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2009,(12):1633-1658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2.
“影区地震”释义作者最近应邀为内蒙地震局测震培训班授课,其中涉及“影区地震”这一术语的定义和物理含义的问题,不少学员感到困难。什么是“影区地震”?有人望文生义,定义为“发生在影区内的地震”。我问这个学员:“影区在那里?”回答说:“在地下低速层内。”  相似文献   

3.
陈章立  李志雄 《地震》2009,29(1):182-192
首先指出汶川8.0级地震前我国地震工作部门地震预测努力遭受严重挫折的主要表现, 阐明这一严重挫折是地震预测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 地球内部“不可入性”、 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和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 但这一严重挫折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面对地震预测这一科学难题, 必须勇于扬弃, 努力处理好地震预测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必须充分发挥地震科技工作者群体的主体作用, 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理论、 技术的创新; 必须明确地震预测的主要对象, 加强大地震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跟踪最新数字观测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发展方向 ,提高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 ,四川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9日组织召开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副局长朱荃、减灾救助研究所所长陈维锋主持。研讨会上 ,主题报告人韩进、庞明虎、吕智勇围绕“水库地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基于TCP/IP构架的虚拟地震台网方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阐述。对国内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历史与现状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对四川省地震局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困难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福建省地震构造人工地震爆破观测”项目中跨越海峡人工爆破科学实验的现场夜间拍摄任务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人工地震爆破现场夜视成像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应用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它为地震现场全天候的灾情收集能力做出了有益尝试,填补了现场夜间信息收集能力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1999年又接连发生了“8.17”土耳其大地震和“9.21”台湾大地震。一次次的大地震,造成数千人乃至数万人的死伤,倒塌房屋几万至几十万幢,灾区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已使人胆战心惊,谈震色变。台湾“9.21”地震后的最初一段时间,自杀现象几乎无日不有,最少有100起自杀案与地震有关。痛失亲人,经济困难等都促使灾民走向极端。据调查,地震中的伤亡主要是建筑物倒塌所致。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和社会有识之士认为,目前地震科学研究的成果还很不成熟,即使可作某种程度的地震预报,仍阻止不了地震的发生及其造成房屋建筑倒塌…  相似文献   

7.
地震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建(构)筑物倒毁破坏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城市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人口稠密、建筑物密度大、工业设施集中的特点;一旦发生地震破坏更易酿成灾害,不但损失严重而且地震救援、恢复生产都远比农村困难得多。 早在1966年,周总理就向我们提出“保卫大城市”的指示。党和政府对城市抗震问题一直十分重视。近几年国家财政虽然比较困难,但每年仍拨款上亿元的专款用于城市的抗震加固。  相似文献   

8.
在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之间,实现地震预报实用化这一问题,至今都是困难的,这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其中唯独“电磁现象”的研究者们却豪情满怀。本书作者早川正已先生是科学技术厅地震前沿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指导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地球遥感技术项目”的研究。也许有人不可思议,地震电磁现象怎么和遥感扯到一块儿了?答案很简单,最近有报告说,从人造卫星观测到被认为是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1997年3月早川先生主持召开了“地震电磁现象国际研讨会”,本书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中汇编了与地面观测、大气以及电离层有关…  相似文献   

9.
最近,到处都弥漫着一种认为目前地震预报研究的做法是根本错误的,必须开拓新思路的气氛。就连地震预报研究学术讨论会的讲演征集通知中也可看到“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的方法实现”、“也已对以经验方法为中心的以往的做法提出了疑问”等说法。首先,以“现已看得很清楚,地震预报非常困难,不可能用普通方法实现”这种说法为代表的对地震预报表示怀疑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这种说法之所以流行,可能是因为日本海中部地震、北海道西南近海地震等事先都没有作出过长期和短期预报。但是,目前实用化预报的对象只…  相似文献   

