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强祖基 《地质论评》1965,23(5):394-400
大地规模的断裂体系很早以前就引起了构造地质学家们的注意。本世纪初W.H.霍布斯(Hobbs)指出地壳具有块断性质。继而,1938年R.A.臧德尔(Sonder),1948年H.克鲁斯(Cloos)和B.B.布罗克(Brock)等阐明了地壳具有区域性构造断裂体系。特别是R.A.臧德尔发现许多地震震中局限在某些区域性断裂中。H.施蒂勒(Stille)详细地论述了欧  相似文献   

2.
周志鹏  杜秋姣  梁青  王杰  曾佐勋  王雄 《地球科学》2014,39(12):1887-1895
为了研究大震(Ms≥7)和巨震(Ms≥8)与重力异常和活动断裂的关系.利用EIGEN-6C重力模型计算了相关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查阅了相关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和活动断裂构造.分析了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与这些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大震和巨震常在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交汇处发生.结合前人对地球深部构造特征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流变模型来解释大地震发生于重力异常突变带和活动断裂带交汇处的原因: 地壳深部流变层(体)流动受阻碍而引起重力异常和能量积累与释放.   相似文献   

3.
自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SN向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后期出现伸展拉张构造。这些构造的形成除了与印度板块推挤有关外,尚与地壳深部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有关。该文计算了由于地壳温度升高引起的热应力场及位移场,指出热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基本特点,分析了他们在青藏高原构造变形中的作用。考虑到印度板块的推挤、重力和热应力场的共同作用,可以较好地解释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特点及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重力滑动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力构造指的是在重力影响下的岩石变形过程及其结果(马杏垣等,1981)。从物理学的原理来看,由于重力势(gravity potential)的降低所产生的构造变形总特征,统称为重力构造。重力作为一种体力是无所不在的,因之,重力构造的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在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上都有表现。其中,地壳上部层次的重力滑动构造——岩体或岩体构造在重力作用影响下的向下坡滑动所形成的构造变动,分布最为广泛,是最常见又最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重力构造类型。本文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这种构造型式。当然,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也多少会涉及一些较深层次的重力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今,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中,变质岩构造是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对其研究正日臻深入,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当地质学家们对地壳表部层次构造研究趋于完善的时候,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又进一步把着眼点放到地壳中浅部、中部、以及深部层次构造研究上,也就是对变质岩构造的研究。最近二十年来,通过对变质岩构造的深入研究,逐渐扬弃了对地质构造的某些流传认识,人们发现变质岩构造是探讨下部地壳变形行为的一个极重要窗口,并且认为研究变质岩构造还是恢复早期地壳动力学演化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归纳起来,变质岩构造…  相似文献   

7.
石英是自然界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和地壳中广泛分布的一种矿物,由于其具广泛分布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用于示踪地质历史并解释地质过程,因此近些年来引起了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实际科研就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以及一些热液矿床中石英的微量元素分布情况、石英在CL探测器耦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CL)和光学显微镜(OM-CL)下的颜色、发光强度及构造形貌特征等进行了探讨,并对石英中微量元素与CL颜色、发光强度及构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以此来提供研究石英的一个基础,最后简单论述了如何应用石英的CL特征来示踪或鉴定不同成因的含石英的岩石。  相似文献   

8.
郭安林  张国伟 《地学前缘》2010,17(5):374-380
大陆内部变形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大陆岩石圈流变侧向不均一性,而温度(地热梯度)是影响地壳和地幔岩石流变性质的主导因素。由热引起的地壳/地幔岩石材料的热弱化是弱化的主要途径,为陆内变形准备了物质条件。在构造外力(板块相关的或非相关的)的作用下,这些受到热弱化的岩石材料极易发生变形,导致岩石圈内部的造山带和变形带的形成。文章试图在广泛的国内外文献搜集和综合分析基础上,介绍由生热元素(heat producing elements)聚集产生的地壳/地幔(岩石)热弱化以及随后地幔下降流构造力作用造成的大陆内部应变局部化和陆内构造变形。这些地幔下降流是由大陆岩石圈地幔重力(瑞利 泰勒型)不稳定性发育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新资料的大量累积使得有可能对地壳的演化及地史时期决定其构造的作用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地壳的演化受下列因素制约:由于天然放射性元素源的减少而引起热流的逐渐降低、深部重力分异速度的降低、随地球-月球距离的增加而引起的地球潮汐规模  相似文献   

