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巧霞  秦爱民 《山西气象》1999,(2):22-23,25
1气象概况自1998年9月以来,山西省降水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秋、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仅有3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2%以上。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98年9月18~19日,10月2~4日及24~25日。小麦播种后11月至今年3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一、天气概况1991年12月—92年2月,我省降水明显偏多,主要降水过程出现在1991年12月和92年1月上旬和2月底。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较大,黄河以北地区多为10—30毫米,其它地区多在40—70毫米之间。各地市季平均降水量:淄博、枣庄、威海、青岛、潍坊、临沂六地市在50毫米以上,淄博最多为65.4毫米;德州、聊城、惠民、济南四地市不足35毫米,聊城最少,为15.0毫米;其他地市在40—5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降水量44.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2毫米(偏多62%),较上年同期偏少17.1毫米(偏少28%)。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德市2007—2018年气象自动站小时降水量数据,统计分析了区域精细化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常德市年降水量多雨区一般为高地势地区,且在石门县西南部迎风坡降水增幅作用明显。(2)常德市各地年降水量在10%~20%变化,其中极端年份市区及安乡南部变化幅度较大,为40%左右。(3)月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其空间分布形态有3类:5与9—10月为过渡转换期类型,与气候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接近; 6—8月为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分布型; 11月至次年4月为西南部多、东北部少的分布型。(4)降水量日变化表现为04:00—11:00为多雨时段,20:00—23:00为少雨时段,分散阵雨多发生在下午,夜雨主要发生在下半夜且北部明显多于南部。  相似文献   

4.
任炳潭  潘汉明 《气象》1981,7(11):46-47
概况 8月我国的降水量分布,西北大部地区及东北北部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3倍,新疆东部和南疆偏多5倍以上。陕西的关中、汉中和陇东地区月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比常年偏多1—3倍。延安、渭南、西安、宝鸡、汉中、西峰镇和平凉等地的月降水量均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大值。四川大部地区降水也偏多,特别是四川盆地北部月降水量达200—4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至1倍,其中广元、灌县、绵阳和阿坝等地月降水  相似文献   

5.
塔城大降水是一定的天气系统与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5月至6月降水量是决定塔城盆地小麦丰欠的一个重要方面;9月降水量的多寡对冬麦适时播种有重要意义;10月至11月降水量对农业及国民经济建设的利弊也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提供及时准确的降水预报,特别是大降水预报,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用1983年至1985年塔城大降水的例子,结合气象传真资料对大降水过程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1 概述 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我省天气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属典型的暖冬年份;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整个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为32.3毫米,与常年相近,但地理分布极不均匀。由图1可见,黄河以西的鲁西北地区,季降水量基本都在10毫米  相似文献   

7.
本区冬小麦以旱作为主,其生育需水靠自然降水供给。在冬麦全生育期内全区平均降水量为280毫米,其中秋雨量(9—11月)达163毫米,占全育期总降水量的58.6%。秋雨量的多少不仅是冬小麦播种、出苗和保证苗全苗壮的重要条件,而且关系到能否“秋水春用”,减轻来年春旱威胁,它对我区冬  相似文献   

8.
丁桂芳 《气象》1983,9(10):10-11
为使B模式输出产品尽快投入日常预报,增加预报信息,我们用1972—1981年7、8月份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建立了降水预报方程。用数值预报产品分辨有无降水,然后用前期实况因子判别降水量级。 一、夏季(7—8月)降水概况 我们规定凡全盟有50%的站日降水量≥10.0毫米为一次中一大雨过程,有50%的站日降水量为0.1—10.0毫米为一次小雨过程。  相似文献   

9.
陈道荣 《气象》1981,7(11):12-12
我们在制作预报过程中发现,夏季(6—8月)雨量与前一年秋季(9—10月)的气象因子有很好的关系。 一、夏季雨量和秋季降水有同步 的阶段性变化 由历史资料分析得出,我站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阶段:1955—1963年是多雨阶段,平均雨量为456毫米;1974—1980年为少雨阶段,平均雨量仅为287毫米;1964—1973年是多雨和少雨交替  相似文献   

10.
鄯善地区位于吐、鄯、托盆地的东部,北面五十公里处为横亘新疆的天山山脉,其间为广阔的天山戈壁,南面毗邻浩瀚的库穆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沙垄.气候干燥,终年雨雪稀少,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9.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为41.7毫米,年最小降水量为2.6毫米,是全疆乃至全国降水量最小的地区之一. 然而,1984年6月21日鄯善地区却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水.降水从20日21时零1分开始至次日5时40分结束.降水量合计达32.5毫米,超过年平均降水量13.2毫米.由于天山戈壁地势北高南低,雨水顺  相似文献   

