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 2 0 0 1年 6月 1 6日— 1 0月 2 7日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现场所作的生物学测定数据 ,应用统计与回归的方法分别对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摄食种类、性比、叉长分布、叉长与纯重的关系、叉长与原条鱼重的关系、原条鱼重与纯重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性腺成熟度Ⅵ级占的比例最高 ,为 47.0 6%。 ( 2 )摄食等级以 1级为主 ,其次为 0级 ,分别占 45 .45 %和 1 8.1 8%。 ( 3)胃含物中以鱿鱼出现的频率为最高 ,占 44 44% ,其次是沙丁鱼和杂鱼 ,分别占 2 7.78%和 2 5 .0 0 %。 ( 4 )雄性与雌性的性比约为 1 .43比 1。 ( 5 )优势叉长为 1 .31— 1 .47m ,占 31 .44% ,平均叉长为 1 39m。 ( 6)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纯重 (DW)的关系可表达为 :DW =5 .6632× 1 0 - 6FL3 1 951 。( 7)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原条鱼重 (RW)的关系分别为 :RW =8.5 0 72× 1 0 - 6FL3.1 390 、RWM=1 .1 2 2 9× 1 0 - 5 FLM3.0 847、RWF=7.1 71 1× 1 0 - 6FLF3 1 72 1 。 ( 8)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原条鱼重 (RW)与纯重 (DW)的关系分别为 :RW =1 .1 339DW、RWM =1 .1 32 0DWM、RWF=1 1 399DWF。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捕捞的剑鱼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剑鱼的渔获长度组成、各长度之间和长度重量之间关系、雌雄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研究表明,雌性剑鱼下颌叉长分布显著大于雄性剑鱼(K-S test,t-test,P0.01)。雌雄剑鱼性比为1:0.4,当剑鱼下颌叉长长度大于180cm,雌性剑鱼性比为100%。剑鱼各生物学参数关系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剑鱼下颌叉长(LJFL)与下颌体长(LJPCL)、下颌全长(LJTL)关系分别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LJTL=1.0633LJFL+5.8125;LJPCL=0.8906LJFL-0.7979。剑鱼下颌叉长与体重(RW)、加工后重量(DW)关系分别呈对数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RW=1.7527×10-6LJFL3.3755;DW=5.4358×10-7LJFL3.5424。体重与加工后重量两者间也呈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为:RW=1.3139DW。本次调查雌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55,而雄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20。该调查海域剑鱼在产卵和肥育之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3.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波  李忠炉  侯刚 《海洋与湖沼》2014,45(4):886-894
利用2010年3月—2013年2月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探捕与渔业生产监测取得的生物学数据和生产数据,对南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res)的生物学特性和渔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50—169cm,平均为111.8cm,体重范围2.45—87kg,平均为33.2kg,叉长(FL)体重(W)关系:W=1.74×10–5FL3.01,性腺成熟度Ⅱ期居多,占总尾数的45.27%。绝对怀卵量109.46—456.95万粒,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渔获水深90%集中在150—400m。(2)南海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41—180cm,平均为107.9cm,体重范围1.2—77.5kg,平均为27.9kg,叉长体重关系:W=2.19×10–5FL2.94,性腺成熟度以Ⅱ—Ⅳ期居多,占总尾数的89.01%,绝对怀卵量15—154万粒,摄食强度以1—2级为主。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南沙西北部、南沙中西部海域。渔获水深93.75%集中在50—350m。西沙西部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是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捕捞金枪鱼的重要渔场。研究认为:(1)在南海可发展小型冷海水延绳钓船,在每年10月末—次年5月初在西沙东北海域开展浅水延绳钓作业;(2)在南海的岛礁附近设置PAYAO群,开展金枪鱼灯光罩网或围网捕捞。(3)目前取得的资料仍然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调查,以掌握南海金枪鱼种群动态,为渔业开发和养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资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2004年1~6月份印度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生产实践及调查,对所捕获的大眼金枪鱼群体的构成、性比和胃含物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及简单比较。结果表明,渔获中大眼金枪鱼体重范围为7~136kg(2003年)及14~100kg(2004年)。2003年,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基本上维持在0.45左右;2004年,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较2003年大。2003~2004年渔获中大眼金枪鱼分别由叉长69~201cm及55~190cm的个体组成。2003年及2004年各月份1级所占比较均较大,1级以后胃饱满度频次基本上呈下降趋势。3~6月为印度洋中修补大眼金枪鱼的产卵期。体长-体重关系为W=3×10-5L2.8838。  相似文献   

5.
