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5):730-730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家琪等编著的《雪崩学》一书,已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2.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6,29(3):438-438
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家琪等编著的《雪崩学》一书,已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著者把多年雪崩研究成果、雪崩野外工作经验、国内和国外大量雪崩文献结合在一起编著而成,这是我国唯一一部普通雪崩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八章,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雪崩学问题;第六章和第八章由姜逢清执笔,其余各章由仇家琪执笔。首先,作者以较大篇幅涉及雪崩成因、类型、分布和特征等雪崩理论问题;其次,着重阐明雪崩灾害、安全、营救、环境、生态以及雪崩灾害治理和其它减灾措施等雪崩实际问题。本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针对性大、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3.
王世金  任贾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29-1536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冻圈雪崩灾害潜在风险逐渐增加,雪崩灾害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在雪崩形成机制、抛程、动态模拟、风险评价与区划、预防与防治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雪崩灾害研究正在经历由野外观测到遥感手段与野外观测相结合、由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由经验估算到过程模拟、由雪崩机理研究向承灾区适应研究转变的发展过程.然而,以往研究过多集中于气候因子、积雪环境、沟道地形等雪崩形成机制研究与动态模拟,而承灾区承灾体脆弱性、暴露性及其适应性研究却相对较少.只有将雪崩始发区和承灾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早期预警、预测和预报,才能使下游承灾区居民防患于未然,以防止或减小雪崩对承灾区居民和财产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雪崩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具有发生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流程不长,规模极值差别很大等特点。较大规模的雪崩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也是山区活跃的外营力之一。雪崩,一次可将数十方乃至数千万方的雪堆积在山麓或峡谷,轻者断道阻车,重者堵塞河流,毁坏森林,击垮建筑物,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倾刻之间造成巨大的灾害。  相似文献   

5.
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区的地理环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站区自然地理垂直地带完整。降水丰富,最大达1140.8mm。冬半年降雪量占年降水量的30%左右。积雪深度多年平均80cm。深厚的积雪使站区每年冬季都发生雪崩和风吹雪灾害,成为天山大陆性雪崩研究的天然场所。同时,站区生态与环境良好,植被、土壤种类集天山之大成。站区旅游资源引人入胜。北有“东方阿尔卑斯”之称的乔尔马;南有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均由天山公路与本站相连通。  相似文献   

6.
雪崩灭害制图是减少雪崩灾害的主要措施之一。70年代以来,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先后编制了有关雪崩可能位置、雪崩区划、雪崩灾害、公路沿线雪崩等各种类型地图。1985年,我们开始系统地研究雪崩灾害制图,现已编成《伊焉公路巩乃斯沟口至艾肯山隘沿线雪崩图集》。全书由10幅雪崩路径分布图、172张雪崩路径登记卡片和84张雪崩路径照片组成。  相似文献   

7.
正雪崩是发生在山坡上的积雪崩塌现象,多发生在高海拔山区,如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地。随着山区开发的深入,登山运动和滑雪运动的蓬勃兴起,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接近雪崩危险区,雪崩对人的威胁与危害越来越大。发生突然、运动快速、破坏力大是雪崩的主要特点,因此常造成重大灾害。当其发生时,往往摧毁或掩埋其前进道路上的森林、房屋、公路、铁路、车辆、电力与通讯设施等,在其活动范围内的人员自然难以幸免。在  相似文献   

8.
继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研究员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地理研究所И .В .谢维尔斯基院士等主编的《天山积雪与雪崩》一书 ,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基金资助下 ,于 1996年 6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刘潮海、谢自楚研究员和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М .Б .久尔盖诺夫研究员等主编的《天山冰川作用》一书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下 ,于 1998年 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 ,由原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现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山西部,每年二月份,经常发生新雪雪崩,而且新雪的容重也较小,一般为0.35~0.60g/cm~3,具有粉质雪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开展粉质雪崩的理论研究和预测也是实际非常需要的。国外在这方面不仅从理论上加以研究,而且还开展了模拟实验。了解国外有关研究情况,对于提高我国雪崩研究水平,开拓研究思路是大有裨益的。法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和格勃力学研究所对粉质雪崩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该现象的理论解释,并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中的粉质雪崩现象当作沿坡下滑的湍流“浮云”,采用的是  相似文献   

