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是我国发展热带农业理想的基地。本岛所处的位置又使其在国防、交通上的地位及其重要,开发历史也比较悠久。因此,海南岛理应成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据广东省科技情报所资料,海南岛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周边浅海砂矿资源潜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滨海锆钛砂矿资源,然而,随着长期大规模矿产的开发,陆域滨海砂矿资源已日渐枯竭。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漫长,多为砂质海岸,沙滩宽广,特别有利于海洋砂矿的形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南岛周边浅海砂矿资源勘查现状和勘查成果,分析了区内砂矿的地质特征,从物源、气候与水动力条件、海岸类型与地貌类型、第四纪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砂矿的成矿条件,阐述了浅海砂矿的成矿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调查资料,从成矿的有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万宁市东澳南后海至田头港一带、东方感城至乐东莺歌海一带、文昌铺前湾至景心角一带和临高马袅至东英一带等4个浅海区具有较好的砂矿资源潜力,它们可作为今后该区砂矿勘查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3.
刘韶 《海洋学报》1987,9(6):794-797
中沙群岛屹立在南海中央深海盆地的西北边缘,与西沙群岛同位于海南岛东部的台阶式陆坡上,由30多个暗滩和暗沙构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4.
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回顾海南岛海岸带保护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阐释海岸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基于海岸地质和海岸动力对海岸线的控制机理,深刻剖析海南岛海岸带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特征、人类活动影响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揭示海岸动力过程和海岸带的重要性以及大气、海洋、陆地如何相互作用;提出海南岛海岸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概念,构建海南岛海岸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顶端战略模型。为促进海南岛海岸带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必须以生态平衡为本,加强对海岸动力过程的调查研究,科学评估旅游地的承载能力,适时开展资源数据挖掘与监测预警,启动海南岛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及建设工作,探索以“立法先行、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科学支撑、财力保障、统一管理、公众参与” 为核心的“海南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岛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海南岛周边无居民海岛数量众多,资源丰富,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之际,迫切需要加强对海南岛周边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与利用。无居民海岛面积小、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需要我们在海岛开发之前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文章在结合海岛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应性的评判标准和评判流程,并对海南岛周边无居民海岛进行了初步筛选,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成为能源开发和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灿烂新星。海南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四周被浩瀚的南海包围。经过中外科学家二十余载大量的海洋地质勘探,发现海南岛周围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  相似文献   

7.
进入80年代以来,对海南岛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综合分析,提出了各类资源地域分异特性,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潜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优势。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专著,对海南岛的农业制图、土地利用类型等进行航片判读,对海南岛热带农业自然资源进行总结和区划规划,对我国少有的富铁矿之一——石碌铁矿的地质与地球化学进行研究等。自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后,发表了关于研究和探讨海南岛的政治、历史、发展战略、部门经济、人才、科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沿海岛屿众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条件良好。在这些岛屿中,有军事战略要地的海岛,有发展水产养殖业条件优越的海岛,有较高旅游资源价值的旅游岛,有发展动物、植物资源潜力的海岛。特别是大部分海岛所处海区渔业资源蕴藏量较丰富、生产率也较高,且生物量较大,品种繁多。海南岛沿海60%~70%的海岛集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等优势于一身,因此将能在较大幅度内吸引投资,发展旅游业,开发海岛资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经济意义。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总参谋部联合下文开展全国海岛综合调查。本项目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海南省海岛综合调查环境质量专业由  相似文献   

