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前言 近年来,实测和理论工作都转向了探索大质量的黑洞(10~M⊙~10~9M⊙),众所周知的NGC6624和M87的观测表明,在它们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质量的黑洞,为了定量地解释这些观测事实,必须首先求出它们核心附近星的密度分布Peebles和J.N.Bahcall等人从牛顿力学出发,并假定分布函数为f=CE~2的情况下分别得出了n(r)~(r/r_a)~(-9/4)(对应α=3/4)和n(r)~(r/y_a)~(-7/4)(对应α=1/4),他们的工作有两点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三维的”粒子运动讨论了尘埃彗尾的结构,为了便于使用电子计算机和讨论各种μ值的粒子的运动,引入哈密顿积分 b,获得了以三维矢量和适用于各种μ值的开普勒运动的各个公式.考虑粒子的三维运动及其运动范围,使过近日点后的尘埃彗尾出现一“颈线结构”.利用此颈线解释向日尾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性.最后给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尘埃彗尾亮度分布的方法,本法的基本想法是在考虑有关粒子抛射的函数条件下,计算取样粒子的运动,并利用计数法求出其数密度.本文结果在所取函数条件下是一严格解.应用时,我们假定两函数N.(t_i),ψ(v;r,t)及 v_0的函数形式,以有关粒子性质的函数 f(r)为参量,分析了阿朗-罗兰彗星的尘埃彗尾(包括向日尾)的亮度分布(图14,15),并得到函数 f(r)(图16).  相似文献   

3.
对著名老年疏散星团M67的成员星进行了两点相关函数分析,讨论了团星的空间分布情况及质量分层现象.结果表明:M67成员星的两点相关函数能很好地用幂律形式来描述,其成员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成团性和自相似性.对M67不同光度成员星两点自相关函数的分析表明,亮星相比暗星具有更强的相关强度和更大的相关指数,说明在星团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质量分层现象,亮星比暗星具有更强的成团性和更大的中心聚度.不同光度成员星间两点交叉相关函数的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光度成员星之间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空间质量分层现象,亮星和暗星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近年来AGB星核合成理论的研究情况,述及AGB星的结构与s-过程核合成有关的中子辐照量分布、人们比较关注的铅星与非铅星、后AGB星元素丰度分布及与AGB星核合成有关的s r星。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4]的基础上重新较详细地讨论了有核结构球对称体系中物质的分布,严格地求解了Euler方程,得到了广义相对论有核结构的多层球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广义相对论的有核多层球结构下,物质的密度分布将与半径的三次方成反比(n∝r~(-3)),而不是与r的二次方成反比(n∝r~(-2)),因此通过观测可以与等温聚集核(n~r~(-2))的情况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利用两点相关函数,对著名中年疏散星团M11团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无论对全部成员星还是不同星等的成员星,它们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函数都能很好地以幂律形式描述.不同星等成员星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计算表明,M11已经历了一定的动力学弛豫,出现了质量的空间分层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假定盘星系密度扰动的径向分布为汉克尔函数的情况下,利用积分变换,在|k|r》1条件下,求得了泊松方程的一般形式解(通解)。此解可用来更精确地研究盘星系的外围旋臂,把过去得到的星系旋臂图样的精确程度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8.
对欠采样图像做天体测量时,往往受像素相位误差的影响.利用高斯函数作为点扩散函数模型进行仿真实验表明,像素相位误差有类似正弦函数的分布,其幅度与拟合模型的半高全宽相对于星像真实的半高全宽的差别有关,拟合模型的半高全宽与星像真实的半高全宽偏差越大,像素相位误差越大.此外还对高斯与ePSF两个函数模型拟合星像位置的精度情况进...  相似文献   

9.
通过数值模拟相互作用星素(包括靶星系和入侵星系)的碰撞,研究环星系的形成。由于采用旋涡结构作为靶盘试验星分布函数,不同于Toomre采用一系列同心圆作为试验星的分布函数,模拟得到环的结构比Toomre的模拟更接近于实际环星系。  相似文献   

10.
考虑到模型参量随脉冲数的变化,推导出13C辐射燃烧的低质量AGB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中子辐照量分布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和简洁性.利用该方法,计算了3 M☉、太阳金属丰度恒星模型的中子辐照量分布.结果表明,若合理假设13C薄层内中子数密度均匀分布,则辐射核合成模型最终的中子辐照量分布趋近于指数分布.对于初始质量一定、金属丰度一定的恒星模型,平均中子辐照量τ0与每个脉冲的中子辐照量△τ存在确定的关系:τ0=0.434λ(q1,q2…qmmax+1,r1,r2…rmmax+1)△τ,式中mmax是带挖掘的脉冲总数,比例系数λ(q1,q2…qmmax+1,r1,r2…rmmax+1)可通过对最终中子辐照量分布的指数拟合得到.该式从中子辐照量分布角度定量地将经典模型和辐射s-过程核合成模型统一起来,使经典模型能为恒星模型核合成数值计算提供指导和约束.  相似文献   

