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NOAA卫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NOAA卫星的AVHRR资料,生成全省植被指数相对距平图,用于2000年夏季黑龙江省干旱监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0年河南省103站降水量数据,并结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分析河南省夏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副高、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河南夏季干旱的关系。研究表明:1)初夏和盛夏降水量都有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6.065mm/10 a和7.505mm/10 a,初夏旱和初夏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44%和22%,伏旱和伏旱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20%和零。2)1961-2010年,河南6个分区初夏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初夏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盛夏降水量除豫北呈减少趋势外,其他5个区域都呈增加趋势,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3)河南初夏旱年和伏旱年高纬度冷空气活动少且不易到达河南,副高偏弱。4)7月副高异常偏西时,河南盛夏一般降水偏多;从降水距平百分率上来看,拉尼娜次年初夏干旱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3.
河南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河南省103站降水量数据,并结合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分析河南省夏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副高、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与河南夏季干旱的关系。研究表明:1)初夏和盛夏降水量都有上升趋势,上升率分别为6.065mm/10a和7.505mm/10a,初夏旱和初夏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44%和22%,伏旱和伏旱重旱出现的概率分别为20%和0。2)1961--2010年,河南6个分区初夏降水量都呈增加趋势,初夏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盛夏降水量除豫北呈减少趋势外,其他5个区域都呈增加趋势,干旱日数6个区域都呈减少趋势。3)河南初夏旱年和伏旱年高纬度冷空气活动少且不易到达河南,副高偏弱。4)7月副高异常偏西时,河南盛夏一般降水偏多;从降水距平百分率上来看,拉尼娜次年初夏干旱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4.
杨鉴初 《气象学报》1956,27(2):135-152
本次根据20年的我国逐月温度距平图,对出现大范围正负距平的月份加以统计分析,获得了一些前后出现情况之间的关联现象,可以在长期预报工作中提供参考。本文并对大范围正负月温距平出现的几种情况,与某些大型天气过程的韵律作用联系起来看,因此月温距平图在反映大气环流的性质方面有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31年124季降水距平图的分析发现1.全国性的特多(少)雨季中,在高原东侧(95—105°E间)总有一少(多)雨带出现。2.多(少)雨季之后仍为多(少)雨季的持续性以春一夏最好,秋冬最差。3.一年中出现多雨季的次数与黑潮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余优森 《气象》1984,10(4):34-35
甘肃省中部地区18个县位于陇西黄土高原,长期以来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农业生产广种薄收,低而不稳。本文仅从农业气候角度作一探讨。 一、中部地区的干旱气候特征 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气候特征是干旱,干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根据干旱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以及交替出现的连旱等。统计各种干旱出现频率,春末初夏旱和春旱,分别占52—70%和48—57%;其次是伏、秋旱,  相似文献   

7.
董金湖 《气象》1993,19(12):41-43
1992年初夏西藏中部沿江河谷地区、昌都地区及那曲西部出现严重干旱。分析表明,副高位置偏南,北跳偏迟,高原及周边地区从春到夏的环流调整偏迟;印度季风低压初上高原时间推迟;切变线系统偏弱、位置偏北等,是造成初夏干旱的主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京JMH/JMJ广播的气象传真图有很多种,今介绍其中几种. 一、几种传真气象图 1.北半球500毫巴长波合成和空间平均距平图(AXXN) 将500毫巴等压面天气图做762公里的空间平均,然后使之平滑化,再从平滑过的天气图中减去相应的5天平均值,便可以得到空间平均距平图.由于几乎排除掉波长大约为3,000公里以下的短波,所以这种平均距平图上的正、负距平区与长波相对应.因而,根据距平场,可以知道气压槽、脊的位置,西风带的强弱,主要锋带的位置,高、低气压的发展,气温的高、低等大尺度的天气型特征.由此可以判断几天到一周的天气趋势.  相似文献   

9.
