥青。这些沥青分布于晶隙、裂缝中或呈弥散状。在地表可见地层溶洞发育,露头见针状溶孔,岩石薄片中常见网络状张开裂隙,晶间孔和粒间溶孔,晶间孔网络状连接。据初步统计,薄片面孔率最大可达22.7%,最小为11.8%,平均为16.23%,因此该套白云岩的孔隙性和连通性较好。措勤盆地的木纠错组保存条件较好,被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覆盖于地下。结合对研究区地层分布及构造情况的认识,建立了纳木错西岸木纠错组油气勘探模型。  相似文献   

20.
若拉岗日结合带是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部分,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地质调查,在该地区和邻区原命名的中、上三叠统若拉岗日群(T2-3rl)中有了较多的新发现。这些新发现表明这套地层是多时代地层的组合体,不限于中、上三叠统,并发现上二叠统地层与下伏石炭系—下二叠统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下三叠统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这些发现都为重新认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