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常速叠加是根据给定的速度将炮检距空间的地震数据映射到叠加速度空间,在实际叠加速度位置形成叠加能量;速度变换是将叠加速度空间的能量数据映射到均方根速度空间,消除地层倾角对速度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一种DMO方法;常速偏移是在每个均方根速度剖面上独立地进行波场归位,消除反射点位置对速度的影响.经过这三步处理获得最终叠前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Viterbi算法的复杂地质体速度约束化自动拾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复杂地质体而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速度信息中往往会包含一些假的速度信息(如速度异常值).因此,如何在速度谱能量团(由所定义目标函数——相似系数法等得到)中拾取有效的叠加速度,是地震数据处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所引入的Viterbi算法具有约束化自动搜寻并获取最优解的功能,将其应用于速度的自动拾取中,它能向前做最大“能量团”的积分并向后递归计算最优解——叠加速度,是一种实现速度自动优化拾取的便利工具.  相似文献   

3.
叠前多级优化联合偏移速度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叠前深度层析速度建模公式,提出了一种叠前多级优化联合偏移速度建模方法.通过基于共散射点(CSP)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获取初始速度,利用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的叠前深度层析速度反演进行速度更新建模.实现步骤可以概括为:首先,将叠前地震数据映射为CSP道集,利用CSP道集的叠加速度谱进行速度分析得到均方根速度场;其次,通过Dix公式将均方根速度场转换为层速度场,以此进行层析初始速度建模,基于ADCIGs实现叠前深度层析速度反演,最终得到高精度的叠前偏移速度场.断层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叠加速度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人工拾取速度谱,存在着效率低、耗时长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阈值约束的无监督聚类智能速度拾取方法,实现叠加速度的自动拾取,在保证速度拾取精度的同时提高拾取效率.利用时窗方法在速度谱中计算自适应阈值,从而识别出一次反射波速度能量团作为速度拾取的候选区域.然后,根据K均值方法将不同的速度能量团聚类,并将最终的聚类中心作为拾取的叠加速度.最后,依据人工拾取速度的经验,加入了离群速度点的后处理工作,以获得更光滑的速度场.模型和实际地震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总体上与人工拾取叠加速度的精度相当,但明显提升了速度拾取效率,极大缓解了人工拾取负担.  相似文献   

5.
双平方根单程波动方程叠前τ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常规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从深度域变换到双程垂直走时(τ)域,由此推导出可从数学上实现“沉降观测”的单程波DSR传播算子. 其递归波场延拓算法包含波数域针对常速背景的相移处理和空间域针对横向速度扰动的相位校正,可以应对上覆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对构造成像的影响. 结合零炮检距、零时间成像条件,提出了在τ域进行波场延拓与成像的DSR方程叠前偏移新方法. 为了克服其全三维偏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本文采用稳相近似,在crossline常炮检距偏移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实用的共方位角叠前τ偏移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DSR方程叠前τ偏移在强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成像精度与分辨率优于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常规双平方根(DSR)单程波动方程从深度域变换到双程垂直走时(τ)域,由此推导出可从数学上实现“沉降观测”的单程波DSR传播算子. 其递归波场延拓算法包含波数域针对常速背景的相移处理和空间域针对横向速度扰动的相位校正,可以应对上覆地层速度横向变化对构造成像的影响. 结合零炮检距、零时间成像条件,提出了在τ域进行波场延拓与成像的DSR方程叠前偏移新方法. 为了克服其全三维偏移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本文采用稳相近似,在crossline常炮检距偏移理论基础上推导了实用的共方位角叠前τ偏移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DSR方程叠前τ偏移在强横向非均匀介质中的成像精度与分辨率优于传统的时间域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叠前数据质量,将叠前时间偏移/反偏移与共散射点道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偏移/反偏移方法.利用改进的CRS参数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提高偏移成像质量.将振幅映射到共偏移距顶点来生成共散射点道集,将偏移和中点上的多参数叠加,通过叠加数据,实现了叠前数据增强,道集的数量远高于传统叠前时间偏移的叠加数量.利用基于中点位移、半偏移距和偏移速度的算子进行反偏移处理,能量重新分配回时间域中的每个绕射同相轴,压制噪声,地震资料信噪比和成像精度均得到了提高.提高质量后的叠前数据可用于后续的速度分析、叠加、偏移等常规处理中,效果好于原始CMP道集.模型和实际数据的计算结果均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法在低信噪比资料的处理中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在起伏地表构造条件下,共中心点反射已不复存在,其波场特征较为复杂,速度分析时受浅层动校畸变影响较大,加上其他干扰因素,利用常规处理手段已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的叠加速度.为此,设计了两个物理模型,利用地震物理模拟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对模型进行了数据采集.在采集到的地震物理模拟数据的资料处理过程中,对单炮记录进行向上延拓,然后再进行速度分析,并在动校正后多次调整叠加速度来得到视叠加速度,从而避免了浅层动校畸变大的影响.物理模型的模拟实验及处理结果表明,向上延拓是解决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叠加速度的有效手段,通过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近地表构造的视叠加速度,利用这样的叠加速度成像,可以得到近地表构造和起伏地表浅层构造较为真实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三维F-K域DMO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常速情况下,从三维时距方程出发,通过倾角代换,将三维倾角时差分裂为两个正交方向上的二维倾角时差,然后在这两个正交方向上分别做一次二维倾角时差校正,便可达到三维倾角时差校正的目的.应用实例表明这种三维DMO分裂方法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工作流程中,人工拾取地震速度谱中的叠加速度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且容易受到人为经验的影响.本文基于目标检测的方法,应用改进后的FCOS(Fully Convolutional One-Stage Object Detection)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速度谱中叠加速度的自动拾取.该方法将速度谱图像作为输入,经模型训练后输出“时间-速度”对序列.在处理低信噪比工区数据时,针对速度谱能量团聚焦特征较差的特点加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 DNN)的线性回归模型以拟合出全局速度曲线.Marmousi模型数据和实际工区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地震速度谱自动拾取模型准确性较高、鲁棒性强,有效地缓解了人工拾取的负担,在保证速度拾取精度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1.
赵成斌 《地震地质》2005,27(1):105-114
文中讨论了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地质结构和构造的复杂性以及对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要求精度较高的特殊性,指出了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发展叠前深度偏移的重要性,并对相移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编制了相应的软件。通过使用该方法对 2种理论试验模型进行试算,获得的深度偏移剖面层位清晰,构造明显,较准确地体现了理论模型地质结构和构造的特征,效果良好。然后又使用实际浅层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叠前偏移计算,所得结果与已知地质结构和构造相吻合,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及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用于实际浅层地震反射勘探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三维叠前偏移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采用空间(x,y)坐标旋转的方法推导出了适应于任何炮检方向并与炮检方向相关的三维波动方程,理论上定量地说明了炮检方向及炮检距与偏移响应的关系,进而证明3D-DMO(叠前部分偏移)只需在炮检方向上进行二维DMO即可得以实现。理论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描述了波的实际传播过程,实现了三维叠前全偏移及3D-DMO处理。  相似文献   