10.
期刊集萃     
《经济地质学与经济地质学家协会会刊》(EconomicGeologyandtheBulletinoftheSocietyofEconomicGeologist) 2 0 0 3年第 98卷第 2期是关于北内华达金矿的特刊 ,特约编辑为DAJohn ,TGTheodore,andAHHofstra。刊载了 10篇文章 ,题目如下 :对北美西部大盆地卡林式矿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评价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意义 (GBArehart等 ) ;始新世金矿化期间内华达埃尔科—卡林地区的地壳构造 :作为深部地壳标志的鲁比—东亨博尔特变质核杂岩 (KeithAHoward) ;与中内华达北部矿物定向有关的地壳构造的地球物理和同位素约束和构造史意义 (VJS…  相似文献   

11.
吕古贤 《地球学报》1993,14(1):39-47
地壳应力状态主要是由重力和构造作用力引起的,作者明确提出其静水压力部分是由重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和由构造作用力所附加的静水压力叠合而成。本文用有限元模型数学模拟实验证实,处在挤压变形带、剪切变形带到引张变形带(及地域)中岩石所承受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有逐次变小的规律性,利用这种规律可解释构造作用力影响成岩成矿作用的物理化学环境及制约其化学过程的动力学问题,为开展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上地幔和岩石围(厚度为200—400公里)的成分和构造早已引起地质学家的关注.这是由于造壳作用多数都决定于地幔作用,而许多矿床的形成则决定于壳下地质活动.当代有关上地幔成分和构造的资料都是以地球物理研究的间接资料和对地幔产物的直接研究为基础的,这些地幔产物通过各种方式上升至地表或进入地壳中.地球物理资料表明,上地幔的纵向和横向不均匀性特别明显.弹性波速度(Vp)的变化说明上地幔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镁铁岩和超镁铁岩.近年来所进行的地震研究表明, 土地幔具有分层特征,以Vp速度从7.4—8.6公里/秒的交替分层,和呈现出具低速弹性波(波导)的一些相互分离、厚度不大的分层,代替了先前测得的唯一的强波导层(帕夫连科娃,1983).  相似文献   

13.
从卫星重力资料看中国及邻区地壳密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等信息提取新方法,从地球重力场模型(EGM2008)经各项校正得到的中国及邻区卫星布格重力异常中提取和反演了中国及邻区上、中、下地壳的密度信息,揭示了区域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下地壳低密度扰动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和华南沿海到对马海峡一带,其它地区多现较高密度扰动。所有克拉通地体密度在中下地壳都是高密度的。中下地壳低密度扰动带可分成四类:(1)出现在板块边界的低密度扰动条带,(2)出现在中国西部挤压构造有关的山脉下方,(3)与拉张走滑构造有关的构造带,(4)和与大陆内部板内造山有关的构造带。上地壳结晶基底的低密度扰动可出现在显生宙造山带和未充分发育的大陆裂谷。碰撞俯冲造山带以地壳低密度大厚度为特征,但是板内造山带不同,以地壳局部高密度中厚度为特征,局部高密度反映了中基性结晶岩的存在,莫霍面上拱反映了中基性岩浆侵入。板内拉张裂谷带上地壳基底密度局部低、中地壳低速带发育反映拉张区的流体活动,而下地壳反射体发育、莫霍面变厚成层反映拉张区的玄武岩浆底侵。由于卫星重力测量资料分辨率毕竟有限,对中国东部地区还未能给出关于中地壳密度扰动的细节,还必须开展地面重力测量资料的小波多尺度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壳发生的一切变形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组成地壳的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变形,这些变形也必然在岩石、矿物内遗留下各种构造形迹——显微构造;同时,矿物的形体方位和晶格方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定向排列(优选方位)——组构。近年来,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不仅用于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而且日益受到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岩石力学的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豫西石炭二叠系中发育的大型缓倾断层具张性断裂性质,构造模型是由滚卷背斜及反向断层、犁式断层面、掀斜断块组成的多层次构造体系.它形成在中、新生代地壳拉伸背景下,由基底断块斜掀引起表层重力滑动的层间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尤其是秦岭地区处于中国南北构造和东西构造的交汇部位,是中国地壳五大块体中的青藏块体、塔里木块体、华南块体和华北块体的分界部位,其地壳结构和地质构造都十分复杂。因此,利用区域地球物理场对陕西省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一、方法上地幔与地壳之间存在着一个物质界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它可引起相当可观的重力异常。因此,由区域重力异常,通过反演计算可以获得莫霍面的起伏变化和地壳视厚度值。按王懋基等采用的方法,本文用40×40公里网格计算平均重力异常,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地震岩研究简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30年(1987—2016)来,中国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地震岩、震积岩及古地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但是,在国内中文期刊中已发表的约140篇文章和已出版的一些专著中,几乎都把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当作地震岩。可喜的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老师们和学生们,对山东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中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研究,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呈现出了一种活跃的学术气氛。笔者等的看法是: (1)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一种沉积构造,它有多种成因,它是一个很好的沉积学和地质学术语,应继续地和更广泛地使用下去。(2)地震岩是专指由地震引起的具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它是具多成因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岩层的一种,不能把所有的具软沉积构造的岩层都当作地震岩。有的地质学家建议废弃地震岩这一术语。(3)震积岩是“seismites”(地震岩)的误译,不宜再继续使用。(4)由于地震岩和震积岩这两个术语在国内外已使用多年,要废弃它们或不再继续使用它们,应得到国内外的多数地质学家的同意才行。  相似文献   

