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克旺 《现代地质》1991,5(1):111-118
粉煤灰处理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表明:由于受地面排放的粉煤灰的影响,地下水中Cr(Ⅵ)浓度高出背景值45倍.野外现场试验对Cr(Ⅵ)监测结果显示:在2m厚的灰体底部,下渗水中的Cr(Ⅵ)浓度已高达0.701ppm,超标14倍.很明显,Cr(Ⅵ)是粉煤灰中的主要污染质之一.老灰场的环境地质调查还发现:土壤对Cr(Ⅵ)的迁移有很大的阻滞作用.作者对此进行一系列野外及室内试验来研究粉煤灰中Cr(Ⅵ)的解吸,迁移及其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关的化学机理,并且评价了渭河扩建电厂新灰场区土壤包气带对粉煤灰中Cr(Ⅵ)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污染机理,并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地下水流模型及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了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铬(Ⅵ)污染严重,污染源是位于老君庙西南方向的焦作某电厂堆灰场,主要原因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中的铬(Ⅵ)污染物在长期淋滤作用下下渗污染含水层。气候条件、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化学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等也间接使浅层地下水铬(Ⅵ)浓度升高;模拟结果显示在未来的五年时间内,受地形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影响,浅层地下水中铬(Ⅵ)的迁移方向与地下径流方向一致,沿大沙河水流方向上扩散速度更快,污染区域面积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降水补给地下水过程中包气带岩土对水化学的影响,在沂源地区采集了不同地表岩土样品开展淋溶和浸泡试验。淋溶结果显示:易溶的Cl~-、SO_4~(2-)、CO_3~(2-)、NO_2~-、NO_3~-等阴离子率先溶解进入淋溶水中,之后K~+,Ca~(2+),Mg~(2+),Fe等含量逐渐增加,且淋溶初期p H值呈碱性,之后向中性过渡。浸泡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岩土样经过浸泡5min后,其水化学组分发生了显著变化;随浸泡时间增加,K~+、Na~+、Ca~(2+)、Mg~(2+)、HCO_3~-及含盐量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但Cl~-、SO_4~(2-)在不同类型岩土中含量变化则是不同的。由此推测,降水转入地下水过程中,透过地表浅层包气带时就已经淋溶了大量物质,水化学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大多数火力发电厂均以煤炭为其电力生产的基本燃料,而其副产品粉煤灰则露天 露天堆放。粉煤灰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是潜在的污染源,尤其是对水环境的污染。文中选取一位于安徽淮北 的火力发电厂的储灰场,对其周边地表及地下水进行野外采样和分析,并取该灰场粉煤灰进行元素含量、矿物成分的分析 及室内淋滤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堆放场周边 12 个取样点的地下水水样中 NO3-,Cr6+,Se 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严重的 Se 的超标率占检测水样的 58.3%,最大浓度值达到III类标准的 6.6 倍。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 离子进行水源分析,发现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有 3 个来源:天然背景下,很少受人为影响的水源,其贡献率为 53.32%;第 二个来源反映了处于径流区或排泄区的地下水源并受到一定程度人为因素的影响,其贡献率为 17.37%;第三个来源反映了 粉煤灰对地下水的污染,其贡献率为 14.96%。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粉煤灰场污染地下水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即离 灰场越近,埋深越浅受污染的风险就越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灰场对周围地下水影响的研究,确 定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来源 , 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海北化工厂已停产15年之久,但Cr6+污染依旧十分严重.调查得知,海北化工厂原生产废液排放及堆存废渣经降水淋滤作用下渗,是造成该区包气带和地下水Cr6+污染的主要原因.采用地下水质量法和污染指数法评价分析该区地下水Cr6+污染范围和污染影响程度.评价结果显示:Cr6+重度污染区面积0.75 km2,厂区包气带Cr6+平均含量67.67×10-6,平均超标指数1691.75,地下水中Cr6+浓度超过Ⅴ类水标准.在分析厂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清除场地废渣废料并置换被污染的包气带、采用抽水法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的综合方案.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中稳定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铬是地下水中常见的一种变价重金属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且应用广泛。将Cr(Ⅵ)还原为Cr(Ⅲ)是地下水铬污染防治中的主要策略。在Cr(Ⅵ)的非生物还原过程中存在铬同位素分馏现象,通过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组成的变化情况可以定量地指示Cr(Ⅵ)的还原程度和速率。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发现,在地下水铬污染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中对铬与铬的来源、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的测定方法、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铬同位素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综述。研究认为:微生物广泛参与地下水中铬的氧化与还原作用,并有可能产生显著的铬同位素分馏。