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南沙群岛珊瑚礁潟湖及附近海区春季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4—5月运用荧光法和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定了渚碧礁、永暑礁、赤瓜礁、华阳礁、南薰礁5个■湖和附近海区15个站位的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湖内的平均初级生产力和平均同化系数分别为 1.52±0.90 mg C·m-3·h-1 和 6.34±1.56 mgC·(mg Chl.a)-1·h-1 。附近海区的平均初级生产力为 0.27±0.12 mg C·m-3·h-1,最大值分布在 50m水层;平均同化系数为 2.99±0.85 mg C·(mg Chl.a)-1·h-1 ,最大值分布在50m水层,最小值分布在75m水层。珊瑚礁■湖初级生产力和同化系数都比附近海区高,可能与■湖的特殊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海海区的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相似文献   

3.
菜州湾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和养殖基地,是中国对虾索饵和产卵的传统海域。初级生产力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水域肥瘠程度和可养育生物资源的直接指标。初级生产力中的重要部分——新生产力,是外源营养盐输入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的那部分生产力,也是在维持真光层群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可向系统外输出的生产力;而且由于新生产力是向更高层次营养级的净输出,所以其提供了评价次级和更高级营养阶层生物可持续生产的依据。 20世纪80年代初,有许多学者就开展了渤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研究,菜州湾是其观测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结果表明,菜州湾为渤海的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区(费尊乐等,1988;费尊乐等,1991;吕瑞华等,1992;朱明远等,1993;吕瑞华等,1999),但未见莱州湾海域的专题研究报道,新生产力的研究尚属空白。 本研究采用14C和15N同位素示踪法,在莱州湾进行了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现场实验研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观测资料,可为评估菜州湾生物资源潜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为菜州湾渔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海海区的叶绿素α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70年代末以来我国在黄海西部海区进行的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调查和研究的综述。内容包括叶绿素a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粒径大小分级,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山东近岸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量子产值及光利用效率,初级生产力模式及利用遥感法估算叶绿素a等。结果显示,黄海初级生产力有明显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高生产力区位于长江口外海及黄海北部;大部份海区年平均值在200~500mg·m~(-2)。d~(-1)(以碳计)之间,平均值在425mg·m~(-2)·d~(-1)左右。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岸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其焕  陈兴群  张明 《海洋学报》1996,18(6):99-105
本文报道了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福建沿岸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变化特征.全海区叶绿素a年平均含量为1.56mg/m3,初级生产力(C)年平均为284mg/(m2·d).各段海区叶绿素a的高峰季节有明显差异.北段海区高峰在夏季,中段在秋季,南段海区春、夏、秋变化不大.本文还就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高值区的成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1990年11月到199年8月间,该水域内叶绿素-a含量的时间空分布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与变化。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同温和营养盐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渤海水域初级生产力10年间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8.
1996年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初级生产力和其它水文、化学和生物学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尺度内研究了初级生产力及相关要素的时间变异特征,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颗粒有机碳(POC),总悬浮颗粒物(TSM)和营养盐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表明了沿岩水域海洋过程发生的短暂性和沿岸水体中颗粒物质来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南沙群岛海区浮游动物次级生产力及转换效率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进行了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调查,对海区27个站的100m水层的次级生产力作了估算,结果表明,85号站的次级生产力最高,为139.9mgC·m-2·d-1,其次是96号站和44号站,分别为128.2和113.8mgC·m-2·d-1。海区次级生产力较低的站为1号站、4号站和8号站,均少于50mgC·m-2·d-1。整个海区100m以上水体的次级生产力平均为72.9mgC·m-2·d-1。同时计算了初级生产力与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力的营养传递的效率,平均转化效率为18%。94和102号站的转化效率较低,仅为6%和9%;最高为17号站为32%;其次6、22和85号站转化率也较高,分别为29%、30%和30%。  相似文献   