根据作者在印度洋东部海域的延绳钓生产实践,对渔获的大眼金枪鱼群体的群体构成、摄食、繁殖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渔获群体由纯重10~115kg、叉长80~195cm个体组成,纯重与叉长关系式w=2.000×10-5×L2.969;渔获物以3~5龄个体为主,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雌性个体,且随年龄增长雄性个体所占比例逐步提高.鱼群在该海域产卵期较长,不同年龄组性腺发育节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起水鱼群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差异(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年龄与鱼体脂肪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印度洋中西部海域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调查所获得的样本,利用其脊椎骨鉴定了334尾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的年龄,并利用鱼类脂肪含量仪测定了其肌肉的脂肪含量,进而对年龄与脂肪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金枪鱼的特征如下:(1)年龄组成为1—9龄,其中4—6龄比例最大,约占样本总数的66.4%;(2)脂肪含量范围为3.1%—29.8%,平均为13.4%,优势范围在7.0%—17.0%之间,其中13.0%—17.0%的比例最高达51.4%;(3)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脂肪含量发现,鱼体脂肪含量1—3龄随年龄增加而下降。4—5龄脂肪含量较高,6龄急剧下降到最低,7—9龄又呈升高的趋势;(4)雌性和雄性大眼金枪鱼的新陈代谢变化无明显差异,雌性比雄性的性成熟年龄要早1年左右,雌性3—4龄时性成熟,而雄性为4—5龄时性成熟;(5)脂肪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大眼金枪鱼生长、繁殖、衰老等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相似文献   

9.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而库克群岛海域则是重要的长鳍金枪鱼渔场。探究长鳍金枪鱼资源量的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提高长鳍金枪鱼渔场预报的精确性。根据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中国远洋渔业企业的船舶监测系统(Vessel Monitor Systems,VMS)数据,将长鳍金枪鱼渔获尾数和延绳钓放钓钩数匹配到1°×1°的网格中,得出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对CPUE作正态性检验,以天为时间分辨率,选取月份、经纬度、叶绿素a浓度、海表面高度,以及0~300 m水层的温度、盐度、溶解氧浓度等26个时空与环境因子作为变量,对CPUE与时空环境因子作相关性分析,对环境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按照季度分析长鳍金枪鱼渔场的分布变化,利用GAM评价各因子对长鳍金枪鱼CPUE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二季度12°S以南渔场的CPUE明显高于以北的区域,第三季度渔场分散且CPUE值不高,第四季度CPUE为年中最高。(2) GAM结果显示,对长鳍金枪鱼CPUE影响最显著的为海...  相似文献   

10.
长鳍金枪鱼(Thunnusalalunga)是主要的经济性金枪鱼鱼种之一,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联系。利用2012—2019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a, chl a)和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构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时空分布神经网络模型。以空间(经度,纬度)、环境因子(SST, chl a, SSS)为解释变量,局部渔获量为因变量,变化隐含层节点数,构建了18个BP空间分布模型,并采用10×10交叉验证模型稳定性,以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平均相对方差(averagerelativevariance,ARV)以及拟合优度(R~2)作为不同模型精度与稳定性的评判标准,最终选取5-18-1(隐含层节点18)模型为最佳模型,其平均MSE值为0.02232,平均ARV值为0.511。利用最优模型预测结果与同期实际捕捞产量进行叠加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环境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海表温度显著影响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其贡献率达到0.2。印度洋长鳍金枪鱼高精度BP神经网络时空分布模型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动态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熵权的产生物柴油微藻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青岛地区不同季节室外温度变化特点,采用熵权法对9株微藻利用发电厂废气生产生物柴油的户外开发潜力进行评估。选取油脂产率、油脂组成、CO2耐受性、破壁难易度和温度适应性5项指标,根据实验室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春冬季以上5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261、0.002、0.059、0.211和0.467,而夏秋季以上5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98、0.001、0.022、0.079和0.801。在此权重的基础上,得出在春冬季节开发潜力最大的藻株为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ZL-12),在夏秋季节开发潜力最大的藻株为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C5001)。本方法为户外大规模开发生物柴油的微藻藻种选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实验中的400只亲蟹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选育群体。通过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7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3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80日龄和120日龄时大约30个个体的体重。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42—0.64和0.25—0.39之间。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经过t检验,父系半同胞、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估计值分别为0.53和0.35。