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珠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珍  王露  封志明  杨艳昭 《热带地理》2013,33(2):156-163
采用人口增减变化、人口商度以及人口集聚度等方法,对珠三角地区1982、1990、2000和2010年4期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定量揭示了珠三角地区近30年来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从人口总量变化来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了3 821.66万人,增长率达215.6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从人口流动状态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其中珠三角的中部以及东部城市成为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人口迁移流入是珠三角地区总人口增加、人口集聚程度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近10年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入速率有所减缓;3)从人口集聚度上看,1982―2010年珠三角地区县市人口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增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已成为区域人口集聚中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孙伟  孙晓露 《地理科学》2020,40(8):1285-1292
运用重心、人口密度及相对变化率、空间计量等方法,对长江三角洲人口分布格局演变、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人口重心迁移方向的变化,表征人口分布格局转变,而迁移速度趋缓表征了区域发展向稳态的转变;②在人口密度分布呈现相对稳定的区域差异基础上,时空演变从2000—2012年上海、苏南显著的增加与苏中、苏北、安徽部分城市的下降,向2012—2018年部分欠发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转变。③空间计量回归表明,在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下,驱动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市场力量的趋强、政府影响的弱化,另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也带来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采用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差异格局加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特征。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表现出较小的差异性,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圈和滇中城市圈表现出首位城市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城市圈内部的差异性较大的特征。第二,无论从常住人口看还是从户籍人口看,自2000年到2010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变小了,但是从各城市群分组的差异来看,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显著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组间差异,表明人口有由西部向东部单向集聚的趋势。第三,从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在长江经济带的东部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类型区,在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西南部)形成了"低低"集聚类型区,同时2010年的集聚度要比2000年显著。  相似文献   

4.
徐旳  徐彦 《地理学报》2022,77(10):2439-2456
以户籍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人口密度模型,探究1928—2017年南京城市户籍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讨了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适用性,归纳总结了南京城市户籍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与响应机制。研究表明:① 1928—2017年南京城市户籍人口数量呈扁“S”型阶梯式增长态势与向心式“大分散、小集中”的户籍人口分布格局,以秦淮河为核心的人口集聚区一直是南京城市户籍人口分布的主中心;② 百年尺度南京城市户籍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呈现点状单中心、轴式双中心、飞地式复合多中心与放射圈层式多中心等4个发展阶段;③ 南京城市户籍人口分布格局可归因成距离衰减规律、异速增长效应、空间极化特性、区域边缘结构等4种空间区位法则的共同作用结果。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多中心模型假设验核效果最优,符合城市户籍人口分布格局的识别特征;④ 近百年来南京城市户籍人口时空格局演变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城市转型的缩影。南京历经百年制度变迁,城市户籍人口的“强中心”空间格局一直保持稳定,未见逆城市化端倪。中国传统城市人口居住中心与西方以城市规划用地功能为基础的中心商务区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江苏省为例,选取人口数及人口密度为研究指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不均衡指数、重心移动及偏移—分享分析,描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近20 年来,江苏省人口密度有“南高北低”的特征,该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在长江中下游各县市形成空间人口密度高的集聚区域,在苏北平原形成空间人口密度低的集聚区域,随时间推移人口集聚趋势不断减弱;江苏省人口呈不均衡分布状态且不均衡趋势加强,人口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江苏省人口增长速度在变慢,集聚人口能力在3 大区域之间有明显差异,苏中相对不足,苏南不断增强而苏北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婧  刘奔腾  李裕瑞 《地理研究》2018,37(9):1802-1817
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2015年12月13日-25日百度迁徙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从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格局两个角度,探讨近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0-2010年,京津冀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自然地理条件与交通区位因素影响下的人口疏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京津圈层特征,河北则缺少发育成熟的区域次级中心,京津冀地区人口普遍增加,且以人口显著增加为主要特征;② 人口普查的长时段迁移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人口流动活力增强,人口流入格局更为集聚;百度迁徙的短时段数据分析发现,北京是人口流入和流出的高热城市,天津是人口流出的较热城市,北京、天津、廊坊三地之间人口流动最为活跃,且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间人口流动较为活跃;③ 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特征、城镇发展水平、基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乡村化指数、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交通区位和地形起伏特征,是京津冀县域常住人口长时段内集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短时段人口流动方向与数量还受节假日与季节的叠加影响。从城市功能、场强、网络及其演化的综合视角,更有助于深化人口集疏变化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马晓冬 《地理科学》2016,36(12):1850-1859
在明晰相关概念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定量方法分析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研究表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呈现倒“U”型,发展态势显露转型性,发展水平具有非均衡性,发展格局呈现点轴趋向性,发展机制具有明显的外力驱动性。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调控,注重政策创新,促进江苏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强化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激活,促进江苏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实施多元战略,注重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强化区域整合,注重优化布局,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亚婷  潘少奇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14,69(12):1753-1766
依据中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区县的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曲线、空间分布图系等方法,对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分异和南北分异突出。两种人口统计口径下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特征显著,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向东北方向汇集,低低集聚区向东南方向汇集。② 两种人口统计口径下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有增大趋势,差别较大的县区主要集中在800 mm等降水量线以南,尤以华南区和西南区最为显著。③ 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重心曲线呈“L”形,越向北增幅越大,越向东南减幅越大;基于分布图系、重心曲线将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区域划分为高度增加区、中度增加区、低度增加区、基本不变区、低度减少区、中度减少区、高度减少区等7 种类型,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格局在两种人口统计口径下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潘倩  金晓斌  周寅康 《地理研究》2013,32(7):1291-1302
