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象山港水域的潮波运动数值模拟,分析了象山港M4分潮的生成和增长机制.结果说明,潮波传播中的非线性底摩擦效应是M4分潮生成和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M4分潮在湾内的共振现象也起着重要的放大作用二平流效应在绝大部分区域中抑制了M4分潮的发展,只有在佛渡水道中一些岛屿周围极小区域内对M4分潮有增强作用.潮滩在湾内对M4分潮的影响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象山港水域的潮波运动数值模拟,分析了象山港M4分潮的生成和增长机制。结果表明,潮波传播中非线性底摩擦效应是M4分潮生成和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M4分潮在湾内的共振现象上重要的放大作用,平流效应在绝大部分区域中抑制了M4分潮的发展,只有佛渡水道中一些岛屿周围极小区域内对M4分潮有增强作用,潮滩在湾内对M4分潮的影响极其微弱。 相似文献
3.
4.
5.
海湾内外的潮波变形及其不对称性影响海湾内外动力输送和水体交换。利用乐清湾内外共9个测站连续潮位进行调和分析,得到该海湾内外各分潮变化规律,利用潮不对称性偏度计算方法确定湾内外潮汐不对称性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主要分潮组合对潮汐不对称性的贡献度,通过数值研究探讨了湾内偏度比湾外偏度值更小的主要成因,分析了湾内外围垦工程对潮不对称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乐清湾内潮汐不对称偏度值为负,表现为落潮占优,同期湾外洞头站偏度值为正,与邻近瓯江、飞云江河口的潮不对称偏度变大、表现涨潮占优的变化规律相反;湾外沿岸各站偏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由落潮占优向涨潮占优变化;潮汐不对称性偏度呈周期性变化,分析确定M2-M4、M2-S2-MS4分潮组合对潮不对称贡献大,该海域潮汐不对称的强度主要由浅水分潮振幅控制,而相对相位则决定潮汐不对称的方向;数值研究探讨表明,湾内大范围的浅滩地形是其潮汐不对称落潮占优的主要原因,围垦将削弱湾内的落潮占优。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潮滩坡度对潮动力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象山港属于狭长型半封闭港湾,湾内分布有大面积潮滩。多年以来象山港内实施了大量海岸工程及养殖工程,湾内潮滩坡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非结构网格和有限体积数值模式(FVCOM)建立象山港三维潮动力模型,研究湾内不同区域潮滩坡度变化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潮滩坡度下降将增大湾内纳潮量,进而增大M2分潮振幅和迟角,反之则反。铁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增大),将改变底部耗散项,进而增大(减小)M4分潮振幅。由于M2和M4分潮的振幅在湾顶较大,所以湾顶(铁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明显大于侧岸(西沪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象山港潮动力过程的影响是局部的。铁港、西沪港潮滩坡度对湾内潮汐不对称、余流及潮能影响显著。铁港潮滩坡度的改变均会减弱湾内落潮占优程度。西沪港区域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减弱湾内落潮占优趋势,反之则反。铁港和西沪港潮滩坡度的减小,将增大余流大小及潮能密度,进而潮能耗散增大,反之则反。研究结果对河口海岸潮滩区域的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8.
依据象山港佛渡水道、牛鼻山水道和狭湾口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3个潮汐通道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建立该水域潮流数值模型,探讨各水道及其交汇处的流场变化特征和影响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狭湾内的涨落潮流主要通过牛鼻山水道受外海潮波的影响,仅在涨落潮流的起始阶段经佛渡水道与崎头洋存在水体交换;牛鼻山水道涨落潮流主要受外海潮波的控制;崎头洋落潮流与外海涨潮流在佛渡水道的交替变化,决定了佛渡水道涨落潮流的方向。佛渡水道涨潮流为东北向,落潮流为西南向。崎头洋通过佛渡水道与象山港进行水体交换,象山港涨、落潮流除了与外海进行水交换外,还受到杭州湾涨、落潮流的影响,有助于对舟山群岛南侧潮波以及杭州湾与外海水体交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南部海域M2潮波传播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ADI方法对南海西南海域M2分潮波进行了数值模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同时还对此海区的岸形、底形和科氏效应做了数值试验。笔者得出结论:在此海区中存在三个无潮点和三个明显的潮波腹点;泰国湾口的顺时针旋转潮波系统是在弱科氏力作用下,潮波在湾口作缓慢的右转弯形成的;在潮波腹点附近,以腹点为中心流场呈放射状分布。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Ⅰ.对流-扩散型的水交换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溶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作为湾内水的示踪剂,建立了对流-扩散型的海湾水交换数值模型。数值模型使用参数化的方法把重力环流和潮振荡的垂向剪切作用的水平混合效应包纳在水平二维的示踪剂对流-扩散方程中。