10.
1992~1993年,在对廉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调查中,首次对该海区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获得叶绿素a的春季平均值为1.00mg·m-3,秋季为0.29mg·m-3,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301.5mg·m-2·d-1。文章对调查区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与北方沿海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应用现代地表不同环境的碳酸盐成岩特征,分析“南永1井”井深152m的珊瑚礁岩心的成岩变化,发现这152m珊瑚礁层中有3个沉积间断面(分别位于井深17,90和142m处),分为4个沉积旋回,分属4次海平面上升期建造,3个沉积间断面是3次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南沙群岛渚碧礁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2年5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渚碧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浮游动物鉴定有72种,其中挠足类种数最多,其次是浮游幼虫、毛颚类。浮游动物种类中多数是终生浮游生物,少数是阶段性浮游生物,个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渚碧礁浮游动物群落的热带特征非常显著,多数种类属于热带外海生态类群,少数属于暖水沿岸生态类群。优势种相当突出,其中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orsinii占主导地位。渚碧礁浮游动物平均密度达840个·m-3,礁坪区与湖内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差异很大,湖为礁坪的7倍多,两者的优势种也有明显差异。浮游动物垂直分布不均匀,主要密集于5—10m水层,因种类不同其垂直分布也有差异。礁坪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昼夜变化显著,均呈白天减少、夜晚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生态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永暑礁钻井珊瑚礁和珊瑚碎屑的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南沙群岛永暑礁南永1、2井珊瑚礁和南永3井潟湖珊瑚碎屑的磁性测试与研究发现,它们的磁化率以负值(χ<0)为主,具抗磁性特性,但有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又具有铁磁性特性,即具有抗磁性与铁磁性共存的磁学性质。珊瑚礁和珊瑚碎屑的磁性主要来源于珊瑚骨骼及死亡后古生物和富铁细菌等壳体中变价的铁离子,这些变价铁离子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组成新的铁氧体,具有似单畴(PSD)的磁性特征。这个磁性不但在井深103m和254m处记录了布容/松山和松山/高斯地球磁场极性转换界限(年龄分别为0.78MaB.P.和2.58MaB.P.),而且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期和松山反极性期内的琵琶湖I、II、贾拉米洛、奥都维、留尼汪Ⅰ、II地球磁场漂移,并提供了磁化率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冷暖变换有关的信息。当χ<0时表示冷期,当χ>0时表示暖期。  相似文献   

14.
南沙群岛海域岛礁鱼类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开发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礁栖性鱼类资源,是我国珊瑚礁渔业的主要作业渔场.根据近年来的渔业生产数据对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判断南沙群岛岛礁鱼类资源尚处于轻度开发状态.通过采用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南沙群岛岛礁水域鱼类的年生产量不低于2.1t·km-2,以年生产量的50%估算,潜在渔获量不少于5.5万t.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区沉积物剩余磁化强度与古气候旋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沙海区NS87-11柱样沉积物Mr(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曲线与δ~(18)O(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平行对比,发现Mr的波峰、波谷与δ~(18)O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的波峰、波谷相对应。表明南沙海区沉积物的Mr记录了暖→冷→暖古气候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波动周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可以证实这一特征。这预示海洋沉积物的Mr不仅可作为探索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而且可能成为第四纪磁性地层对比、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分布、转移行为已有许多报道。地球环境中稀土元素的行为是当今地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稀土元素的分布特性和转移行为研究与环境有极大的相关性,通过研究环境中稀土元素的转移行为就可了解环境演变的信息,所以海洋环境中稀土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Fleet,1984; Piper,1974; Schijf et al.1995;赵一阳等,1994;王中刚等,1989;张丽洁等,1995)。海洋中颗粒物质垂直转移过程研究对研究海洋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仅集中于以碳为核心的生源要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宋金明等,1996;宋金明,1997),至今稀土元素在海水中垂直转移过程研究尚未见报道。珊瑚礁生态系是最重要的海洋生态系之一,研究珊瑚礁生态系中稀土元素的垂直通量,即热带海域稀土元素在海水中垂直转移过程,继而椎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为研究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课题。 本文首次报道用沉积物捕捉器(ST)收集南沙珊瑚礁潟湖中颗粒物质,研究稀土元素的垂直通量和不同形态稀土的垂直通量,以及稀土元素垂直转移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海面上升对珊瑚礁岛屿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春汀 《海洋科学》2003,27(10):38-41
大洋中的珊瑚礁岛屿包括环礁和台礁岛 ,无论珊瑚礁还是礁上的岛屿全部都是由生物成因物质组成 ,岛屿海拔高度通常在4m以下 ,相当脆弱。环礁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礁缘组成 ,围绕着一个泻湖 ,礁缘上发育若干小岛屿。岛屿的大洋和泻湖一侧都有平缓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宽的礁坪。台礁岛四周被平缓的大洋礁坪所环绕 ,岛内没有泻湖或者仅仅有很浅的不发育的泻湖。珊瑚礁岛屿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环礁是远洋捕渔的基地 ,又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而未来全球海面上升对于珊瑚礁岛屿的影响是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球变暖引起了海面上升。但究竟上升了多少…  相似文献   

18.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99-4航次对南沙珊瑚礁区进行了考察,利用现场投放沉积物捕捉器采集沉降颗粒物样品,从生物与非生物体系两个侧面对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碳循环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碳是珊瑚礁生态系中各种样品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总碳的收支主要受到溶解平衡与钙化作用的控制。有机碳在珊瑚礁泻湖中具有很高的循环效率,泻湖中垂直转移的颗粒有机碳有93%以上在进入沉积物之前被释放,其中生物碎屑的颗粒有机碳释放率约为99%。珊瑚礁植物尤其是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珊瑚礁的拟流网模型、休渔模型分别代表了构成珊瑚礁有机碳循环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高效循环和稳定补充。因而珊瑚礁保护应当重点保护珊瑚礁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