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史密斯地层学简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乃文  郭宪璞  刘羽 《地质论评》1994,40(5):394,482
地层学自产生以来的300余年,研究内容基本上属于史密斯地层学(Smith Stratigraphy)的范畴。史密斯地层学是指研究那些层序正常,横向上可以远距离追索对比,构造简单,无变质或变质轻微,海相火山岩系不发育,具较广地理分布的地层的学科。它的研究始于被称为“英国地质之父”的威廉.史密斯(W.Smith,1769—1839)。近数十年来,随着古大陆造山带研究的兴起,史密斯地层学在研究造山带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宗杰 《地层学杂志》1998,22(4):304-307
最近“史密斯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分别被应用于克拉通和造山带地区,其含意与由人名“史密斯”所赋予的内涵相去甚远,名不副实,易引起误解。构造地层学实际上可囊括“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所有内容,却不会造成误解和矛盾。强调造山带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无疑很有必要。但同时还应当指出,造山带地层学与其它地层学分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否则就不隶属地层学范畴了。  相似文献   

3.
构造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尔卑斯-亚平宁地区在多年深入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造山带地层学研究和地质图表示方法。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使这在70年代中期初步上升为理论,成为建立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造山带构造研究的深入和层序地层学发展及这两者的结合导致形成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构造层序地层学。它为我国的造山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史密斯地层学是近年来国内发展起来的新的地层学思想和综合性地层学分支。所谓非史密斯地层是指受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基本无序的地层体,它主要分布于大陆造山带(包括陆内造山带)地区,包括造山带古缝合线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强变形带的无序或低序的地层。非史密斯地层之“非”并无任何否定史密斯生物顺序律和其它传统地层学原理的含义。与克拉通地区的史密斯地层一样,造山带的非史密斯地层也有一些可循的规律,并有待总结出相应的地层学原理。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在区域地层和区域地质调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将板块构造理论与地层学相结合,提出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内部可划分出一系列稳定的中间地块和活动类型的构造带,每一构造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构造地层带,对造山带区域地层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各构造地层带构造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造山带地层学和沉积学是现代地层学、现代沉积学与板块构造学相结合,应用于大陆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研究领域,其主导思想是板块构造环境控制并影响了造山带地层发育、沉积作用和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其哲学依据是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地质演化突变观。  相似文献   

7.
南天山造山带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造山带综合地层学研究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 ,由于受区域构造和区域变质影响 ,造山带原始地层层序常受到强烈破坏 ,因此在区域地层研究中须采用综合地层学的方法。通过构造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将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层划分为四个地层小区 ,建立各自的地层序列和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地层的初步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根耀的专著“造山带地层学”,2 0 0 0年 6月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K)出版。全书共 5章 ,2 1 8页 ,34万字。第一章在简要回顾了地层学的形成发展的基础上 ,以阿尔卑斯 -亚平宁和北美科迪勒拉为例论述了构造地层学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发展 ,进而提出造山带地层学形成的必然性。因研究对象的不同 ,地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两种理论体系。本章也指出了 2 0世纪 50年代以来中国地层学一度陷入的误区。第二章论述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在简要讨论了盆地分析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  相似文献   

9.
构造地层学是造山带地区或浅变质岩地区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但是在造山带地区人们过分强调研究具体构造的重要,认为具体构造期次确定可以帮助建立正确的地层序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初论造山带地层学——以三江地区特提斯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吴根耀 《地层学杂志》1998,22(3):161-169
造山带是一复杂的构造拼贴体,其地层学工作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造山带地层学,它强调盆地分析的活动论史观,即威尔逊旋回各阶段的建造在空间上都不能简单对比,和地史期间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以区域构造解析为主的综合分析法是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的发展,后者已被赋予了许多新内容,故造山带地层学不一定单按岩相古地理重建这一思路进行。地质图则可以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发生平行关系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填图单位。  相似文献   

11.
“福建-岭南地块”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亚洲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渤海、东海、黄海和日本海等海域,是新生代逐渐形成的。这样,就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我国东部大陆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前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发展,是一脉相连的。关于它们之间的连接图式,日本地质学家小林贞一,在三十年代初曾提出“秦岭-汉城地轴”,五十年代初又提出“福建-岭南地块”之说。  相似文献   