基于人口地理学相关理论,以近300a 为时间尺度,以省域为空间单元,利用经修正的清朝、民国及建国后286 个时相的人口数据,建立1724 年、1767 年、1812 年、1855 年、1898年、1936 年、1982 年和2009 年8 个典型时间断面,通过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分布重心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近300a 来中国人口数量波动上升,按增长曲线特征可分为较快稳定增长期、快速波动负增长期、低速平稳增长期、无序跌宕增长期、急剧波动增长期5 个阶段;② 人口分布逐渐趋于均衡,人口重心迁移幅度不大,总体呈西南-西北-东北-西北的移动趋势;③ 人口分布保持高度自相关,聚集程度波动变化,其中,华东的沪苏地区、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为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华中的河南省为较稳定人口高密度聚集区,西南、西北部分省份为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华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为较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为不稳定人口低密度聚集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62,自引:5,他引:62  
靳诚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通过ESDA相关分析,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在经济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罔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聚.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存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江苏经济空间格局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在不断降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最大.最后,将江苏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3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和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张秀改 《地理科学》2017,37(12):1859-1866
基于街镇尺度,运用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演变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老龄化整体上呈现“E”字型分布格局;区域老龄化类型差异变化显著;“乡镇-街道逆二元结构”凸显。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空间总体变异程度增强,结构性因素是引起空间变异的主要原因,随机性因素影响程度在增强。成长型、老年型初期与老年型中期、老年型后期、超老年型表现出相反的重心偏移轨迹,成长型、老年型中期、老年型后期在空间上出现扩散效应,老年型初期出现极化效应。形成机制主要缘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3.
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 年、1991 年、2000 年和2005 年的城镇边界, 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 I、Local Moran I), 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 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 结构, 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 二者相互结合, 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 揭示城市群/ 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 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 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 轴延伸模式, 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 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 年以来,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 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车冰清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5,35(11):1381-1387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演化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全省层面上呈现南北人口密度高于中部的“凹”字型结构,城乡层面上呈现街道人口密度高于乡镇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沿江地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期内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和集聚性呈增强之势,长江以北镇域的人口密度大多降低而以南普遍增加,苏锡常、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地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高密度人口连绵区;空间关联作用是引起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空间机理,而政策、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江苏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田畜禽粪便负荷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计算江苏省各地区1997~2004年畜禽粪便量及其农田负荷量,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全省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总体逐年升高,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同时全省轻污染区域在逐渐缩小,而重污染区域却不断扩大,并且存在向西和东部沿海方向扩散趋势。表明,江苏省畜禽粪便污染日益严重;家禽和猪的养殖是影响江苏省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因素;近海区与沿江地区畜禽粪便农田负荷量过高,对环境构成严重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成为该类地区演化的主要趋势.人口分布在城镇空间上的重新优化组合,引导区域城镇群体空间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从人口城市化过程和空间组织互动的一般原理出发,探讨了江苏人口城市化过程对促进区域空间组织的多方面影响,分析了江苏的区域空间组织对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调控作用,及其实施调控的手段.以期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该类地区人口城市化与空间组织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户籍类型比较的流动人口城市落户意愿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明  刘悦美 《地理科学》2021,41(2):261-270
流动人口城市落户意愿是提高户籍城镇化水平,推进市民化进程的关键影响因素.从个体初始因素、中介因素和流入地城市因素3个维度,应用多水平回归模型,研究了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影响因素,并着重比较了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和非农户籍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非农户籍流动人口比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有更强的在流入地城市落户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及变异系数方法,取江苏省65个县(市)的经济指标为测度因子,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全局及局部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各县市经济存在强烈地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增大,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极化态势与经济差异变化趋同;LISA分析显示苏南和苏北地区已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块状面域,南北差异仍是导致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南北的极化作用明显大于扩散,在循环累积因果的作用下南北极化的"哑铃状"空间格局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以1978-2010年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基础数据,通过增长速度和特征年份区域差异变化分析等,对江苏省入境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都经历了快速增长(1978-1988)、波动增长(1989-1999)和平稳增长(2000-2010)三个发展阶段。计算1996-2010年13个地市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合比率和 ArcGIS空间分析,分析1996、1999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入境旅游空间格局演变,得出入境旅游的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