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4):10-11,21
本文通过制作曲江汛期旱涝指数和冬季冷指数,从强度方面简要地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曲江汛期旱涝和冬季冷暖的统计关系。从而为当地的气候分析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汛期旱涝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Z指数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对海南省汛期(5~10月)降水作旱涝等级划分、型态分布和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海南省各地汛期降水具有一致性,1960年代中期以来,汛期旱涝具有由偏旱转为偏涝的趋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全省的旱涝多发区。进一步研究表明,汛期严重旱涝年的前期和同期环流的差异场均存在显著差异区,汛期旱涝等级与前期逐月环流场之间都有高相关区,且存在明显的隔季相关。由普查出的前期各月环流场的高相关因子经相关稳定性检验后作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以位势高度场为因子的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拟合和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影响鹤壁市汛期旱涝的主要物理要素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相关系数>0.4的冬季季风指数、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等物理因子,结合本地气候因子,通过逻辑推理,建立了鹤壁市分县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概念模型。旱涝趋势模型对2001~2003年汛雨趋势进行试报,结果3年全报对。在2004年应用中,趋势预报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鹤壁市汛期旱涝的主要物理要素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相关系数>0.4的冬季季风指数、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等物理因子,结合本地气候因子,通过逻辑推理,建立了鹤壁市分县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概念模型.旱涝趋势模型对2001~2003年汛雨趋势进行试报,结果3年全报对.在2004年应用中,趋势预报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旱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O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旱涝的相关分析,筛选出相关因子,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括率100%,对特涝年的概括率86%,一般降水趋势预报准确率88%.  相似文献   

6.
曲江前期气温、地温与汛期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8,30(1):40-41
选取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的韶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地面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0~320cm共9层地温,分别计算它们与曲江前(4~6月)、后(7~9月)汛期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曲江部分时段的气温、地温与后期汛期降水存在较好的相关,表明前期下垫面热力状况对后期汛期降水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并从中找出相关性好的预报因子,建立汛期降水回归预报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从而为曲江汛期降水趋势预测提供较好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华南前汛期旱涝影响因子和预报方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利用二维风场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和蒙特卡洛模拟检验等方法,研究华南前汛期旱涝年同期及前期风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850hPa贝加尔湖东北部和南印度洋中部的风场异常是影响华南前汛期旱涝的重要因子;前期1月的印度北部和3月的西北太平洋风场异常可能是华南前汛期早涝的强预测信号。分析还表明,3月份北太平洋地区的高度场与前汛期降水有密切关系。最后,建立了华南前汛期旱涝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8.
1 前 言  据广东前汛期(4~6月)雨量10年(1961~1970年)资料,汕尾市的海丰县为全省的多雨量中心之一,但其年际变化甚大。如汕尾站最旱的1963年,只有444-8mm雨量;而最涝的1987年多达1725-9mm,为1963年的3-9倍。干旱年份,不但农作物全部旱死,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雨涝年份,暴雨成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前汛期旱涝趋势的分析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准确做出旱涝趋势预报,是十分重要的。2 前汛期旱涝特征分析2-1 旱涝标准与统计结果汕尾市有汕尾、海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怀化市历年汛期旱涝气候特征分析,认为Z值为旱涝判据较为客观;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汛期旱涝趋势进行预测,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一个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怀化市历年汛期旱涝气候特征分析,认为Z值为旱涝判据较为客观;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汛期旱涝趋势进行预测,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一个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要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红外云图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07年登陆浙南闽北交界的超强台风“罗莎”和“韦帕”大风过程及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面气压场的分布对台风登陆前后大风的出现时间、影响范围以及登陆后大风的持续时间有重要的影响;台风登陆之前FY-2C红外云图对大风的影响范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台风外围螺旋云带进入东海海域的时间则可以作为预报台风大风开始影响温州的一个参考依据;多普勒雷达最大径向速度对台风极大风速的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冷”“暖”冬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10a、13%/10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13.
利用黑龙江省61个站1961~2006年冬季平均气温观测资料,首次采用月平均气温权重系数法确定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标准,分析了黑龙江省"冷""暖"冬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年以后呈明显变暖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和暖冬指数的气候变率分别为0.568 ℃/10 a、13%/10 a,增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部份地区冷暖冬权重系数指标的气候变率在0.4℃~0.8℃/10 a之间,山区大于相对较湿润的平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建筑物内壁温度计算公式,反演出2009—2013年防城港市共出现16次"回南天"过程,并利用气温、露点、湿度、micaps常规资料以及NCEP分析资料对这16次个例的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控制广西的冷空气影响结束后,广西上空迅速转受暖湿气流控制,当室外空气露点大于室内物体温度时,"回南天"现象就会产生;气温快速回升,露点高于室内物体温度是"回南天"出现的必要条件,要重点分析未来露点的变化;"回南天"有冷性结束和暖性结束两种结束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有关域(eq)常用快捷组合键的应用、常用域(eq)代码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介绍如何应用Word XP中的"域"来快速、简便地编辑文档中的一些公式和符号.  相似文献   

16.
地面气象观测“代表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观测所获取的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此"三性"正是气象观测资料作为气象体系基础性支撑的根本。影响气象观测资料代表性的因素主要有气象探测环境、仪器性能、仪器安置和安装方法等。一般来说,因站址代表性差而产生的误差要远大于单纯的仪器系统设定的代表性误差。因此,气象站站址选择及站址周围环境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云  缪启龙  江吉喜 《气象》2007,33(5):83-88
运用FY-2C卫星资料和由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多种物理量场,初步分析了2005年8月16日天津大暴雨的成因:此次大暴雨发生在低槽冷锋前部,对流层中层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的维持、对流层低层切变线的出现、近地面层冷空气的扩散侵入、对流层中低层强盛的不稳定能量以及充沛而又深厚的水汽等天气条件的有效合理配置,造就了这次历史罕见的大暴雨。降水显著的中尺度特性与中尺度云团相对应。同时,对比分析了15日发生在河北东北部、京津地区的另一个降水较弱、对流天气强的对流云团,结果显示它们形成发展中存在差异,为今后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了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利用县级常规气象资料 ,分析 2 0 0 1年 12月 9日的海南大暴雨 ,得出 :西移的热带气旋为其初始扰动条件 ,北方南下冷空气提供了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0185”上海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1年 8月 5~ 6日上海市发生特大暴雨 ,其中黄浦区和徐家汇区出现了 50年以来最大日雨量。利用加密卫星云图资料、上海南汇WSR 88D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加密观测等资料对“0 1 85”特大暴雨过程作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发现 :本次特大暴雨是中 β尺度系统强烈发展引起的 ;初步揭示了深厚的湿中性层结和对称不稳定是导致中 β尺度系统发展的激发机制 ,是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遂宁市2005年3月11~12日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到一些指标特征量,利于今后提高类似的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