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雷鸣 《地理教学》2013,(6):10-12
正新课导入【投影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提问】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有何特点?【提问】从土地资源的属性来看,它属于哪一类?【追问】可再生资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永续可再生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显然,需要人类的合理利用。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教学内容,教材的显性知识是"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布局",比较清晰。隐性知识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初中教材内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到"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分析和选择";二是用图5.1、图5.2以及材料"磁悬浮列车"说明"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三是  相似文献   

3.
正【教材分析】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因此2012年5月第1版的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本节教材依旧位于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具体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具体内容,因此删去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图和"降水概率"图以及实用性不强的阅读材料"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的  相似文献   

4.
夏小东 《地理教学》2014,(11):30-31
正【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简析】本章教材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节为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特征和保护。四大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重点均是在几大相同的地理要素上,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探究方法也是相同的,所以本章第二节可谓是对青藏地区特征描述的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基本特征”的深化与拓展,是继土地资源后,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七年级第四章为居民与聚落。包括三节,其中,"人口与人种"中的"世界人口的分布"为聚落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共有三个大的知识点,即乡村与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关于乡村和城市,主要讲述了聚落的概念,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两个问题;关于聚落与环境,课文主要讲述了聚落形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1.土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和最紧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础部门。因此,“中国的土地资源和农业”一章为全册教材的重点。本章共分5节课,本节为第一教时,是讲述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为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全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叶慧 《地理教学》2012,(19):27-29
【教材分析】"产生时差"是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理解晨昏线、昼夜交替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知识点均有帮助,所以本节课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该内容也是学业水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旅游业”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初中地理教材“中国的旅游业”一节,包含了资源、环境、化、民族、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  相似文献   

10.
董辉 《地理教学》2012,(14):12-14
【课标解读】课标表述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这条标准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工业区位的选择。【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了影响人口、城市和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的内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前面的区位分析方法和思路对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1.
肖萍 《地理教学》2013,(1):22-25
正【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及"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作为段落的标题。  相似文献   

12.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14,(3):31-33,24
正在旧版教材中,地质灾害在"地形和地势"一节中作了简单介绍,气象灾害在"气候"一节的活动内容中出现,而新版教材把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合并在一起,用一节的内容专门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危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已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考虑的基本地理条件。要想引导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要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多渠道了解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为此,作为工作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的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理区域,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4.
李云吾 《地理教学》2009,(12):18-1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并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大基本特征,进而阐述了它们对我国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案例的设计 在讲授“自然资源与人类”(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时,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了“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利用”这一案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陆梅 《地理教学》2013,(9):31-33
正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课标解读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10,(24):47-50,27
【问题缘起】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以前,地理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被认为是最重要甚至是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力图整合课程与教学,教学不再是忠实、有效地传递内容的过程,而是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author)课程事件或“创生”(enact)课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引,2012版地理教材随着课标的修订应运而生。本文详细对比了"认识国家"部分的课标要求,总结了2011版课标在删除部分要求、修订行为动词以及精简表述方式三方面的优化;同时,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2012版)"巴西"一节为例,深入对比分析教材在科学安排框架、增删文字内容、调整图片编排以及提升活动能力方面的同步优化;最后,提出本节教学重点的参考和教材在添加图片经纬网、保留部分"自然灾害"知识以及关注自然环境对民俗影响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艳婵  陈实  周玉琴 《地理教学》2020,(2):46-48,52
本文从微观层次具体分析加拿大安大略省七年级地理教材第1章第1节的知识结构、内外部联系、能力素养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表述结构以认识加拿大初中地理教材的结构和特点,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将优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以优化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  相似文献   

20.
鱼建英 《地理教学》2013,(14):23-24
正【课题提出】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选修五)中,关于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教材讲述的逃生路线是"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又如近年来关于自然灾害考查的一道练习题:读图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