罗莹  金龙 《气象科学》1989,9(1):100-107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方法建立的GM(1,1)预测模型,对我省淮北地区春季、初夏季节未来的干旱少雨趋势进行了预测。为淮北地区春季、初夏季节的农业气象干旱研究和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旭  陶云  郑建萌  樊风 《高原气象》2012,31(5):1332-1339
为了对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气象干旱时间面积函数的概念及其表达式MD(Meteorological Drought),并利用1952年1月1日-2010年5月31日云南省全部站点逐日降水、气温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干旱CI指数,计算和分析了MD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1)MD可客观、准确地表达近60年来云南发生干旱的过程和强度,解决了以往确定气象干旱事件时对持续时间和面积大小界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MD不仅可以完整地描述和比较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上的干旱事件,还可以连续滚动描述每个干旱过程的演变;(2)MD计算结果表明,1952-2010年云南干旱较严重的年份是:1959,1963,1966,1969,1974,1979,1984和2010年,其中,2010年为近60年来最旱的一年,干旱发生的时间比其他干旱较严重年份平均提前了90天左右,形成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罕见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水汽条件及海温等方面初步探讨造成2015年初夏呼伦贝尔市干旱少雨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月平均高度场上,呼伦贝尔市长时间受强盛的暖高压脊控制,距平场显示为两低一高的干旱环流形势;7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且势力较强;低层水汽辐合弱;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增暖,夏季风弱是造成呼伦贝尔市初夏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华北冬小麦一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研究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生长季的干旱时空特征,可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制定抗旱减灾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华北5省(市)6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以降水负距平或降水量表征的干旱指标,通过经验正交分解法提取了冬小麦、夏玉米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阶段的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分析了干旱频率、站次比及干旱强度的变化特征,并通过构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综合干旱指数,探讨了华北地区农业干旱的总体状况。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4个模态提取了60%以上作物干旱的主要时空分布信息,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收敛效果优于夏玉米;冬小麦全生育期、苗期及拔节—抽穗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分布在冀中南、豫北及鲁西北地区,而灌浆—成熟期干旱则以豫东为中心;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的高强度中心主要位于冀南和鲁北地区,初夏旱以冀北大部为高强度区,而卡脖旱以豫西和鲁南为高强度区。从时间系数和区域干旱强度及站次比的时间变化趋势看,冬小麦全生育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干旱及夏玉米初夏旱、卡脖旱均表现为递减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冬小麦播种期、拔节—抽穗期干旱,以及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为不显著的递增趋势。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期干旱威胁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京津局部、冀中南、豫北和鲁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一、气候概况(一)气候特点1987年甘肃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年降水量除河西中、西部偏多外,省内其他地区均偏少。冬、春季少雪少雨干旱,晚春、初夏多雨,伏秋少雨干旱。冬季暖和干燥,后春偏冷。晚春、初夏温度偏低,秋季气温偏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衡阳县观测站1960—2013年逐日平均、最高(低)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统计出该区域2013年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积温等数据,并对其进行日、月变化分析及历年对比。结果表明:2013年衡阳县干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气候事件,年内有两次干旱过程,过程数略偏少,第2次过程持续时间长达149 d,干旱强度为-235.1,仅次于1964年;本次干旱发展及消失过程迅速,中段持续时间长,以中等及以上干旱为主,越严重的干旱日,较历年偏多越显著;全年达到CI干旱等级日数偏多,共有162 d,7月3日—8月14日,出现了该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长连续高温日数(43d);衡阳县全年热量充沛,月积温以正距平为主,3月积温偏多最明显(32.9%);CI指数干旱等级越高,其对降水敏感性越强。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初夏,聊城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6月至7月中旬,全区降水量除东阿为170毫米接近常年偏少外,其余各县均不足100毫米,比历年明显偏少。以聊城为例,其降水51.8毫米,仅相当于全年的26%,由于长时间的干旱,浇不上水的庄稼近于枯萎,夏茬地又种不上作物。1988年6月,聊城又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降水最少年,近年来聊城地区初夏干旱时有发生,因此,研宄初夏干旱,对于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白银市春末初夏干旱气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白银市四站 1957~ 1996年春末初夏的降水资料 ,提出了计算干旱指数的经验公式 ,进一步分析了白银市春末初夏干旱的气候特征。表明干旱频率由南至北增加 ,且 90 %的年份降水偏差一致 ,南片的降水稳定性较好 ;全市连续二年的重旱偶有发生 ,但无连续三年以上的重旱出现 ;干旱周期南片有 7年、4年、11年 ,北片有 7年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河流域气候监测业务比较薄弱,缺乏有效业务平台支撑的情况,河南省气候中心开展了黄河流域气候监测服务系统建设。建立了包括黄河流域气象台站历史资料与实时资料的流域气候监测资料库,开发了黄河流域气候监测服务软件,实现了任意时段、任意流域气温、降水、气象干旱的资料计算与提取,实现了暴雨日数、最大日降水量、降水日数、极端高温、极端低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等计算,实现了对任意时段、任意站点(或任意省份、任意流域)气温、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线性趋势分析,基于Surfer自动化技术的图形绘制模块可以进行降水量实况图、降水距平百分率图、气温实况图、气温距平图、气象干旱实况图、暴雨日数图、高温日数图、低温日数图等的制作和输出,实现了业务产品自动生成与分发。整个系统功能实用、使用方便,提高了业务人员工作效率,增强了黄河流域气候监测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黄河流域气候监测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黄河流域气候监测、决策气象服务等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河南省104个气象站1957 2000年降水量资料,以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为干旱指标,提取不同等级干旱的资料矩阵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取主要模态特征向量值和时间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要特征,40余年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达59.71%和32.24%;各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豫北、豫东以及豫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干旱频发区,而豫西南和豫南地区则是干旱低发区;干旱的时间变化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振动形式,大规模轻旱2~3 a一遇,中旱3~4 a一遇,重旱约10 a一遇。降水负距平(%)平均值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上体现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对陕西省 1 997年特大干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与历史上几次重大干旱年份的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 :1 997年干旱是陕西省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1 92 8年(民国十七年 )的干旱是陕西省本世纪出现的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