12.
论“定凹探边”与“定凹探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油层、储油层和盖油层的存在、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生油层是主要的。生油层形成的条件为:第一,要有大的水体,即,有大型盆地或大型凹陷区;第二,这个水体需要在一定时期封闭,处于还原环境,以使大量生油母质得以保存并进行厌氧细菌的发酵及化学作用;第三,生油盆地应具有持续的大幅度的沉降及快速堆积。从我国一些生油盆地的生油层位来看,其堆积速度都是相当大的(表1)。大幅度的沉降和快速堆积,不仅提供了巨大的生油岩体积,而且使有机质在上覆沉积岩的厚度及荷重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具有足够的温度(主要条件)和压力,导致了生油母质的热裂化反应而得烃类。本文第一作者早已指出,深的内陆凹陷、海陆交替相的泻湖盆地以及滨海古河口三角洲是生物大量繁殖并成为油源的地区;而沉积环境的快速和突然变化以及适当的地温梯度和压力是生物大量死亡和快速埋藏并向油气转化的主要条件。所以,我们勘探油气藏必须首先确定生油凹陷,恢复原生古盆地面貌。“定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琳  王承尧 《地质科学》1981,(3):203-211
云南东川地区,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白云岩中规模巨大的层状铜矿,1941年由谢家荣命名为“东川式铜矿”[1],用以代表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李洪谟、王尚文(1941年)、孟宪民等(1948年)[3]对这一成因观点都有详细的论述。1960年后,孟宪民指出,东川铜矿可能为沉积成因。笔者在东川白锡腊、因民、落雪、汤丹等地,发现铜矿床中保留了很多沉积成岩的标志,同时根据脉状铜矿是变质脉、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小于层状铜矿等特征,从而提出了沉积变质的成因认识。1975年,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提出此类矿床应更名为火山—沉积—浅变质矿床[4]。近年来,通过对含矿层的岩相和岩石学的研究、铜矿与藻类叠层石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沉积成岩、蒸发成岩、变质改造等多成因、多阶段形成的一种复合矿床,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守信 《地质科学》1981,(4):410-412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是《中国地层规范草案》的修改草案,由尹赞教勋授领导的一个小组起草。经过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讨论,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近海放射虫》的古环境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地质科学》2000,35(4):507-507
现代海洋中放射虫种数达7000以上,化石在前寒武纪即有报道,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越来越繁盛,是最重要的微体古生物类别之一,并在生物地层学方面占有独特的位置。放射虫还是重要的造岩生物,放射虫硅岩与蛇绿岩密切共生,有重要地质意义。近年来,放射虫在我国造山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之而来的是对其古环境意义的争议,即放射虫硅岩代表深海环境还是浅海环境?在国际学术界,对放射虫的古生态和古地理研究也还处于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16.
张鹏飞 《地质科学》2005,40(2):303-304
1977~1979年,冯增昭教授提出了“单因素作图法”(后来称“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及作图新思路。该思路是对传统的古地理图的挑战和发展。二十多年来,冯增昭教授带领他的研究队伍在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特别是对全国的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陆续撰写出关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的5部区域性古地理学研究专著及20余篇论文,并最终完成《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专著。  相似文献   

17.
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的质子数目排列,它们的电子层结构主要体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它说明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差别。当质子数目相同而质量不同或是说中子数目不同时,一般称为同位素。不同数目的质子、电子和中子相结合--质子、电子、中子的矛盾统一体,它反映着原子的结构。因此,根据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组成及其能量分布特征排列成顺序,它可以反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并且反映了原子的形成、发展、转化过程的规律,即说明原子与原子之间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江西“鸣山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恒 《地质科学》1975,10(1):49-55
“鸣山层”一名为刘季辰(1925)所命名,标准地点在江西乐平西南七公里之鸣山,当时定其时代为石炭纪。此后黄汲清、高平等采到Lyttonia而将其时代改为晚二迭世。自此“鸣山层”一名在江西被广泛采用,甚至邻省亦有采用者。  相似文献   

19.
岩溶不等于喀斯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翠华 《地质科学》1981,(4):409-409
喀斯特一词自1774年首次见于科学文献以来,拼音文字国家普遍采用,已成为国际性很强的术语。最初,我国引入这一术语也是采取音译的。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下召开的第一次喀斯特会议,对喀斯特一词并无异议。1966年,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建议用“岩溶”取代喀斯特。这一建议是否恰当,今天看来仍有讨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继进 《地质科学》1974,9(4):303-311
法家沈括(1031-1095)是北宋王安石变法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为推行新法,富国强兵奋斗一生,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是他的晚年著作。从这部著作,可以看出他对天文学、地质学、数学、历法和物理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