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子演化与分子古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办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分子演化与分子古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二日在南京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以分子演化和...  相似文献   

2.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英国监测与评价中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共同体、硒碲发展协会、第三世界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等协助和支持的“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在我国首次举行的以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着重于讨论环境中人  相似文献   

4.
为庆贺张文佑教授投身地学研究五十周年,为交流断块构造学术成就,1984年10月15—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断块构造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各类断层与滑动构造、断裂变质作用、地壳深部结掏、断裂与断块的构造力学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作用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等领域,对青藏高原、西太平  相似文献   

5.
正1月13~15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办的《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这次研讨会规模大、档次高,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汇聚一堂,围绕"重大气候转折期的生物与环境演变暨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古地磁学、地  相似文献   

6.
第二届全国铅锌矿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四日在南京召开。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地质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各个方面特邀代表、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80人。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铜铅锌汞锑专业组组织的,并委托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江苏省地矿局和冶金工业部地质研究所主办。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  相似文献   

7.
由长春地质学院、IGCP第247项国际工作组、IGCP第247项中国工作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吉林省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前寒武纪矿床、构造及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10月7日—10日在长春地质学院隆重召开。 会议的宗旨是系统总结和交流在前寒武纪矿床、构造和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序言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91项《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中方工作组,按原定计划于1982年4月在长春举行了《中国早前寒武纪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经中方工作组研究,在宣读的论文中选定十篇汇集  相似文献   

9.
    
陈毓川 《华北地质》2005,28(4):193-193
《地质调查与研究》用出版专辑的形式庆祝沈保丰研究员七十寿辰暨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周年很有创意,是送给沈保丰先生最好的礼物。沈保丰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博士生导师。他献身我国地质事业五十余年,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他学术思路宽,特色性强。他能紧密围绕国家对紧缺矿产资源,把握本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创新,得出独特的见解,如在地质大调查综合研究项目的《前寒武纪成矿作用》专题研究中,他从地壳演化和构造环境的角度,探索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非传统矿产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代表来自中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台湾。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主持了这次会议。他在大会致词中指出:“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学术会议在我国乃至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就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范围、研究目的和意义交换看法;二是交流在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经验和认识;三是初步建立一种国际联系的渠道,促进今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这一主题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同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新成果,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也有了新的进展。为了促进交流,推动发展,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等单位发起,于2007年12月10~13日在海口召开了第三届全国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来自各系统的75个单位近400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简讯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拿大国际发展署(CIDA)、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等单位合作主办的“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0月12~15日在贵阳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印度、捷克、日本、瑞典以及香港特区和国内部分省区的近百位中青年科学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由于生产和消费的迅速增长,对其研究空前地加强了.人们对矿产资源问题的注意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诺威市,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矿产资源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1976及1979年召开的前两次会议主要探讨了地球矿产资源的潜力及影响矿产资源应用的各种问题.最新一次,即1982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讨论会则以“矿产勘查的新途径”为主题,广泛讨论了矿产资源政策;能源资源及金属非金属矿物原料的普查、勘探与评价等问题.1985年将召开新的一次讨论会.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矿产资源问题国际研讨中心.会议的东道主,联邦地球科学及自然资源研究所及下萨克森州地质调查所所长本德尔教授在1982年会议闭幕词中说:“许多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月6日至9日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26项目《IGCP226——锰的沉积与古环境的关系》中国组,为了交流学术思想,总结成矿规律,进一步推动我国锰矿床的研究,在冶金部广西锰矿公司、大新锰矿和福建省锰矿公司的赞助下,在下雷锰矿区召开了《海底火山热水沉积锰矿床》学术讨论会。与会有冶金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等系统的有关单位共30余位同志,其中15位作了发言。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范德廉同志(组长)对会议的宗旨和内容作了说明,并介绍了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有关锰矿床及铁、锰生物成矿作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冶金部地质局资料馆黄世坤同志(副组长)作了会议总结。  相似文献   

15.
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部分学术计划1996年8月4日—14日将在北京召开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主题学术报告将着重于大陆地质研究的新进展,全球地质环境的变化与保护,21世纪能源和矿产资源似及地质科学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大会专题讨论会中与地层...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和德国科学家合作主编的学术专辑《古生物学和化石库》最近在Springer出版社国际刊物《德国古生物学杂志》(Palaontologische Zeitschrift,简称PalZ)第90卷第2期正式出版。该专辑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和德国古生物学会主编,是2013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和德国古生物学国际会议的会后学术成果专集之一。德国古生物学会主席、哥廷根大学Joachim Reitner教授,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杨群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王永栋研究员以及德  相似文献   

17.
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赞助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讨论矿床(产)沉积学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美协议,第三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3月31日至4月4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杰克逊城召开。这是继1980年、1983年在我国北京、南京举行的第一和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后,首次在国外举行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有23个国家的240  相似文献   

19.
国际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学术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历时4天。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变质地质学的各方面课题广泛交流了研究成果和观点;讨论涉及变质图的编图原则和方法及变质作用类型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和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进行了较集中的讨论。与会代表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各时代造山带长期复杂的变质和变形作用的演化历史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时间关系。对花岗质岩石学及与变质岩系有关的金和铀的成矿作用也引起了注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8月21—25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贵阳联合召开了“全国非金属矿物资源与矿物材料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130余名代表来自地质矿产部、国家建材局、中国统配煤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