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星自转测量标准系统(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开科  谭徽松 《天文学报》1993,34(2):159-164
  相似文献   

2.
3.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恒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包指数、谱线轮廓、等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这些将会影响到恒星在H—R图上的位置,演化路径以及年龄和寿命等。因此,无论是理论模型还是实测研究,对自转快的恒星应该进行自转影响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自转对恒星物理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转本身是恒星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影响恒星的其它许多物物量,包括对情理星半径、形状和体积的影响。对光度,色指数、谱线轮廓,先进值宽度,偏振度等观测量的影响;对引力加速度,元素丰度的影响;对恒星内部结构,如中心压力,温度,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谭徽松等人以所选用标准星的观测轮廓与Gray的转致轮廓直接卷积,再与被测星观测轮廓比较,由此来测量了一些恒星的自转。在这种方法中,当所选标准星自转速度不严格为零时,将引入误差。本文在标准星速度(vsini)_s较小的条件下,进行函数展开,先后给出了轮廓修正关系式R_0(λ)=R(λ)-α_2(△λ_L)_s~2R″(λ),及速度修正关系式(vsini)_0~2=(vsini)~2+(vsini)_s~2。并估算说明,当标准星速度(vsini)_s<5km/s,而被测星速度vsini>20km/s时,该误差可不考虑。  相似文献   

6.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出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7.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自转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1米反光镜Coude Reticon观测,对31个RS CVn型双星系统的37颗子星的自转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以前测得的38颗子星的数据,对RS CVn型星是否同步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都显示出同步自转性质;但无论是短周期、正常周期还是长周期组的,都有少数与同步自转不一致的例子。这与过去认为短周期和正常周期的呈同步自转,而长周期的呈非同步自转的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前(I)和(Ⅱ)的实测和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自转同步与相对半径,轨道周期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几乎所有r〉0.18的不相接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同步的,而r〈0.10的子星均处于非同步自转,在相接,半相接双星系统中,同步性与相对半径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由于子星间物质交流的影响,它们的同步性临界相对半径的0.21,大于不相接双星系统的0.18。  相似文献   

10.
对于快速自转的恒星,谱线的等值宽度(EW)受引力昏暗效应的影响,即使自转速度达到临界也是很小的;而谱线半宽(FWHM)受引力昏暗效应影响相对较大,在(ω≈0.99)时,相对变化达到8%.对于光谱型在B0~B9范围内的主序星,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在自转速度较小时(ω<0.8)与光谱型无关;在自转速度较大时(ω≈0.99),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随光谱次型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恒星半径自身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而且与许多其他基本物理量有关。本文综述了恒性半径测量的几种重要方法:测量恒星角径而得出其半径的月掩星,光斑干涉,干涉仪方法;直接测出恒星半径的食用双星法;通过物理关系测出其他物理量来求出恒星半径的表面这度法,绝对法和热流量法,以及专用脉动变星的Baade-Wesselink方法等。并对恒星半径的测量精度及其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快速自转的恒星,谱线的等值宽度(EW)受引力昏暗效应的影响,即使自转速度达到临界也是很小的,而谱线半宽(FWHM)受引力昏暗效应影响相对较大,在(w=0.99)时,相对变化达到8%。对于光谱型在B0 ̄B9范围内的主序星,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在自转速度较小时(w〈0.8)与光谱型无关,在自转速度较大时(w=0.99),谱线半宽的相对变化随光谱次型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14.
本讨论了对早型星适用的密近双星子星自转同步化理论,Zahn的动力学潮汐机制,Tassoul的纯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实测数据及统计性质的符合程度,对(Ⅲ)中的39个不相接双星子星,均分别计算出两种理论所预期的同步时标,估计了样本星的年龄,并分析,比较了各样本星的理论同步时标与年龄,以及自转同步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大多数样本,动力学潮汐同步理论的计算结果与实测一致;而纯流体动力学同步机制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光谱观测获得53颗Be星的自转速度Vsir.i,在Hutchings的方法基础上估算出V和i。我们分析了自转对发射线宽度的影响,利用发射线峰间间隔求取气壳与光球的半径比和稀化因子。文中着重讨论了快自转而且存在恒星风的自转模型同Be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Kitt Peak国立天文台观测了一批密近双星,并用两种方法得其自转速度,最后给出了75个双星系统的99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4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这批高精度的自转值为研究双星的同步性和检验各种同步机制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Ⅱ)自转同步性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继续研究(1)中的密近双层系统。中收集了不同作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相似文献   

18.
用相同的仪器条件在美国基特峰国立天文台观测了12颗晚型双星,并用卷积法测得了这12个双星系统的15个子星的自转速度,其中5个子星是首次进行自转测量。利用我们自己测得的自转速度值,我们也讨论了这些双星系统中的自转同步性。结果显示:所有轨道周期小于9天的双星系统子星都是周步的自转的。  相似文献   

19.
恒星的自转,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的难点。近年来有许多观测事实,特别是早型大质量星的观测事实,预示恒星的自转效应可能引起恒星内部的物质向外转移,造成恒星表面一些元素丰度超丰,并且对恒星结构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恒星的自转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自转效应后,恒星结构和演经模型将是二维模型,本文综述了诸多作者如何将二维的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简化为一维模型。作者在研究了以上作者的简化方法后,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如下假设:假设在等势面上的温度,密度,压强,光度,化学组成和角速度等物理和化学量近似于均匀分布,并且这些量与等价球面上的量相同。(等价球面是假想的球面,它包围的体积与等势面包围的体积相等。)我们在等价球面上推出新的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方程,构造出新的演化模型。这个模型与不考虑转动效应的演化模型相比,有以下变化: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变化;辐射温度梯度变化,并引起对流判据变化;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增大。作为转动恒星结构和演化模型的应用,我们研究了中,小质量星中心氦燃烧阶段在赫罗图中的演化轨迹发生来回摆动(又称为蓝回绕)的物理机制问题。有诸多作者曾经研究了可以影响蓝回绕的各种因素。但是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判断这些因素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我们根据前人已经知道的对流超射效应与自转效应对蓝回绕的影响正好相反的事实,想到对比对流超射效应和自转效应对于同一颗星和同一化学组成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不同,以发现有哪些物理因素对于产生蓝回绕起主要作用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分析的结果认为:蓝回绕的形状和中心氦燃烧阶段的总产能率的变化相关联。当总产能率主要由壳层氢产能率的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主要与氢丰度变化区(μ-梯度区)的氢丰度分布轮廓(X-profile),μ-梯度区的温度,以及对外流区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当总产能率由氢燃烧壳层和氦核的产能率变化所提供时,蓝回绕不仅与μ-梯度区的特性腾,还与氦核的大小和温度密切相关。另外,本文也分析了转动恒星中的物理机制,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了一个统计方法,可以由观测得到的Be星视自转速度U=V sin i,估计出其真自转速度V;本文证实了Be星不是以临界速度旋转的,其真自转速度和临界速度之比为0.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