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自1982年以来,经两年多的地质工作,在温州市瓯海县渡船头矿区探明了我国第一个大型伊利石矿床,并于1985年9月提交了《浙江省温州市渡船头伊利石矿区勘探地质报告》。伊利石是一种粘土类矿物,它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钾的硅铝酸盐。1939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首先发现该矿物,被命名为伊利石。它的用途,除可制取钾肥外,还可用于高级化妆品、油漆、橡胶等制品中,以及用于净化环境、处理污染等。其他更为重要或更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2.
<正> 伊利石 K(?)(Al,Fe)_2(OH)_2{AlSi_3O_(?)}·nH_2O,属层状硅酸盐矿物。它富钾、高铝,具有松软、光滑、明亮、细腻、耐热等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国外被应用于造纸、高级陶瓷、耐火材料,日用化工、涂料工业。伊利石也是一种常见的粘土类造岩矿物,但富集为工业矿床者则不多见,本文报导的浙南渡船头伊利石矿床,是我国第一个被勘探开发的此类矿床,有一定代表性。认真总结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研究矿床成因,探索成矿机理,对扩大找矿远景,丰富矿产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特征的广东潮安四望坪铜矿床,在其三位一体(岩浆岩、断裂/层间滑动破碎带、围岩)的控矿组合中,以流纹斑岩、晶屑凝灰岩的层间滑动破碎带为最佳。本文从矿区资料的综合研究入手,深入剖析了岩浆岩、断裂、围岩圈闭条件与矿体规模、富集程度的关系。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与矿床成因的深入分析,建立了火山期后热液矿床的控矿模型,为粤东火山岩地区继续寻找该类矿床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长崴子硅灰石矿床于一九八一年转入初勘以来,业已证实为一大型矿床。笔者经几年工作积累了大量实际资料,并在系统研究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矿石成分及其成因等作了粗浅阐述,仅供读者参考。一、矿区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华力西褶皱系吉林复向斜的西南缘。区内地层以石炭系为主。岩浆活动频繁,皱褶与断裂构造均较发育。  相似文献   

5.
广东凡口铅锌矿床控矿构造型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通过对现有凡口矿区地质资料的研究与分析,结合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其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凡口矿区的控矿构造型式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从而理顺了矿区内各组断裂构造间的相互关系。F203是区内Ⅰ级断裂构造,在以F203为主推滑面的逆冲推覆构造应力作用下,其推覆体中往往同期形成次一级的叠瓦式逆冲断层组,为区内Ⅱ级断裂构造。在Ⅱ级断裂构造之间,又有一组近NE向的断裂组,为区内Ⅲ级断裂构造。上述3个不同级次的构造是逆冲推覆构造演化过程中逐次形成的,时间上略有先后。其成生的力学机制相同,即共同处于一个构造应力场之下。岩层在逆冲断层扩展时发生应变,在软弱部位引起褶皱或小褶曲,常形成一定的扩容空间,当矿液沿断裂主通道(主滑面)向上运移时,易于在此部位聚集淀积成为矿体。根据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控矿的规律性,指出凡口矿区寻找隐伏矿床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查干德日斯铜(金)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区内发现铜矿体1条、铜(金)矿化体1条、铜矿化蚀变带8条。铜(金)矿化体均赋存于NEE向、NNW向断裂破碎带内,且以NEE向为主;矿化与褐铁矿化石英脉密切共生,伴随明显的硅化、钾化热液蚀变。认为矿区Cu-Au-Ag原生晕组合异常明显,与断裂构造套合良好;铜(金)矿化受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热液充填-交代作用强烈,初判为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矿区深部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福建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仟同 《福建地质》2004,23(4):178-185
建瓯八外洋地区位于福建省重要的铜、铅、锌、金、银成矿远景区内,具良好的找矿前景。通过综合归纳矿区已有的地质资料,系统地阐述了八外洋铅锌矿区的地质和矿床特征,并通过区内及其外围宏观和微观信息的研究与对比,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火山喷发一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位于焦家断裂带的新城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主裂面(断层泥)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和黄铁绢英岩化花岗闪长质碎裂岩带内。根据勘探资料和测试数据对矿床内Ⅰ号和Ⅴ号主要矿体的赋存特征进行分析, 并结合矿区水文和环境特点对矿床进行了开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新城金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矿床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矿区岩体稳定性产生的影响较小, 研究区内的主矿体为地质环境条件良好型矿体。   相似文献   