11.
史凤苓  潘汉明 《气象》1982,8(12):41-43
本月降水的大致分布是:西南、中南大部偏多,华东地区及西北、华北、东北大部偏少,华南沿海基本正常。湘、鄂、川、黔、桂等省区月降水量一般为100—200毫米,比常年偏多3成至1倍;其中四川盆地、湘西、黔南、桂北为200—300毫米,偏多1—2倍。东北北部及江淮流域月降水量为50—100毫米,比常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41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统计逐年降水量/日数、侵蚀性降水量/日数,分析青海省降水和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降水量、降水日数、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日数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空间分布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从4个生态功能区分布来看,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最高,为469.3 mm,柴达木盆地全省最低,为99.4 mm;侵蚀性降水量柴达木盆地最低,为25.1 mm,东部农业区全省最高,为155.5 mm。1961—2018年青海省年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量分别以8.1、4.7 mm/10a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降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侵蚀性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0.2 d/10a。侵蚀性降水量和侵蚀性日数突变分别发生在2004年和2001年,突变后侵蚀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较突变前分别增加22.4 mm和0.7 d。1961—2018年青海省侵蚀性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日数的贡献率平均为32.7%和6.5%,侵蚀性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日数的贡献率分别以0.59%和0.21%呈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一、前期农业气象条件我县小麦从播种~越冬期(10月1日~2月20日)降水量为43.5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偏少62.2毫米。冬前(10月1日~12月10日)光热条件较好,此期大于等于0℃的积温616.0℃,较历年平均值偏高约45℃;日照时数306.8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少55.2小时。油菜从播种~越冬期(9月1日~2月20日)降水量152.8毫米,较历年同期平均值218.9毫米偏少66.1毫米。  相似文献   

14.
(一)宝鸡地区自1982年10月—1983年10月,气候呈现异常,表现在:1、前旱后涝,强度异常偏强。宝鸡地区常年10月到下年3月中旬,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5毫米。1982年10月—1983年3月中旬仅降水51.5毫米,为常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强,加之10月气温为15.0度,较常年高出2度;12月、1月、2月温度都高出常年,蒸发加大,出现了持续160多天的秋、冬、春连旱;自3月22日第一场春雨开始至10月底,降水月月较常年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1—2020年降水量数据分析黑龙江省多降水期和少降水期的转折年及不同时期降水差异,得出结论:(1)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年降水量经历多—少—多—少—多的演变,1966年以前降水量偏多,1967—1982年偏少,1983—1998年偏多,1999—2011年偏少,2012—2020年偏多。(2)黑龙江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26.2mm,中部山区偏多,西南部和西北部偏少。多降水期(PM)平均降水量596.6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多13.4%,偏多区主要在46—48°N之间;少降水期(PL)平均降水量485.8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少7.7%,主要是西部和中南部偏少。(3)PM1时期黑龙江降水量554.6mm,相对基准气候期偏多5.4%;PM2时期降水量638.6mm,偏多21.4%;PM1时期降水主要多在西南部,PM2时期降水主要多在东北部;PM1时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却表现出偏少,冬季全省偏少15.3%,春季偏少8.6%;5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降水量PM2时期较PM1时期偏多,7月中旬降水量较PM1时期少。  相似文献   

16.
概率调整法在气候模式模拟降水量订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概率调整法订正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在SRES A1B情景下模拟的各季节全国日降水量。以第95百分位降水量为阈值,利用Γ分布分段拟合1962年12月—1972年11月的模拟值,构建传递函数,得到1991年12月—2001年11月的订正值。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日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改善明显,偏差百分率高于100%的格点比例从23.5%降低到1.0%;对各地区平均降水月循环的模拟结果改善,冷季降水较暖季更接近观测,提高拟合优度是改进订正方法的关键;多数地区连续干日数、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及极端降水贡献率的空间强度、概率分布与空间相关性的订正效果显著。总体来说,该方法对模拟中国区域降水的平均态与极端降水均有明显改善,有助于气候评估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1988年8月8日,我市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从全区降水分布来看,北五县降水量大于南七县,西部大于东部,降水量最大的是长武为85.1毫米,其次是旬邑、彬县,最小的是咸阳和兴平,降水量分别为0.0和0.9毫米。主要降水时段在8日03时至6时左右。这次降水过程的主要特点是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范围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集1979—2017年3 h降水资料,分析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年降水量为232.4 mm,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7 mm·(10 a)~(-1),其中半湿润区增加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5.9 mm·(10 a)~(-1);研究区降水量于1996—1997年之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在2000年后显著增多;季节降水量夏季最大,占年降水的54.08%,冬季最小,占年降水的3.88%;月降水量7月最大,为45.1 mm,12月最小,仅为2.7 mm;日降水量有2个峰值,最大峰值出现在14:00—20:00,次峰值出现在05:00—08:00。年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均与地形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最大值出现在祁连山中部的高海拔地区;年降水量场多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19.
翻看我区年降水量分布图,一目了然:全区降水之最出现在桂南,降水之末出现在右江河谷田林—田东一带。其中以田阳为最末,年降水量平均值约1100毫米。为什么右江河谷一带年雨量最少,除见片言只语外,未见专文提及。本文作一初浅探讨,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0.
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近57a循化地区月、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并通过M—K检验分析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循化地区降水量呈现出微弱上升的趋势,结合5a滑动平均分析年降水呈"少—多—少—多"的变化。21世纪初是少雨年份集中出现的时期,共计4a;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多雨年份各有3a。影响循化地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是春、夏、秋3季,夏季降水年内分布最多,超过了年平均降水量的50%。春、秋季降水变化倾向率为正值,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夏、冬季降水变化倾向率为负值,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年降水突变出现在197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