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选取昌吉站旧址1981—2013年(其中1981—2008年为迁站前昌吉站资料,2009—2013年为旧址作为区域站Y5522所采集资料)、新址2009—2013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旧站址资料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迁站前后,新址与旧址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新址较旧址略大。两站气温差冬季变化最为明显,夏季变化最小;平均相对湿度新址较旧址偏高,各季差值在冬季最小;平均风速较旧址偏大0.9 m/s,最多风向新址为西风及西南风,旧址为西风;从年平均值的连续性看,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连续性较差,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风速连续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6年(站址迁移对比期)萧山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址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逐日观测值,采用差值标准差、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风向相符率、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以上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新址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平均值均低于旧址,差值分别为-0.4℃、-0.7℃、-0.2℃,新、旧址的最高气温差异最大;新、旧址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在春、夏季节比较接近,而在秋、冬季节相差较大。2)新址相对湿度大于旧址,差值年平均为3%,新、旧址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9—12月新旧址的相对湿度差值较大。3)新址的年降水量比旧址偏多110.3 mm,雨日比旧址偏少22 d,年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为7%,4—6月和9—11月期间新旧址的降水量观测数据差异较大。4)新址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比旧址偏大,差值年平均分别为2.0 m/s、3.6 m/s、3.5 m/s,新、旧址在春、夏季的风速相差较小,秋、冬季相差大,新、旧址在大风日数和静风出现次数上一致性较差;全年风向相符率为42.5%,两站址风向一致性较差。5)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月(年)平均值与旧址近20 a的观测数据差异不显著,平均风速差异显著。分析认为,测站环境、海拔的不同以及小气候的影响,是造成以上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通站新址与旧址2017年1—12月同期实测到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大通站迁站前后气温、湿度、风等要素;用U检验法对气象观测站迁站前后资料是否有明显差异进行检验。得出:(1)全年平均气温新址比旧址偏低0.2℃,平均最高、最低均偏低分别为0.7℃、1.6℃。冬季和春季为负温差,夏季和秋季基本为正温差,且温度越低负温差越大,温度越高正温差也越大;全年的月平均风速新址均高于旧址,全年月平均差值分布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冬季和夏季两站的月平均风速相差明显比其它季节大;全年相对湿度除6、7、9月新址小于旧址外,其余各月均新址大于旧址。(2)从U检验结果看,除了10、12月最低气温外,其他气象要素在迁站前后无显著差异。在使用气象资料时,新旧站址资料能够合并统计。  相似文献   

4.
都匀市气象局迁站对比观测各气象要素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都匀市气象局(57827)新、旧站址2007年1、4、7月同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新址气温、本站气压、降水量均低于旧址,风速、相对湿度均高于旧址。并从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测站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新旧站址各气象要素差值的形成原因,为都匀国家一级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屏新旧站址气象要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蓉  杨长登  邓岑 《贵州气象》2015,39(2):40-44
对玉屏县2012年各月新站与旧站址的气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降水及风等气象要素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址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低于旧址,对比误差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变化差异较小;新址的风速大于旧址,静风频率明显比旧址偏少;新址年最多风向与旧址2000年以前多年平均值基本一致;新、旧站址地面温度各月差值对比差异较大,且一致性变化规律不明显,尤其在高温季和低温季,地面温度反差很明显,这主要是新站的周边环境及下垫面与旧站不同等原因所引起,需要连续观测订正。  相似文献   

6.
对甘肃合水气象站2013年站址迁移前后对比观测资料中的气温、降水、风、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利用差值、风向相符率、显著性检验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合水新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低于旧站;新站4—6月降水量小于旧站,7—10月降水量大于旧站;新站平均风速大于旧站,全年风向相符率为30.5%,两站风向差异明显;新站1、2、12月相对湿度小于旧站,其它各月大于旧站,而新站最小相对湿度小于旧站。新、旧站温度、相对湿度在均值和方差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可用新站观测数据替代旧站使用。  相似文献   

7.
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资料的影响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池国家气象站一级站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统计发现:相对湿度在新、旧站址差异不明显;除了风速和深层地温,新址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水汽压明显低于旧址.分析表明,观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差异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是造成新旧站址气象观测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地面观测要素历史资料的运用,要考虑新旧站址资料的均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甘肃崆峒国家基本气象站新旧址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数据差异,选用2016年1~12月新站和旧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要素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利用均值差异、相关与回归、显著性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新旧测站气温差异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新址气温、气压均低于旧址,风速高于旧址,降水量、相对湿度差异大,变化无规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及观测场周边环境的不同造成;新址与旧址气温存在高度正相关,两站气温差异不显著,可以合并计算,研究结果可为资料使用者提供订正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南近年来7站迁移后新旧站观测资料,采用通用的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新旧站观测资料的差异,评估台站迁移对预报服务工作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新、旧测站平均气温年差值7站平均为-0.8℃;相对湿度年差值平均为5.4%;平均风速年差值平均为0.6 m/s,风向相符率最小为29%,最大为62%,大多数台站风向相符率均未超过50%。新站址气温低于旧站址的,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大于旧址的,新、旧站址风向一致性较差。迁站对最低气温的影响大于对平均气温及最高气温的影响。由于台站旧址受破坏程度、周边障碍物方位和距离、下垫面性质及新与旧站址间距离、高差等的不同,迁站对气象要素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预报员在作预报时,应充分考虑新旧站气象要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临淄区气象局新旧站址对比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7月、10月及2008年1月新、旧站址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站平均气温在7月、10月比旧站偏高,1月此旧站偏低;平均最高气温,新站较旧站7月偏高,10月、1月偏低;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比旧站偏高;两站最多风向及频率不一致,新站平均风速此旧站偏大;两站相对湿度差值变化明显,新站比旧站小。  相似文献   