9.
<正>1矿区地质概况位于西秦岭的甘肃省西和-成县(简称西成)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是秦岭铅锌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集区内累计铅锌金属量超过1400万吨,金金属量超过17吨(邓海军和朱多录,2010)。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位于矿集区北部,是该区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该矿床产于矿田内吴家山复式背斜的次级褶皱——干鱼廊向斜北翼和王家山背斜南翼,黄渚关深大断裂南侧。矿区发育两组断层,一组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香厝坑铁多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矿床的成矿模式。结果表明: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汤泉岩体)侵入活动是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热能;构造是成矿的重要因素,北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政和—大浦断裂带)和太华—长塔复式背斜控制了岩浆的侵入,区内滑脱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就位;地层是矿床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一方面在含矿流体的运移、矿质的沉淀和矿体的定位过程中,地层成为十分重要的成矿地球化学障;另一方面地层作为矿源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矿床成因属接触交代型和风化淋滤型铁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1.
季一君 《福建地质》2021,40(3):231-238
云霄岩田山伊利石矿床是福建境内新发现的少有的伊利石矿床.在对岩田山伊利石矿床形成地质特征总结基础上,通过对矿石XRD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研究,认为岩田山矿床是以伊利石矿物为主的伊利石矿,矿床成因属低温热液蚀变型伊利石矿床,风化作用对矿石起到了改造(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及主要矿床的地质特征,重点阐述了控矿因素,分析了区内下古生界五道沟群变质岩系、华力西晚期至燕山期侵入岩以及主要断裂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通过对大东南岔金铜矿床控矿条件进行分析、评价,为区内及外围找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紫云县内方解石矿床地质、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发现的14处矿床中,每个矿床分布数个规模不等的矿体,矿体数量合计36个。褶皱、断裂构造及地层对矿床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矿体以似板状、脉状及透镜状充填于断裂构造带内及地层中。方解石矿床(段)分布具有范围广、单个矿点规模不大、具有矿床分布稀疏、矿物成分简单、矿石质量较好的特点。矿物组成以方解石为主,含少量的萤石。区内方解石成矿与黔西南大规模低温热流体运移有着密切关系,热液流体因温度骤降引起Mg沉淀,是形成低Mg方解石的主要原因。根据方解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紫云地区方解石矿属于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在矿区范围内及其外围沿着断裂构造方解石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西部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分析认为,测区内含金银的铁锰矿床(点),是一种新的矿床类型.这类矿床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工业远景,并伴生有多种元素可综合利用.兹介绍如下. 1.矿区地质概况(图1)含金银的铁锰矿  相似文献   

15.
茶洞矿区位于北东向吴川-四会大断裂北端与东西向贵子-挞石弧形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断裂带及断裂带内的次级断裂控制着区内的金矿分布。是区域上非常有利的构造成矿部位,成矿条件优越。本文主要结合该区地质勘查成果,简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并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矿床成因。认为断裂构造是控制矿体规模、产状、形态的主要因素,并为含矿溶液的活动和充填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场所。矿区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其工业类型为蚀变破碎带型银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0-30
茶洞矿区位于北东向吴川-四会大断裂北端与东西向贵子-挞石弧形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断裂带及断裂带内的次级断裂控制着区内的金矿分布。是区域上非常有利的构造成矿部位,成矿条件优越。本文主要结合该区地质勘查成果,简述了矿床地质特征,并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矿床成因。认为断裂构造是控制矿体规模、产状、形态的主要因素,并为含矿溶液的活动和充填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场所。矿区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其工业类型为蚀变破碎带型银金多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17.
浦城银坑铅锌矿产于早元古代麻源(岩)群南山(岩)组、大金山(岩)组变质岩与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内,矿体明显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分布,北东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构造,矿体总体沿北东向断裂两侧分布,而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次活动特征,成矿物质来自早元古代含矿地层和燕山晚期岩浆热液,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为硅化破碎带蚀变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8.
陈冲 《地质与勘探》2017,53(1):87-96
义敦岛弧中段夏塞地区发育多个由断裂破碎带控制的大、中型岩浆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具有极其相似的地质背景,形成于相同的断裂构造体系。本文选取夏塞银铅锌矿床进行控矿断裂特征调查、断裂构造序次和成矿应力场分析及矿体定位机制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热液矿床的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该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控矿断裂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1)矿区NNW向控矿断裂具有多期活动且成矿阶段断裂性质为左行正断层;(2)矿体定位于德格-乡城断裂和德莱-定曲断裂(Ⅰ)的次级断裂(Ⅱ)所派生的NNW向更次级的结构面(Ⅲ)中;(3)矿区NNW向断裂控制着矿化局部富集空间、矿脉展布型式及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19.
西藏波龙铜矿床的砂岩成分与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矿床地质特征矿区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斑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内。矿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中侏罗统曲色组第一岩性段(J2q1)、第二岩性段(J2q2)及第四系(Q4)。区内地层呈单斜构造,没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矿区主要岩浆岩为中酸性侵入岩,岩石类型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矿区变质岩类型主要为变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变石  相似文献   

20.
盐田桥矿区位于铅锌多金属成矿富集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区内铜多金属矿化受到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在306大队于矿区内开展的地质-物化探综合找矿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矿床进行地质特征分析、电法测量以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并结合矿床内岩(矿)石物性特征,认为矿床内矿体具有明显的一高(高幅频率)一低(低电阻率)地球物理特征和地表铅、锌、铜、钨等异常晕,并据此对盐田桥铜多金属矿床深部成矿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为矿区下一步的地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