地下水中被还原的Cr(Ⅵ)在微生物作用下有可能被活化,用非生物还原条件下的铬同位素分馏规律指示地下水中Cr(Ⅵ)还原程度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开展地下水中铬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特别是生物氧化Cr(Ⅲ)过程中的铬同位素分馏规律研究,对于更全面地认识铬同位素的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钢铁工业废水淋溶钢铁工业渗漏区土壤,不同pH值,不同含Ca^2+,F^-浓度与放心水与工业淋溶各种土壤,以及电厂冲灰水淋溶粉煤灰的三种试验,讨论废水中C6H5OH、CN^-AS、Cr,Pb,Zn,H2S,BOD,COD,F^-,Cl^-,SO^2-R,NO^-3,NH^+4,Na^+和硬度等的污染与自净规律,并提出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层对氟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吸附能力较弱的土层建设贮灰场,会导致周边地下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较高,污染地下水。吉林市来发屯灰场运行多年来,地下水中氟离子质量浓度与背景环境未见明显差异,本文通过对来发屯灰场粉煤灰-粉质粘土和灰场外土层的比较分析,探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粉煤灰-粉质粘土对氟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有效防止其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某电厂灰场北侧东邵庄村地质灾害现象入手,对灰场-东邵庄村的原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次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该区十多年地下水补,迳,排情况,目前地下水水质与灰场灰水关系,明确了灰场水体阻滞区域地下水迳流是东邵庄村地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在总结前人治理灾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治理设想。  相似文献   

10.
平原地区电厂多以燃煤为主,其产生的灰渣利用率较低,需建灰场贮放。由于早期电厂建设时对灰场渗漏引起的环境问题缺乏认识,一般不采以专门的防渗措施,灰水渗漏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论文以济宁某电厂灰场为例,通过对平原灰场水位、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据对比表明灰场区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其污染影响范围一般小于1km。根据场区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渗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阳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为阳新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而且对牵动阳新以及整个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对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和开发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煤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煤灰分中氧化钙(CaO)含量与煤样煤岩特征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煤灰分中氧化钙含量与其宏观煤岩特征的关系比较密切,用宏观煤岩特征可以预测煤灰中氧化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李大庆 《物探与化探》1989,13(2):116-122
煤层的原煤灰分分析研究是煤质分析的重要内容。作者应用系列Ⅲ数字测井仪在山西河东煤田、河南永城煤田及安徽淮南煤田等地开展近百口井的测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煤层的原煤灰分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本文就概率模型分析法之一的回归分析法的方法内容和分析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贾建林 《安徽地质》2005,15(1):61-63,68
结合试验分析和工程实践.论证了钻孔桩水下混凝土中掺用粉煤灰的可行性。提出了使用粉煤灰掺合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土锚是一项新兴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与地基有关的各项土建和水利工程中,不仅可应用于临时性工程和加固工程,而且也可应用于永久性工程;不仅应用于软弱岩层和较硬土层(即粘土,壤土),亦可应用于饱和软粘土地基。它具有技术可行、施工简便、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工期缩短等优点,故世界各国在土建和水利工程中广泛采用,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一例研究粉煤灰替代排水砂沟中以黄砂为材料的原位试验。通过建立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与干容重的相关关系,找出达到设计要求的7.5 KN/m干容重的最佳夯实击数(振密遍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粉煤灰的密实度。  相似文献   

18.
涟邵煤田测水煤系煤层灰分的构造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统计方法和耗散结构原理,对原煤灰分产率和构造分异作用的关系进行研究。煤层的剪切破裂可分为碎裂、碎粒和碎粉3个阶段,与原始结构煤灰分比较,原煤灰分在这3个阶段分别处于相等、增大和减小3种状态。原煤灰分的这种规律性变化与构造的分异作用有关。构造对煤层的分异作用实质上是构造煤从碎粒阶段的无序混杂状态到碎粉阶段煤和非煤组分重组后的新的有序状态的一种不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分级分期灰渣筑坝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山谷贮灰场建设的一种新型技术,是为了满足燃煤电厂贮灰年限和调节洪水的要求的一种新型设计.为满足分级分期灰渣筑坝的设计要求,分析评价初期坝的稳定性与先期粉煤灰灰体堆积特征是构筑分级子坝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调查与岩土工程勘察探讨了麻地湾灰场子坝加高所涉及的相关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与场地水文地质特征,据此对分级子坝加高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堆积灰体物理力学试验分析了粉煤灰灰体的堆积特征与压实程度,为子坝加高设计提供了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