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对宝坻、昌黎、忠兴庄和青光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值进行了功率谱计算,发现地电阻率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存在功率谱异常。所得结果与地磁垂直分量功率谱在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周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对唐山7.8级地震前叠加在地形变,地电阻率,地应力等年变背景上的异常,用月差值法消作年变,使异常和异常指标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3.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本文采用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一些临震预报实验结果与地电实际观测资料。发现在强震与部分中强震前,震中附近的台站,除能预测到有关地震的地电阻率日突变序列的短期异常变化外,在瞬时突变序上还能看到临震前明显的突变现象,还是震前三个月里的最大瞬时突变,从它的出现至发震所需的时间,将随震中距的减少而缩短,且与震级有关,对于强震多集中出现在震前一个月内,中强震为十天内,并有由外围向震中收缩的趋势,其平均收缩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大同6.1级地震前后距其震中一定范围内的地电阻率异常现象及其特征。用地电攻关结果进行检验,效果较好。文中还就6.1级地震的地电异常现象讨论了地电方法预报地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山7.8级地震震后异常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唐同山7.8级地震各前兆学科共189个测项的震后变化进行了归类统计与分析,讨论了震后变化的5种类型数量上的差异特征与后续地震的关系,分析了震后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后续地震区及其地震活动异常的对应关系,认为利用前兆学科的震后变化的某些综合特征配合测震学进行了震后趋势判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南黄海6.1级地震前常熟地倾斜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法和维尼迪柯夫固体潮调和分析方法对南黄海6.1级地震常台地倾斜异常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本区地倾斜异常对应于临震预报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景泰6.2级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虽有9个地电台,但有短临异常的台站仅三个,且异常时空分布规律性差。由于这些特点,尽管震前已发现了这些异常,但终因不认识其复杂图象而未作出短临预报。本文利用地电异常与断裂展布、发震应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解释了景泰地震前地电短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这种异常图象是特定构造格局下的真实反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震前作出地震三要素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988年10月18日山西省大同-阳高Ms6.1地震前,距震中150km的内蒙呼和浩特地震台和距震中250km的内蒙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异常特征,研究了引起地电阻率异常的可能原因,认为这些异常是该次地震的前兆反映。 相似文献
15.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临震前和主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即7月12日至10月15日),位于震中区的昌黎台,断续记录到一系列(共31个)形变电阻率值下降(负)的脉冲。其中的9个负脉冲断续出现在主震前半月之内,它们叠加在震前连续加速下降的形变电阻率背景值之上,构成一种特定的异常形态。该台自1969年观测以来,首次记录到这种现象。 这些形变电阻率脉冲的主要特征有:脉冲幅度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3—20倍;脉冲形态均为低于趋势背景值的负脉冲;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较长,约达13个小时左右;脉冲极小值时刻逐日后延,每日延迟的时间与引潮力极值每日延迟的时间一致。这表明形变电阻率负脉冲与引潮力在成因上有联系。同时还发现唐山地震系列中的一些较强地震的发震时刻也与引潮力密切相关。认为形变电阻率负脉冲的出现,是震源介质力学性质在临震阶段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6.2级地震,震中距易县台210km,是该台观测以来继大同—阳原地震后遇到的距离最近的强震,虽然震前难以判定趋势异常,但震后发现有明显的临震变化,可信度大,是难得的好资料,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此作一个震例总结,图1 易县台伸缩仪整点值图是很有必要的。经过分析对比,在初步总结的基础上,又与台站当班观测的同志讨论,消除疑问,使异常进一步肯定和充实,一致认为工作状况正常,环境稳定,资料可靠,异常突出,有同步性,很少见。1.伸缩仪NE方向1月3日和4日突然大幅上升,4日3… 相似文献
17.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临震前和主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即7月12日至10月15日),位于震中区的昌黎台,断续记录到一系列(共31个)形变电阻率值下降(负)的脉冲。其中的9个负脉冲断续出现在主震前半月之内,它们叠加在震前连续加速下降的形变电阻率背景值之上,构成一种特定的异常形态。该台自1969年观测以来,首次记录到这种现象。 这些形变电阻率脉冲的主要特征有:脉冲幅度超过平时观测标准误差3-20倍;脉冲形态均为低于趋势背景值的负脉冲;每个脉冲的持续时间较长,约达13个小时左右;脉冲极小值时刻逐日后延,每日延迟的时间与引潮力极值每日延迟的时间一致。这表明形变电阻率负脉冲与引潮力在成因上有联系。同时还发现唐山地震系列中的一些较强地震的发震时刻也与引潮力密切相关。认为形变电阻率负脉冲的出现,是震源介质力学性质在临震阶段发生变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扩展——膨胀各向异性假设,对地震地电阻率前兆持续时间T及其相应的空间分布△与震级M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一种比较合理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海域6.1级地震发生前,对海安台N30°W,N70°W、N60°E三组测向和南京台EW向测向地电阻率负异常时段进行了31日低通滑动平均滤波计算,发现异常突出,并超过二倍中误差,经分析认为对地电阻率所出现的中长期异常时段,不能轻易否定,必须不断跟踪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江苏地区5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应变,变形临震前兆异常的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异常形态表现为应力应变值出现大幅度突跳、应变阶跃和固体潮畸变等,与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可作为本区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