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贡献之大是空前的。其最主要的成绩为:(一)开创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先河,打破当时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禁锢局面,提出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冰期的新见解;(二)谱写中国第四纪地质的新篇章,发表一系列长江中下游山地冰川文章;(三)创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新学说,确立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次冰期序列;(四)组建中国第四纪地质新组织;(五)倡导中国第四纪地质为生产服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陆架沉积是海洋地质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共同研究的对象.我国陆架海底沉积调查已有几十年历史,编制了大量底质类型图件,但却未能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只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尝试编制海底第四纪地质图.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利用底质调查资料编制第四纪地质图,其中主要涉及海洋地质学上的“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在第四纪地质图上如何处理,陆架表层沉积物成因类型如何划分,沉积物地层时代如何确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原海洋地质研究室主任、第四纪地质学家刘敏厚同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985年7月26日在青岛不幸逝世,终年55岁.刘敏厚是山东牟平县人,生于一九三零年.195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同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1958年赴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留苏期间获副博士学位.他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地质学家之一.1979年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后,致力于第四纪地质、海洋沉积和海岸带的调查研究,在他的具体实践和指导下,完成了“黄海晚第四纪沉积”专著和山东海岸带第二调查区图集、报告及资料汇编,为我所海洋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了总结和交流建国四十年来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迎接13届INQUA会议1991年在中国召开,我们将于1990年4月下旬在青岛联合召开“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第四纪地质进程、环境与人类生存,侧重地区是中国东部及海域.  相似文献   

5.
“七五”期间,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并获得一批重要成果。为提高我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的学术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地质分会共同发起,并联合有关兄弟单位一道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第四纪海陆对比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18项中国工作组编辑完成的《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一书,于6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包括了中国工作组成员的近期研究成果及“中国近海及沿海地区第四纪进程及事件学术讨论会”的部分论文.全书内容有IGCP218项中国工作组的简要总结;海域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近年成果,沿海地区若干第四纪地质问题及应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关于海域第四纪地质问题部分,集中了南海陆坡、西沙群岛、冲绳海槽、东海、黄海海域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第四纪地质文献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各海域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沿海地区第四纪研究包括了重  相似文献   