说明三疣梭子蟹体重属于中度遗传力,对其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枪鱼围网产量约占全球金枪鱼捕获量的70%,发展金枪鱼围网渔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根据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金枪鱼围网渔船的作业情况,分析了围网作业中的一些捕捞技术,并探讨了在发展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机选取养殖于四明山脉溪流区的棘胸蛙3年龄同生群人工养成群体中的雌、雄成熟个体各84只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鼻间距(INS)、眼间距(IS)、眼径(ED)、吻长(SL)、头长(HL)、头宽(HW)、肩宽(SW)、前肢长(FLL)、前肢臂长(FAL)、前足长(FFL)、后肢长(HLL)、后足长(HFL)、肩肛距(SAL)、体长(SUL)、体积(BV)等15项形态性状对体质量(BW)和净体质量(NW)影响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除IS、ED、SL等3项形态性状测量值无性别差异外,其余12项形态性状及BW、NW测量值均呈雄性显著大于雌性(P0.05);(2)各形态性状与雄性测定群体的BW和NW测量值均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雌性BW和NW测量值未呈显著相关的形态性状则分别为ED、SL、FFL和ED、SL、HL(P0.05);(3)经通径分析,雄性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与BW、NW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52和0.939,雌性被保留的形态性状对BW、NW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22和0.860,其中影响两者BW和NW的决定性变量均为BV;(4)经多元回归分析,本文分别给出了用于估算棘胸蛙两性成体BW和NW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发头裸腹溞在曲阜分布较广,能在水域中形成优势种。作者测定了发头裸腹溞的不同体长组的鲜重、干重以及经4%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的样本的湿重、干重,并计算出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同时对干重和湿重的百分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于舟山近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海捕野生群体和露天池塘越冬养成群体中各随机选取150尾作为测定样本,依次测量其体重(Y1)、肉重(Y2)、体长(X1)、头胸甲长(X2)、胸宽(X3)、胸高(X4)、第二腹节长(X5)、第二腹节宽(X6)、第二腹节高(X7)、尾节长(X8)、尾节宽(X9)、尾节高(X10)、眼径(X11)、眼窝距(X12)、额剑长(X13)、额剑上缘锯齿数(X14)等16项表型性状,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日本囊对虾形态性状对野生海捕群体与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两实验测定群体的体重和肉重与本研究中除X14外的其它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经通径分析,海捕野生群体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与体重和肉重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44和0.837,露天越冬养成群体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与体重和肉重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55和0.907,其中影响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核心变量均为X1,重要变量依次为X2和X6,影响海捕野生群体体重和肉重的核心变量分别为X1和X2,重要变量均为X6;(3)经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用于估算海捕野生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回归方程以及估算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大西洋金枪鱼渔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大西洋国际金抢鱼保护委员会ICCAT的报告和统计常设委员会(SCRS)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78-2002年大西洋金抢鱼的渔获种类及渔具渔法。结果表明:按种类分黄鳍金枪鱼(占28%)、鲣鱼(22%)、长鳍金枪鱼(15%)、大眼金枪鱼(11%)、其他种类(8%);按渔具分围网(42%)、延绳钓(29%)、饵钓(22%)、其它渔具(7%)。同时分析了不同海域的渔获种类、渔获量波动情况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条件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仔虾(S1)、幼虾(S2)、成虾(S3)、亲虾(S4)阶段体质量性状的动态遗传效应。结果显示:仔虾阶段和幼虾阶段体质量非条件加性方差几乎为0,成虾阶段和亲虾阶段分别8.856和24.114,条件遗传方差分别为0.075676±0.0101、0.270944±0.0342、14.013±0.4847、25.68467±1.3631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非条件加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8.062%、0.9765%、11.308%和24.636%,条件加性方差所占比例为8.132%、1.203%、36.122%和29.581%;仔虾、幼虾、成虾阶段控制凡纳滨对虾体质量性状的累加基因效应中显性效应分别占88.666%、98.664%、85.050%,亲虾阶段控制凡纳滨对虾体质量性状的累加基因效应中加性效应占遗传方差总量的60.438%;0|S1和S2|S1期间控制体质量表现的基因效应是以净显性效应为主,分别为其遗传方差总量88.666%和98.156%;S2|S3和S3|S4期间以净加性效应为主,分别为其遗传方差总量的70.386%和88.565%。结果表明,随着凡纳滨对虾生长发育进行控制体质量性状的加性效应表达呈增加趋势;在凡纳滨对虾养成阶段体质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暗示选择性杂交能有效改良其体质量性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养殖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体长(L)与体重(W)的关系为W=aL~b。根据此公式,计算得出体长和体重换算表,这在养殖生产中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黄颡鱼MSTN基因的多态性与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对100条六月龄黄颡鱼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全序列进行测序,获得了8个多态性较高的SNP位点。结果显示:其中有7个位点分布于非编码区,1个位点位于编码区,但位于编码区的核苷酸突变为同一突变。在得出这8个SNP位点中有三个位点的基因型与黄颡鱼的体重有显著的相关性:IJ与体重呈正相关性,而NN和OP与黄颡鱼体重呈负相关性。在黄颡鱼育种过程中,可以尝试利用这三个位点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