10.
天山雪崩灾害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天山广大山区雪崩灾害普查和野外台站定点观测资料写成。天山雪崩灾害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摧毁工程建筑;3.影响设施正常使用;4.破坏山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释放雪崩和人为释放雪崩构成灾害,是天山雪崩灾害的成因。随着山地开发不断扩大和深入,天山雪崩灾害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天山雪崩普查资料写成。研究结果表明,天山雪崩遍及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和东天山广大山区及其各个自然垂直带。其中中天山伊犁河流域、南天山阿克苏河西支托什干河流域、北天山博尔塔拉河流域,雪崩普遍、频繁。其它地区都有零星分布,但其频数不高。高山地区雪崩通常发生在暖季,而中、低山区则在初冬、隆冬和冬末。雪崩的成因分别或同时和降雪直接效应与降雪间接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雪崩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山地旅游滑雪以及山区公路安全。因此,开展雪崩的预测预警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滑雪场雪层的安全性必将成为举办者必须考虑的问题。雪崩的预测预警与地形、气象因子和积雪关系密切。雪崩形成区的坡度大多在30~45°,坡形态、地面粗糙度和下垫面也会对雪崩产生影响。气象因子中与雪崩有关的主要因子包括:新雪、风和气温,高的新雪降雪量和降雪密度可诱发新雪雪崩,风向风速决定了积雪的再分配,而气温对积雪的力学性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积雪中的连续性雪晶能形成软弱层,是雪崩发生的必要条件。雪崩形成的步骤为三步:软弱层破裂的产生、传播以及断裂的出现。其中软弱层中雪体低强度带对破裂的产生和传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日合作雪崩动力学研究在我国天山西部进行。结果表明,雪崩前锋速度7.1m/s,雪崩冲和是雪崩雪高度的函数,其最大冲击力为88.7kPa,出现在雪崩雪1.45m高度,雪崩雪分为两层:上层为雪云,下层为密雪流。密雪流表现呈现下倾形态向下运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山地生态特征,地形切割深度及河谷横剖面形成和雪崩重视率等,将天山山系雪崩危险区分为:1)低山草原或半荒漠雪崩危险区;2)中山森林-草原雪崩危险区;3)中山草地雪崩危险区;4)高山冰缘带(石质)雪崩危险区;5)高山;极高山冰川带雪崩危险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雪崩研究始于六十年代中期。和其它国家类似,从一开始就着重于雪崩治理,而忽视了它对区域自然综合体的影响,其中包括雪崩对地貌形成的作用。过去在天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地观测到了一些雪崩地貌,但是对它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近些年来,雪崩对地貌形成作用的研究渐趋加深,并已成为地貌学的一个分支:雪崩地貌。本文试图对国内、外雪崩地貌作用研究概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前言山坡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由于某些原因突然大量崩塌,这种现象称为雪崩。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寒山区,雪崩现象比较普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高寒山区的深入发展、和雪崩遭遇的机会及其危害与日俱增,因此,雪崩及其予报和治理的研究已经成为迫  相似文献   

17.
雪崩的防治研究,对实现积雪地区冬季公路畅通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在独~库公路雪崩地段又做了一些防治雪崩的实验工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做如下分析,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牛骥 《地理研究》1989,8(2):115-116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以下称天山积雪站)是1967年11月建立的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1978年归属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1966年12月,新疆焉耆-伊宁公路海拔3000m的天山艾肯达坂和巩乃斯沟地段,发生罕见的暴风雪和雪崩灾害,造成公路阻塞、交通通讯中断达半年之久;同时,数万头牧畜遭受严重伤亡,山区千余名林业牧业和养路工人及人民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对山区积雪及其灾害(含雪崩及风吹雪)进行科学治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雪崩是对高寒山区房屋、设施、道路安全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雪崩监测预警技术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灾害防治工程技术是避免或减轻雪崩对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对国际上常用雪崩防治工程进行分类,重点按作用手段分别阐述了各种防治工程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防治工程研究进展、适用范围、设计要求、应用情况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研究认为,目前的雪崩灾害防护工程存在修筑标准欠缺、雪崩机理不明确、工程设计参数计算不合理、试验模拟不理想、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活动等不足,并建议从工程综合配置、雪崩与防护结构相互作用、工程设计参数定量化研究、开发积雪清理技术、构建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开展先行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天山是我国积雪丰富、雪崩频繁、灾害性雪崩又具明显周期性的山地。作者以雪崩制图的非变化因素(地形形态)为主,提出了中国天山积雪站区雪崩路径分布图与雪崩分带(区划)图,并作了概略说明。这为当地的土地合理利用、山区道路与矿山建设、雪崩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