7.
由13届国际第四纪大会(13 INQUA)组织委员会、地质矿产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地质分会、中国海洋地质学会、青岛市地质学会、IGCP274项中国工作组和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编辑部联合召开的“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4—28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的1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及论文摘要155篇,在大会及分组会上报告和交流的有74篇。知名专家王乃梁教授和周慕林教授等应邀在大会上做了演讲。会议围绕第四纪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科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和举世瞩目的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十三届大会,于8月2日至8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12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61个国家和地区寄来论文摘要1768篇。 这次会议是近60年以来首次在亚洲召开,经中国组委会近5年积极筹备,开的很成功。显示出我国地质科学界担当主持这样艰巨、有广泛性、多学科性的国际会议的能力。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人类与全球环境变化”。会议分7个学科53个专题交流712篇学术论文。 从发表学术论文看内容丰富、翔实、涉及广泛,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我国第四纪的研究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成绩斐然。 1.黄土研究方面: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对这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构成第四纪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欧美学者研究的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9.
由周慕林研究员主持编著的“中国地层”第14册——“中国的第四系”;已在近期出版发行.它是在全国地质系统对各省区进行地层表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经过精炼、提高,首次对全国第四系划分进行的系统总结.应该说,此书是全国各系统、各部门广大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多年辛勤劳动成果的反映.书中绝大部分章节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第四纪地质室编写.书中总结了我国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第四系划分原则及方案,西北、青藏、华北、华南、东南地层区的第四系划分与对比;初步总结了我国第四纪古脊椎动物群、孢粉学的研究状况,介形类、有孔虫、陆相腹足类及硅藻的地层学意义;同时,亦总结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火山及火山岩、第四纪矿产、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1980年,我国同意亚太经社会(ESCAP)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CCOP)将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RCQ)建立在我国,并由地质矿产部负责筹建.1981年地质矿产部成立了区域第四纪地质中心筹备委员会.在筹委会主持下,“中心”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1982年,“中心”代表团参加了INQUA第十一届大会,组织了由CCOP成员国及合作国专家参加的“第四纪地质考察及讨论会”,1983年又组织了沉积学及实验技术讲习班,向CCOP成员国提供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地质系王永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9年3月9日在西安逝世,享年75岁.王永焱教授是甘肃省兰州市人,1934年在日本原明治工业专门学校(现九州工业大学)矿山工学科学习,1937年因抗战爆发回国.1958—1960年在莫斯科地质学院进修第四纪地质学.王永焱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多种职务,自1952年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曾任地质系、黄土研究室主任和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黄土委员会通讯委员、国际黄土委员会地貌及环境工作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于1987年4月10—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四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地震局和高等院校以及出版界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国著名学者刘东生、孙殿卿、施雅风、王永焱、张宗祜、徐仁、周明镇、孙枢、丁国瑜、王乃樑、朱显谟、周慕林、汪品先、王开发等出席了大会.地质界的老前辈黄汲清教授抽暇到会看望大家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联合主办,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黄土委员会和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西太平洋黄土研究组协办的国际黄土研究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由INQUA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东生教授任主席,INQUA黄土委员会主席、匈牙利科学院培奇(M.Pecsi)教授,INQUA西太平洋黄士研究组组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鲍勒(J.M.Bowler)等任副主席.与会代表约100人,其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代表20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海区编图会议于1983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调查局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等八个单位的24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及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主编、研究员张宗祜,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杨启伦在开幕式上讲了话,指出:编制“中国及毗邻海域第四纪地质图”对我国的地质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这次编图被列为地质矿产部重点科研项目.海区部分的编图又对整个图件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海区编图的完成打好基础.负责海区编图的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调查局三个单位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编图工作进展及编图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会上还展示了30多幅图件.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对于深海海洋第四纪的调查研究工作已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注意及着手探讨,但对于南海海盆第四纪地质的调查研究报道甚少.1980年,笔者有机会参加中美联合进行的南海海盆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察所提供的深海远洋调查船“维玛号”(Vema)上,使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水深1034—3821米的海底,采集了7个岩芯样品,具体位置(图1).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地质研究室原主任、第四纪地质学家刘敏厚同志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青岛不幸逝世,终年五十五岁.刘敏厚是山东牟平县人,一九五三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同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一九五八年赴苏联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留苏期间获副博士学位.他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研究,先后发表研究论文近二十篇,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的地质学家之一.1979年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1999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所有文章引用的国外期刊文献作了统计(不包括增刊).该刊为我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的学术性刊物,我们选择该刊为调查依据,从中找出从事本学科专业研究的作者最常引用的外文期刊,即核心期刊,供广大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8.
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矿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联合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地质学会、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和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海洋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第四纪海陆对比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2—26日在青岛召开,与会代表59人,他们来自全国28个科研、教学、生产和出版单位。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和摘要101篇,有31篇在大会进行了交流,论文内容广泛,涉及到第四纪地质的基础理论、区域第四纪地质、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第四纪地质等许多方面。 这次会议重新强调了第四纪地质研究中海陆对比的思想,会议认为海陆对比及海陆结合成为发展第四纪地质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向。 事件地质学和全球变化思想是近几年来地球科学的最新进展之一,是指导和认识第四纪时期地球环境演变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的哲学思想及基本原理,会议提出的一些论文涉及到第四纪时期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和突变事件,从而为建立以事件为依存的“时间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是原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地质矿产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该刊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我国海洋地质科研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历史。1《海洋地质与第四纪...  相似文献   

20.
第四纪地质研究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重要基础工作.一些大的第四纪沉积盆地、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结构、新构造运动的性质等,决定着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及形成后的表生地质作用,对沉积物的岩性、结构、物理—力学性质等一系列工程地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现代物理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是以区域的第四纪古地质环境为背景的.第四纪地质研究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的意义愈加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