10.
引言说起“地震预报研究” ,目前一般来说还仅仅局限于竭尽全力“捕捉与大地震发生密切相关的前兆现象”的状况。可是 ,大地震发生频度很低 ,仅靠收集前兆现象的事例来推进地震预报研究是相当困难的。例如 ,你把地震前出现的某种“前兆现象”统计并验证为 95%的可能性与地震有关。乍一看可信度的确非常高 ,可换一种说法则常常会意味着相关的可能性只有 5%了。即使对这 5%的危险率也有不同的看法 ,认为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和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地震不计其数 ,而 5%不过是某一“时空”常常发生的某种现象。对于这种争论仅靠统计论来解决是…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华北地区及其海域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至使本区台网微震仪记录限幅,对地震震级的速报带来了困难。为此,我们收集了1979年—1982年12个地震(4.0—6.5级地震)的体波限幅资料,对山东台网的“R”值进行了测算。其结果,通过对1983年11月7日山东荷泽5.9级地震和1984年5月21日的江苏如东县以东黄海海域6.2级地震进行实测验证,基本上和国家局及邻省计算出的震级相符。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震台网IPVPN联网与实时数据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九五”期间,全国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重大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建设,建成由47个国家级数字地震台和30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组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一些省、直辖市和市县地震机构也先后建成了以监测本行政区域地震活动为主要目的区域性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下简称“台网”)约20多个(庄灿涛等,2003;吴书贵,2003),这些台网的建成及投入运行对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地域及建网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台网一般采取独立运行模式,自成体系,区域间数据交换困难,对于行政辖区临近交界多发地震地区而恰好是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较差区…  相似文献   

13.
“地震”和“地震动”这两个术语是有区别的。“地震”是指地球内部某处的基岩突然遭到破坏的现象。而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则叫“地震动”。“地震发生的概率”是指在某个地区 V、某一时间τ内、发生某一震级 M 以上地震的概率。每个地震都能确  相似文献   

14.
中强地震前兆的综合判定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两年来地震观测资料和综合预报的清理,不少单位和个人对中强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如,中强地震前兆也具有多样性,但其异常种类和数量、异常时间和空间展布范围相对7级以上的强震少得多,也小得多;中强地震的前兆趋势异常并不丰富,有的很不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中强地震孕育特征与7级以上强震有本质区别,很难划分其孕育阶段,如此等等。清理结果表明,在一般的观测台网条件下,捕捉到的中强地震前兆往往是短暂的、个别的、零散的,甚至是微弱的,很难出现人们期待的所谓“配套”、“完整”的前兆异常。这就是中强地震预报的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以致造成无谓的紧张.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由于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的前兆表现很复杂,所以许多手段、方法在地震预报中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试图依靠某单一手段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6.
3地震与地震动、震级与烈度 为了毕业研究来到地震、火山学的新堂研究室的大地,越学疑问越多。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地面为什么会晃动?还有,每次发布地震发生信息时常贯于耳的“震级”、“烈度”、“活断层”这些词汇与地震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严旭东 《华南地震》1990,10(2):56-61
较大地震发生时,一些台站的记录振幅出格(亦称限幅),测定震级就很困难。本文使用了广州地震台四年来记录的台湾Ms≥4.0级的72次地震,通过用地震振动持续时间的方法,求得测定台湾地震震级(M_D)的公式。该方法有助于台站在记录波“限幅”或S波到时难于判定的特定条件下迅速测定震级,从而提高大震速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郑福婉  艾买提 《内陆地震》1990,4(3):287-288
1985年出版的“新疆地震资料汇编”的地震条目中,有1882年和1889年两条7级地震,震中烈度8—9度,按其震中位置,两次地震分别位于和田、墨玉县交界处和叶城县城北,均处于昆仑山前的塔里木盆地,对此存有不少疑义。为此,我们查阅了我国、美国、苏联、世界资料中心等编辑出版的地震目录,包括1956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编辑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197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编“中国强地震简目”;1977年“苏联新的强震目录”;1982年由固体地球物理世界资料中心N.V.Kondorskaya和N.V.Shebalin主编的报告SE—31;1983年顾功叙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1987年谢毓寿,蔡美彪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众多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施工,在水利界逐步出现了“水库触发地震”之说。“水库诱发地震”和“水库触发地震”,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涉及到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水库地震预测等根本问题。统计了中外水库地震(Ms≥4.5)震例的3种地震响应时间△T1(水库蓄水至初震时间)、△T2(水库蓄水至主震时间)和△T3(初震至主震时间)的概率分布;并介绍了近几年现代大地测量学在监测水库蓄水环境变化和数字地震观测在揭示水库地震震源力学状态所取得的新进展。综合研究后认为水库蓄水局部改变了自然环境和地震孕育环境;在自然环境、地震孕育环境和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反馈机制,导致大约数年后具有更高震级的主震发生。因此,“水库诱发地震”是正确的,并非仅存在“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地震地质考察方法,确定了“表是”地震宏观参数,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强度、震源深度,并印证和修正了1965年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确定的“表是”地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