11.
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晓默  薛峰  章磊 《气象科技》2007,35(4):602-606
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兖州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的观测数据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其中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和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总体差值较大。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气象站迁站前后气温同期观测资料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东省东阿县新旧地面气象观测站同期(2008年1、4、7月)气温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站之间气温存在明显的正温差,旧测站气温存在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效应夜间大于白天,冬、春(秋)季较为明显,夏季最小;城市热岛效应使最低气温下降,从而减小气温日较差,故旧测站气温较高;统计检验表明,旧测站与新测站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两地气温差异显著,两地气温资料已经不适合合并计算。所以,对于旧测站的气温记录,应做出必要的订正后,才能得到较准确的代表当地气温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3月北京及周边地区雾、霾高发,气候特征异于常年。利用2013年1—3月北京及周边地区6个地面观测站观测资料,研究PM2.5和黑碳 (BC) 的质量浓度、区域分布特征及气象要素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及周边地区PM2.5污染呈区域性高值、污染局地积累以及由南向北输送的特征。北京上甸子站在雾、霾与清洁期间BC与PM2.5质量浓度的比值分别为7.1%和10.3%,雾、霾期间低于清洁期间;而河北固城站在雾、霾与清洁期间BC与PM2.5质量浓度的比值分别为17.5%和11.9%,雾、霾期间明显高于清洁期间。二者相反的比值特征反映在清洁的下游地区雾、霾过程中二次生成的气溶胶所占比例较污染的上游地区偏高。  相似文献   

14.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Bulgari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Summary Climate data used for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analyses, must be homogeneous, to be accurate. The data currently used in the Météo-France homogenization procedure, which does not require computation of regional reference series, was applied to precipitation and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series in Bulgaria. The Caussinus-Mestre method, with a double-step procedure, was used to detect multiple breaks and outliers in the long-term series of precipitation and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A two factor linear model was applied for break correction. The homogenization procedure was run till all or most break risk was gone. Analysi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Bulgari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as done on already homogenized precipitation and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series.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ends obtained was evaluat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The variatio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Bulgaria showed an overall decrease. The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drought episod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most notably in the 1940s and 1980s.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shows a positive trend at most weather sta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trend for summer and autumn precipitation is negative.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of wint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Bulgaria was detected. No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in the country was found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inspite of the warming observed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Summer in Bulgaria tends to be warm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There i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of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during the winter season at the weather stations near the Danube river (north Bulgaria) during the periods 1901–2000 and 1931–2000.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6-2018年库尔勒气象站迁站前后基本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月值均是新站低于旧站,年值分别低2.1℃和4.1℃,年平均最高气温持平;春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较小,夏、秋、冬季气温差值变化相对偏大。(2)各月相对湿度新站大于旧站,各季相对湿度差值夏季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新站比旧站高11%。(3)平均气压新站高于旧站,年平均气压差值为3.2pha。各季差值冬季最大,(4)平均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0.1m/s,春季、夏季风速大于其他季节;最大风速新站比旧站偏大1.3-6.2m/s;主导风向由ENE转为E。(5)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湿度和年平均气压,迁站前后资料有显著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无显著差异。(6)测站周围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地形等因素是造成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双套自动气象站数据评估及其优势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象站双套运行的结果和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从缺测率上分析了双套站数据的完整性,认为双套站可以明显降低数据的缺测率,具有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优点。从差值的统计数字特征以及一致率、超差率和粗差率等指标上分析了两套数据的差异性,表明双套站大部分要素 (如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 具有差值小、差值变化幅度小、数据之间有较高的一致率、较低的粗差率和超差率等特点,但个别要素 (草面温度和5 cm地温) 差异略大。运行中通过对两套数据的差值、差值的滑动平均值、差值日变化特征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异常、探测仪器的系统性误差等情况,从而说明双套站具有保证数据质量的潜在优势,且从一定程度解决了目前自动气象站单套运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消除城市化进程对旧站地温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康乐县新旧地面气象观测站2012年1-12月同期0-20 cm地温平均值、方差及相关性进行F、T、t检验,对新旧2站数据差异显著的地温,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最佳线性拟合,建立2站地温订正方程。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新站与旧站0-20 cm地温均存在负温差,旧站地温较新站的偏高,大多数月份差值较小,资料连续性较好,但2站地温差值变幅较大。地温差异显著的1月和10月2站地温资料呈显著线性相关,经订正后的新旧站资料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气候研究中心研发的RHtest均一化检验方法,结合历史台站沿革信息对喀什站各标准等压面高空温度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850~300 hPa共6个层次的高空日温度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较好。08时100 hPa月平均温度的缺测率3%,完整性较差,20时100 hPa的完整性最差,缺测率高达11.44%,其他层次的完整性则较好。喀什站温度资料的非均一性主要是由于台站位置变动、观测仪器换型、观测规范变更和辐射误差订正方法的变化引起的。在订正过程中发现,为了保证订正序列的可信度,需要充分考虑到原始观测序列的缺测率。08时年温度序列的断点数量要明显多于20时,08时序列的订正率达到了85.71%,而20时仅有100 h Pa一条序列做了订正。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值差异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四川省135个台站在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对比观测数据,对两种不同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日气压差值不满足正态分布,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平均偏高0.35 hPa,标准差为0.48 hPa。自动站与人工站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99,大约3/4的对比观测台站的人工站气压观测值大于自动站气压观测值。自动站与人工站气压观测值的月平均差异在上半年逐步增大,6月达到最大,下半年开始逐步减小。2004年的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数据年平均值差异最小,2006年数据据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是制约中国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区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5条代表性河流的出山口水文站1950年代晚期以来的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和水文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量的响应特征.结果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