9.
基于海南岛泻湖分布众多、泻湖资源丰富,目前大部分泻湖处于退化状态,且未见有相关文献对海南岛泻湖资源进行详细系统的介绍与总结,本文通过对海南东寨港、东水港、花场湾、清澜港、小海、老爷海、博鳌泻湖、三亚河、青梅港、黎安港、新村港、铁炉港及新英湾等泻湖的地理分布、面积、资源类型等方面进行描述,从人类活动、陆源污染、海洋工程及自然演变等因素对泻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泻湖目前所面临的威胁及破坏,提出了对泻湖进行整治规划、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法制监督及提高民众泻湖资源保护意识等方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议,为海南岛泻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东西陆架秋季悬浮体分布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8月到10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周围进行了近海底质和悬浮体的调查。利用悬浮体调查数据对比了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悬浮体浓度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东西两侧陆架的悬浮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形式基本有3种:增加型、C型和稳定型。海南岛东西侧陆架在悬浮体浓度分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自然条件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物质来源对悬浮体体积浓度分布也有较大影响。悬浮体体积浓度在局部的高值、高梯度区与流系(如暖涡和上升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东侧陆架,盐度分布与悬浮体的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自然环境与现场观测 陵水湾位于海南岛东南部,湾口开阔,南面朝向辽阔的南海。因而,在偏南浪的条件下,宜作破碎波浪与外海波浪的对比观测(图1)。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的滨海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戈健梅  龚文平 《海岸工程》1999,18(2):104-108
海南岛位处中国的最面端,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特别是滨海旅游资源丰富,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等要素齐全,再加上珊瑚礁、红树林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为海南进行生态旅游及从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南建省后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景点和旅游设施逐渐完善,旅游市场不断规范。今后的发展趋势将是生态旅游,特别是在珊瑚礁和红树林区域,将科学考察、探险与休闲结合,在进行旅游的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分布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008年和2014年的调查数据,对海南岛南部海草分布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海南岛南部海草种类有2科3亚科5属5种,即海神草Cymodocea rotunda、泰莱藻Thalassia hemprichii、海菖蒲Enhalus acoroides、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以及二药藻Enhalus acoroides,泰莱藻广泛分布;海草分布面积从2008年的1.64km2减少到2014年0.50km2,减少幅度较大区域为铁炉港和小东海;平均盖度从2008年35.67%下降到2014年26.40%;受人为活动及无人管理因素影响程度不同,海南岛南部不同海域海草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各有不同,后海湾与鹿回头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增长趋势,铁炉港、西瑁洲岛及小东海海草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呈下降趋势。鉴于海南岛南部海草资源已出现退化,希望社会各界重视海草的保护,在海草资源丰富区域设海草保护区,在海草破坏严重区域加大政府科研扶持力度,对海草进行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位于越南与我国海南岛西南之间的莺歌海海域,迄今为止天然气勘探已经发现东方1-1和乐东15-1等浅层气田群。盆地中深层天然气勘探程度较低,目前仅在东方区东方13-1、13-2构造岩性圈闭获得了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通过中央泥底辟带东方区和乐东区浅层气藏地质条件及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重点剖析了东方区中深层高温超压气藏形成的生储盖组合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强调来自越南西部(莺西斜坡)物源、储集物性较好的上中新统黄流组海底扇储盖组合及其岩性圈闭,是其高温超压领域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中央泥底辟带东南部乐东区中深层迄今尚未开展大规模天然气勘探,但天然气地质条件与东方区基本一致,只是其物源供给体系、储集层及储盖组合类型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依据目前资料分析尚好,能够形成商业性高温超压天然气藏。因此,预测乐东区中深层亦具备较好天然气运聚成藏条件,天然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东部滨海砂矿含有丰富的稀有元素和贵重金属,是一种潜在的矿产资源。根据不同矿物组分的沉积物存在地震波阻抗差异的特点,采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刻画海洋浅部沉积中砂矿的空间分布特征。介绍了利用地震属性聚类/分类方法对海南岛东部近海采集的单道地震数据进行地震相到沉积相的转换,实现对这一区域含砂矿沉积层的识别,然后与钻孔结果对比和综合分析,进而从空间上刻画砂层空间分布范围,为砂矿资源量估算提供准确参数。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又称琼崖,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海峡最狭处仪有10海里,中部多山,沿海及东北部地势平坦。1949年末至1950年初,我人民解放军为解放海南岛而发起了著名的“海南岛战役”。七拼八凑的“伯陵防线”1949年12月中旬,被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打得落花流水的白崇禧集团残部仓促的溃退到海南岛上。当时国民党琼崖保安司令薛岳将败上海南岛的残兵与地方武装拼凑在一起,组成了海南防卫司令部。至1950年初,海南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共计有陆军5个军19个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共有种分别为12种、173种、283种,与黄渤海、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共种分别为75种、217种、186种、131种和151种;相对资源量指数与相对资源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鯻(Therapon thraps)、棕斑腹刺魨(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  相似文献   

18.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1985年10月11—30日,完成了配合我同在10月21日发射的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飞越海南岛时的地面准同步考察和海南岛航空遥感飞行实验任务。参加这次任务的有遥感室、海岸室及机关的同志共14人,他们在任务重,时间紧、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共拍摄了彩航片400多张(60米),黑白航片200多张(30米),地面实况照片300余张,收集了海南岛有关县的农业区划报告集7本和一些图件资料,采集,了矿石、地质、植被等样品,记录了大量的地质地貌、植被分布、土地利用、水系、海岸滩涂等情况,初步对海南岛的资源概况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海岸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虱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为南海大陆架岛屿,中央为山地,临海为多种类型海岸,以处于动态平衡的海蚀-海积型海岸为主。海南岛主要是基岩岬湾海岸,潮汐属日潮型,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海岸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更新世初期,海岸属基岩港湾型,晚更新世构造运动频敏,使不少海湾底部抬升为阶地。构造抬升运动持续到全新世,使一些珊瑚抬升为高出海面数米的阶地。海岸类型按其成因与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基岩港湾海岸与砂砾质平原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分布于山地与丘陵临海处,砂砾质平原海岸(或为三解洲平原海岸)其表现形式多为沙坝与泻湖海岸,沙坝上叠置发育着海滩、沙堤或沙丘,随着海岸加积展宽或地壳上升,老的沙坝可抬高成为海积阶地。潮流作用对洪湾众多的海南岛的发育演变以及开发利用亦有重要作用。潮汐汊道港湾规模较大,水域面积达数十平方公理。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罗豆地区的贝壳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豆贝壳堤分布在海南岛文昌县东寨港的东侧,罗豆乌树岭(坡)。 Ⅰ.地质地貌简况 Ⅰ.1.地质 罗豆地区分布有全新统的海相沉积物,为淤泥质粘土、亚粘土,含丰富海相软体动物;上更新统早期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