18.
重力勘探在过去几年中主要应用于:(1)地壳深部构造与地壳均衡研究;(2)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圈定成矿远景区;(3)寻找储油构造和各种固体矿产。 由于现代重力测量精度的大幅度提高,使重力勘探应用领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拓。目前,重力方法不仅可在难度较大的找矿工作中发挥作用,甚至可用于直接找矿;同时,具备了完成多种不同地质目的和要求的工程地质勘察的能力. 精密重力测量有时也称为高精度重力测量或微重力测量.前者通常是仅就测量精度与过去相比较而言的,例如,在1:5万重力勘探中,过去的异常精度要求是±0.4~±0.8mGal,现在的高精度重力勘探一般为±0.1mGal左右;微重力测量的主要含义是指这种重力测量是在微小重力差条件下进行的,这个微小重力差有时只有几十微伽,所以微重力测量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更高(通常在±10μGal之内)。 精密度重力测量目前已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种固体矿产资源的勘探 用于寻找那些由于埋深较大或规模较小或干扰背景较强的微弱重力异常的矿体。例①中科院测地所与江汉油田合作在约3000m深处找到了盐层或岩丘;②苏联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于暗色岩中追索寻找金伯利岩甚有成效.重力场变化范围一般在0.2~0.9Gmal之间。  相似文献   

19.
史密斯地层与非史密斯地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国际地层指南中指出, 地层学应扩展为包括对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体的描述.所有各类岩石(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固结的和非固结的) 都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分类的总体研究范畴.传统地层学主要针对沉积成因地层, 虽然拓展包括了一部分火山喷出岩, 如熔岩类、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灰等层状火山岩, 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基本上是重力机制, 即向地心方向受重力作用逐渐累积.本文将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地层及其适度扩展物(如沉积变质和沉积火山岩类) 称之为史密斯地层.现代地层学概念中, 形成地层的力学机制不仅仅是重力, 而且包括了热力(如蛇绿岩)、机械力或构造力(如混杂岩、构造岩等).非重力机制或非沉积成因的地层, 亦都有时空顺序, 其顺序服从各自的力学机制和成因, 但不服从史密斯地层的叠覆律; 这些非重力机制形成的地层不属于史密斯地层学的范畴, 本文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混杂岩区主要依据构造力作用机制不同, 其非史密斯地层形成方式可区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等.   相似文献   

20.
利用滑动平均的布格重力异常剖面结合地震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参考介质纵波速度与密度的经验转换关系,通过二维均匀介质模型人机交互式计算得到了新疆天山(独山子)-西昆仑(泉水沟)地学断面走廊域中心剖面的地壳构造特征.所得的反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与北天山地体、中天山地体为一整体;准噶尔盆地和天山构造带的中、下地壳之间存在低密度层,但塔里木盆地不存在低密度层;由于受到南北两侧板块挤压,造成塔里木盆地的地壳结构在横向上似一南陡北缓、中部隆起的不对称"拱形"弯曲;塔里木盆地南缘与西昆仑构造带间呈"V型盆山耦合关系",其下方恰好是莫霍面上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