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茄不同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气象条件,可提高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番茄生育适宜温度为13~28℃;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45%~50%;适宜土壤水分含量60%~85%;喜光,但光照不宜过强。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荆州试站1994~1997年杂交晚稻观测资料,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度方法,分析了该地气温高低对杂交晚稻灌浆充实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晚稻齐穗期后3~7天有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秋寒天气极易造成其高空秕率;杂交晚稻灌浆初期温度较高的日期持续较长,对籽粒充实存在负面影响,适宜的温度对增加千粒重有利,而适宜上限温度为25.0℃,适宜下降温度为16.6℃。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温度适宜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站1971~2010年共4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早稻资料,采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早稻温度适宜度模型,对水稻生长全过程及各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广东省早稻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较高,总适宜度在0.8左右波动,但播种期、出苗期适宜度较低;适宜度空间分布状况是由北往南逐渐提高,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近40年来,广东省早稻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006℃/年的速率增加,根据变化速率,将广东早稻的适宜度变化分为强上升型、上升型、次上升型;气候变暖提高了广东全省早稻全生育期适宜度,降低了广东早稻生产风险.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省43年的气候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对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出现极热和极冷的概率极小,人居气候适宜度等级为Ⅰ(很冷,极不舒适)、Ⅷ级(热,很不舒适)的概率为0.07%和0.78%,出现Ⅸ级(很热,极不舒适)的概率基本为零;适宜度等级为Ⅳ—Ⅵ级(较舒适至舒适)的天气出现概率为55.0%,其中Ⅴ级(舒适)出现的概率最大,为33.1%。5月和10月是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最好的时段,其中Ⅴ级(舒适)天气出现概率的平均值超过99%;1月是浙江人居环境气候适宜度最低的月份;7月、8月中气候适宜度为Ⅶ级,即暖热不舒适的天气出现概率平均值分别为62.3%和42.8%,出现概率呈现沿海低于内陆,浙南低于浙北,浙中高、浙北浙南低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CLDAS温度适宜度指标空间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避免站点观测数据空间插值误差,提高玉米温度适宜度指标空间化精度,本文利用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逐小时气温同化数据,基于内蒙古玉米动态适宜度计算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建模功能,构建逐日温度适宜度指标的空间化计算模型。该模型根据温度适宜度动态模型计算指定日期的"三基点"温度指标空间分布;结合CLDAS日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利用条件函数实现适宜度指标分段空间化计算。以2015年5—8月为例,进行常规气象站点误差检验,结果表明:常规站检验最大绝对误差0.156,90%的站点绝对误差小于0.1;最大相对误差36.9%,70%的站点相对误差不足8%;CLDAS数据很好的把握了5月高温、8月低温的不利影响,适宜度为0。基于CLDAS气温拟合数据的温度适宜度模型流程清晰实用,适宜度指标空间化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一季稻生长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试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军  马晓群  许莹 《气象》2013,39(1):88-93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一季稻的生理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分别建立了安徽省分区域一季稻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反映多因子对一季稻影响的气候适宜度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段内单要素适宜度和气候适宜度的集成,构建了分区域一季稻单要素适宜指数和气候适宜指数模型,并对两种集成方法进行了比较.基于气候适宜指数与一季稻产量的关系,建立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归一化法气候适宜指数模型优于绝对值法,气候适宜指数与产量丰歉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对一季稻的产量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指标回代检验准确率较高,业务试用效果良好,可以用之评价气候条件对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适宜程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设施番茄对CO2的生理响应及需求规律,以“美红2号”为试验材料,测定增施600、900、1 200 mg/kg的CO2后,番茄的开花量、单株果数、果重、含糖量、含酸量及维生素C含量。结果表明:增施CO2可以提高番茄花量25%~50%,提高单株结果数量,增产28.29%~51.04%,但对平均果重没有影响。与对照相比,增施CO220 d后,600、900、1 200 mg/kg处理的果实含糖量分别为5.27、5.49、5.65 g/kg,明显高于对照4.71 g/kg的含糖量;含酸量分别为2.48、2.23、2.02 g/kg,显著低于对照区3.03 g/kg的含酸量;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356.38、420.38、348.38 mg/kg,显著高于对照区260.88 mg/kg的含量,其中900 mg/kg处理对维生素C的提升效果最好。在温室中增施CO2不但能提高番茄产量,还能有效改善番茄品质,适宜的剂量以90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得到的主要成果以及四湖地区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共46年来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降雨量为协同影响因子,以一季中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齐穗后15~20天为关键生育期,对本地区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抽穗期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8月25日至9月初齐穗为四湖地区优质米形成的最佳齐穗期,8月22日至9月5日齐穗为四湖地区优质米形成的适宜齐穗期,8月10日前与9月9日后齐穗不利于四湖地区优质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从气候特点、漂流气候适宜性和漂流气象障碍等方面,分析杉木河景区气候资源,得出杉木河适宜漂流期为5月下旬~9月中旬,最佳舒适漂流期为6月中旬~9月上旬,这对旅游经营者合理安排和开展漂流活动,游客选择最佳舒适期漂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泰安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1977—2007年气温资料,分析了泰安茶叶温度适宜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泰安地区茶叶温度适宜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每年0.000 2的速率增加。其中,春茶期温度适宜度上升趋势最明显,秋茶期次之,夏茶期有所下降。(2)泰安地区茶叶温度适宜度多年平均值为0.72,总体适宜茶叶的生长。夏茶期和秋茶期温度适宜度较高,在0.82~0.95之间,气温能够满足茶叶新梢生长的需求;春茶期适宜度较低,在0.49~0.55之间,较不适宜茶叶新梢生长。(3)泰安南部和西部县市温度适宜度较高,其中属徂徕山前、柴汶河畔的适宜度最高;泰安北部、新泰东南部和肥城西北部适宜度偏低。整个泰安地区的温度适宜度的分布较均匀,分布状况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气候适宜指数在早稻产量动态预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易雪  王建林  宋迎波 《气象》2010,36(6):85-89