13.
双平方根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双平方根(DSR)形式的波动方程出发,基于沉降观测概念和地震波扰动理论,介绍了深度域的DSR全偏移算子及共成像道集的生成方法. 根据三维地震数据的方位角特征,通过对全偏移算子的稳相近似,依次导出了适应于零方位角道集、Cross line共偏移距道集以及共偏移距矢量道集的偏移算子. 理论分析与合成数据的数值试验表明,DSR全偏移算子、共方位角偏移算子对介质速度变化的适应性很强,而其余两种偏移算子仅适用于缓变速情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油气藏成为了重点勘探对象之一,但陡倾角的大断层、非均质性强的砂砾岩体使得常规的叠后偏移成像方法成果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开展针对性的叠前预处理技术、精细的速度模型建立和关键参数的合理选取等研究,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较常规三维叠后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成像剖面,且输出的道集可以用于砂砾岩体储层描述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传统炮检距域共像集(CIG)在复杂介质中因波传播的多路径而存在反射体位置不确定的问题. 角度域CIG由于克服了这一缺陷而逐步成为速度分析、AVA以及振幅保真偏移成像等研究的主要手段. 以波动理论为基础的地震偏移成像方法的发展为获得高质量的角度域CIG提供了可靠的实现途径. 其中,基于波场局域化分解和传播的小波束域波场延拓和偏移成像方法,因其波场分解基本函数和传播算子在空间和方向上的双重局域特性,而成为角度相关分析研究的有效工具. 本文在采用Gabor Daubechies框架分解的小波束叠前角度域偏移成像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叠加方法由局部角度域像矩阵得到了反射角域CIG(CRAIG)和倾角域CIG(CDAIG). 以SEG EAGE二维盐体模型为例,通过对CRAIG和CDAIG的对比,探讨了这两种角度域CIG的特点及其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6.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几种相对振幅保持的叠前偏移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振幅保持的叠前偏移方法,通过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方法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所以它们的加权函数不同.第一类加权函数没有考虑焦散和孔径的影响;第二类加权函数考虑了焦散的影响,但是没有考虑孔径的影响,第三类加权函数既考虑了焦散的影响又考虑了孔径的影响,而第四类加权函数是从波动方程出发,通过分解上、下行波场,根据成像条件来求取加权函数的.然后通过模型验证了共炮检距保幅偏移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说明了保幅偏移对振幅的补偿作用.最后考虑了偏移孔径与权函数的关系,它们之间主要通过连续窗函数μ(ξ,sξt)来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偏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  相似文献   

18.
石油和天然气运移、聚集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虽然石油和天然气都是流体矿产,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不同,诸如:密度、粒度、溶解度、表面张力、扩散性等等,从而引起它们在运移和聚集特征上也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天然气勘探的时空领域比石油更广阔,然而却比石油更难于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9.
1INTRODUCTION A headcut is a vertical or near-vertical drop or discontinuity on the channel bed of a stream,rill or gully,at which a free overfall flow often occurs,as shown in Fig.1.A headcut is usually eroded by the action of hydraulic stress,basal sapping,weathering,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processes.Headcut erosion can accelerate soil loss,increase sediment yields in streams,damage earthen spillways,and disturb bank stability.Therefore,the prediction of headcut migration is a very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