11.
根据球状星团动力学演化理论,本文探讨了球状星团致密度的演化与球状星用质量和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银心距和球状星团质量都与致密度的演化紧密相关。一般来说,银心距很大时致密度演化极少,球状星团质量愈大致密度演化愈缓慢。对现有球状星团致密度的分布作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在银心距较小的区域,致密度的分布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在大银心距处发现,质量不同的球状星团其致密度分布有明显不同,它可能反映了球状星团形成阶段其致密度与质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指出,为得到有限厚度旋涡星系中平均扰动引力势φ_1(r)与扰动面密度σ_1(r)的渐近关系,以及对称面上的扰动引力势φ_1(r,0)与σ_1(r)的渐近关系,我们不一定要从相应的三维渐近关系出发,而可以用二重级数展开方法直接地、十分简单地导出。所得结果对于紧卷性准确到m~2(kr)~(-2)量级,对于厚度效应准确到 k〈|z|〉量级,其中m为旋臂数,k为径向波数,r为到星系中心的径向距离,〈|z|〉为星到对称面距离的平均值。这样的精度对于讨论有限厚度扁盘状星系中密度波模式及其增长率通常是足够的。本文结果表明:在上述精度下,如采用〈|z|〉表征厚度,则不同纵向密度剖面下的φ_1(r,0)~σ_1(r)渐近关系可表为统一形式;如采用二星纵向平均距离〈|z-z’|〉表征厚度,则不同纵向密度剖面下的φ_1(r)~σ_1(r)渐近关系可表为统一形式。只有比值〈|z-z’|〉/〈|z|〉才是纵向密度剖面的泛函。对于符合物理意义的通常各种不同密度剖面,此比值都甚接近:对于高斯型纵向密度剖面,此比值为2~(1/2);对于 sech~2(z/z_1(r))型剖面,此比值为 1/In2=1.443;对于 exp[-|z|/z_1(r)]型剖面,此比值为1.5。  相似文献   

13.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流行的13C壳层(13C pocket)在热脉冲间隔期间辐射燃烧的低质量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其核合成区域的中子辐照量分布可视为指数形式,平均中子辐照量τ0和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为τ0=-?τ/ln[q/(1-r+q)],式中?τ为每次照射的中子辐照量,r为重叠因子,q为13C壳层占氦中间壳层的质量比例.将该公式应用到26颗钡星样品星,对其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26颗Ba星的中子辐照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式是可靠的;26颗Ba星中,至少有8颗星的AGB伴星具有指数形式的中子辐照量分布,有12颗星极有可能经历指数中子辐照,有4颗星更倾向于经历单辐照;26颗Ba星的AGB伴星中,大多数在s-过程核素丰度达渐近分布前可能只经历很少次数的中子照射.  相似文献   

14.
疏散星团M11的研究:3.团星分布的两点相关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首次利用两点相关函数,对名中年疏散星团M11团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讨论了结果表明,无论对全部成员星还是不同星等的成员星,它们的自相关和交叉相关函数都很好地以幂律形式描述,不同星等成员星的自相关的交叉相关计算表明,M11已经历了一定的动力学驰豫,出现了质量的空间分层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数值模拟相互作用星系(包括靶星系和入侵星系)的碰撞,研究环星系的形成.由于采用旋涡结构作为靶盘试验星分布函数,不同于Toomre采用一系列同心圆作为试验星的分布函数,模拟得到环的结构比Toomre的模拟更接近于实际环星系.  相似文献   

16.
在修正袋模型参数所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奇异星模型,研究了小质量裸奇异星的r模不稳定窗口.结果表明随着星体质量的减小,r模不稳定性所约束的奇异星极限旋转频率增大;根据参数选取的不同,质量在约0.1~0.2 M⊙以下的裸奇异星都可以解释观测到的转速最快的716 Hz脉冲星数据.  相似文献   

17.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AGB(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发展演化的3个典型阶段中,其核合成区域中子辐照量分布在有效取值范围内都可视为指数分布,即ρ_(AGB)(τ)=C/τ_0 exp(-τ/τ_0),但式中比例系数C和平均中子辐照量τ_0的具体表达式相关文献中并未全部给定.通过深入剖析中子辐照量指数分布函数的基本求解方法,并系统梳理不同恒星模型中子辐照量分布函数的求解过程,得到了C和τ_0的计算通式及其辅助关系式.只要确定了恒星模型中子辐照量的分立分布函数,就可以据此组公式确定出C和τ_0与模型参量之间的关系式.所得结果有效地解决了利用解析方法求解目前流行的~(13)C壳层(~(13)C pocket)辐射燃烧AGB星s-过程核合成模型中子辐照量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钡星的形成机制(Ⅱ)Monte Carlo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文章Ⅰ所建立的钡星形成的完备模型进行了MonteCarlo分析,并同观测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强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星风暴露过程和稳定的洛希瓣物质交流过程,而大部分中等钡星可能产生于星风吸积过程和星风暴露过程.银河系中钡星的数量、轨道周期分布和质量函数分布在本文各种模型计算结果范围之内.模型还预言钡星轨道周期与污染因子相关.模型给出,银河系中钡星的诞生率为002/年左右,亮于10个星等的钡星大约有6000颗,强钡星的平均质量为18M⊙左右,而钡星的白矮星伴星平均质量为060M⊙.另外,结果还显示,星族IAGB星热脉动开始较早,星风有潮汐增强效应存在(B~500),s过程最大恒星质量为2M⊙左右.  相似文献   

19.
陕西天文台光电中星仪所获光子计数观测资料,用九点最小二乘平滑的办法来预处理,用权函数与观测量卷积办法定出中天时刻的估计量。在星像轮廓函数及噪声分布函数均已知的条件下,得到中天时刻的最佳无偏估计。对一组星观测资料,用最佳无偏估计方法得到其测时平均内部精度为5m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高斯型的初始质量密度扰动出发,采用球对称演化模型计算了星系大尺度本动速度随尺度的分布。采用这样一种模型可以避免通常流体模型中线性增长以及窗函数的假设,对不同的宇宙物质主导成分的讨论表明,在各种情况下本动速度的期待值v_p在大尺度上的分布是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这与流体模型以及宇宙弦模型下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对所有参数的可能取值所作的计算表明,理论结果很难解释Dressler等人在r~60h~(-1)Mpc的尺度上观测到的大的本动速度,这很可能是由于在本星系群(LG)之外r 60h~(-1)Mpc的远处存在着一个大质量的物质凝聚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