结合早稻生理特性和前人研究成果,分别构建了早稻温度、降水及日照适宜度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反映多因子对早稻产量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早稻气候适宜度模型。根据不同时段的早稻气候适宜度,利用加权法,构建了早稻气候适宜指数。基于气候适宜指数与早稻产量的关系,建立了早稻气候适宜指标。并利用历年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和早稻产量建立了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丰歉趋势正确率、实际预报准确率均较高,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中北部人工增雨适宜时段及层状云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统计分析了陕西中北部1991~2001年4个711雷达站附近15个气候观测站日降雨量大于等于5mm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及雷达回波特征。陕西中部适宜人工增雨的时段为2月10日至11月15日,北部为2月25日至11月10日。陕西降雨性层状云0℃层高度变化范围为3.63~5.03km,平均高度为4.65km,融化层强回波区厚度为0.4~1.0km。冷云、暖云降雪(雨)量级较小,不适宜大范围开展人工增雪(雨)作业。适宜人工增雨的稳定性层状云雷达回波特征为:PPI回波结构密实,范围大于30km,雷达回波强度大于等于30dBz,RHI显示云顶高度大于等于5.8km或者融化层明显,强度达30dBz以上。适宜人工增雨的混合性层状云雷达回波特征为:PPI有明显强回波中心,强度大于等于30dBz,15dB回波宽度大于等于25km,回波最大高度大于等于5km;或者融化层明显,雷达观测融化层下挂回波明显倾斜或呈锯齿型排列。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兴安盟突泉县1982—2015年的气象资料和玉米大田发育期观测资料,对玉米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的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历年气象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综合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性显著,表明本模型能较好的反应我盟玉米气候适度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得出影响兴安盟玉米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为降水,其次分别为温度和日照;兴安盟日照对玉米的适宜度最高,其次为温度,降水的适宜度最低,近34a中,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变化,降水适宜度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了嵩县烟草适宜育苗期和适宜移栽期,并针对烟草旺长期和干旱同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洛阳市1981—2014年夏玉米产量资料、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分别构建夏玉米温度、光照、水分适宜度模型,利用夏玉米生长季内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的相关关系,构建夏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并分别利用1981—2010年、2011—2014年数据进行回代、预报检验。结果表明,气候适宜度与夏玉米气象产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两者变化趋势一致。1981—2010年各时段预报模型的单产回代检验准确率在89.19%~91.42%之间,趋势回代检验准确率达89.66%~96.55%。2011—2014年预报检验,预报准确率最高为96.16%,最低为91.05%,趋势预报准确率最高为100%,最低为75%,预报准确率较高,建立的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可以在业务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方法在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中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产量趋势预报的准确性和定量预报的准确率,利用1962—2002年气象、早稻产量和田间观测资料,建立基于气候适宜度、关键气象因子、作物生长模型的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进行回代检验;并利用2003—2012年资料进行预报检验。分析表明:3种方法的预报准确率比较接近,平均在93.8%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预报方法的趋势预报准确性最高,较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方法高4%~6%;基于作物生长模型预报方法的误差5%以内样本百分率最高,较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方法高2%~20%。研究结果为湖南省早稻产量动态预报筛选出了较优的方法,即产量趋势预报选用基于气候适宜度的方法,定量预报选用基于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法,同时可供我国其他早稻区的产量动态预报方法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气候角度分析黔东南州种植蜂糖李适宜性,为蜂糖李种植选址提供气候可行性依据。利用2011-2020年黔东南州200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和蜂糖李品质最优的产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区域气象站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黔东南州200个乡镇与六马镇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指标相对应的气候值,利用适宜度模型计算各乡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有37.5%的乡镇处于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区,没有气候最适宜区域;蜂糖李开花坐果期的气候适宜度低于萌芽、果实生长以及果实成熟期,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关键期;气温综合适宜度>日照综合适宜度>降水综合适宜度,开花坐果期阶段性持续低温、雨日多、日照少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黔东南州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明显,蜂糖李种植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要素情况,选择日照多、雨日少、气温高、向阳、开阔等区域开展种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雷山县40 a的温度、降水、湿度、日照等气候资源表明:雷山县的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高温日数较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 320 mm,且多集中在4—9月;日平均日照时数为5 h;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7%~83%之间,各要素季节间变化幅度小。综合各气象因素分析,雷山县的旅游气候资源条件较优越,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气候适宜度的玉米产量动态预报方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玉米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 开展玉米产量动态预报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夏玉米生理特性, 建立了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模型, 利用此模型借助于SPSS统计软件, 计算了1972—2005年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生育期内逐旬气候适宜度, 以此为基础, 建立了河北省8个市夏玉米不同时段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与产量相关显著; 1972—2005年历史预报检验和2006—2007年预报试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8.8%和96.8%, 能够满足业务服务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