在空间网距较小时,模型的稳定性和守恒性均可满足海湾水交换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浙江象山港海域悬沙浓度分布变化及其水动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冬、夏两季象山港15个同步连续站和60个准同步大面站实测悬沙浓度数据,结合实测潮流、盐度等海洋水文资料,分析了象山港海域悬沙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悬沙浓度分布具有较明显冬季大于夏季、大潮期大于小潮期以及湾口向湾顶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受制于冬季高含沙量、低温、低盐的闽浙沿岸流与夏季高温、高盐、低含沙量的台湾暖流的交替作用和半月潮周期潮流动力变化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潮流动力作用,大小潮周期中底部沉积物与水体悬浮泥沙之间存在再悬浮与沉降的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狭长海湾象山港三维污染物运移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污染物在狭长海湾象山港内的输运规律,在验证良好的三维潮流模型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不同驱动因素下的余环流结构和污染物的三维运移特征。余流模拟结果表明该海域余流结构区域差异性明显,狭湾内夏季余流垂向分层明显,表、底余流方向相反,分界点约在0.4~0.5倍水深处;口门及以外海域主要以水平环流为主。进一步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模拟了示踪粒子在湾内的三维运移轨迹。通过对不同位置释放的污染物粒子运移轨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了模拟期间的污染物运移规律。研究结果可为排污口选址和海湾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横向流 (垂直于海湾主轴方向的流动) 对横向动量以及物质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已往研究表明,潮汐应变对横向流的垂向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这种认识仅局限于强层化海区,弱层化条件下潮汐应变对于横向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仍未可知。为此,本文以象山港为例,基于实测数据阐释了弱层化条件下潮汐应变对横向流及其余环流垂向空间结构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象山港内湾横向流的垂向空间结构随大小潮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大潮时,潮汐应变现象明显,涨潮时较强的垂向混合使得横向流在高潮阶段呈现出一层结构;落潮时垂向混合较弱,横向流在低潮时呈现两层结构。小潮时,潮汐应变受到抑制,垂向混合在涨落潮时均较弱,因此横向流在高低潮阶段均呈现出两层结构。经过潮时均进一步得到的横向余环流呈现出上层向南、下层向北的两层结构。由于潮汐应变的大小潮变化,横向余环流的反转深度反转点自大潮到小潮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象山港盐度锋面及其动力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盐度观测资料,证实了象山港夏季存在双潮锋的锋面系统,而在冬季该锋面现象消失。本文借助潮锋理论分析了该盐度锋面系统形成的动力机制,并进一步讨论了象山港径流量变化对锋面形成和消退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丰水期浮力输入是象山港锋面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象山港海域中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象山港海域石油烃含量的分布规律,并对海域遭受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该海域的石油含量在0.01~0.45mg/dm~3之间,平均值为0.072mg/dm~3,比一类海水标准浓度值高0.44倍,油污染平均指数Ai值为1.5,表明该海域已有相当程度的油沾污。 相似文献
17.
象山港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90年6月和11月对象山港海域进行的综合环境(水文、生物、化学)调查资料,分析了水体(包括溶解态、颗粒态)和沉积物的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运用元素的分布规律,探讨了该区的水动力因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沉积环境对重金属的影响,初步揭示了象山港重金属的环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建设海洋牧场为主要策略修复海湾资源与环境的背景下,基于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收益转移法等评估方法,构建了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框架,对供给、调节、文化3类服务10项子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量约为27.16×108元/a,单位面积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约为482.16×104元/(km2·a);供给服务总体比例较高,占62.83%,体现了维持渔业资源稳定持续供给的重要性;文化服务其次,占25.31%,调节服务比例偏低占11.86%,对控制非点源污染、改善生境条件提出了迫切需求.研究表明评估结果尚属偏低的保守值,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并探讨分析建设海洋牧场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持续动态的价值评估与适应性管理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港湾海洋环境监测站位布设方法研究——以象山港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水质污染物扩散模拟的基础上结合港湾生物、水质、水团、水动力等分区特征,确定港湾监测代表单元,结合质心点计算方法,建立港湾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优化布局方法,并在象山港进行示范。结果表明:(1)象山港作为典型半封闭港湾,水交换能力较差,水团分布相对均匀,根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水质模拟结果及港湾生态分布特征,象山港分成9个区,各区内主要水质指标及生物生态特征基本一致。(2)采用质心点计算方法,在象山港9个区及区间(分界线)共设置16个代表性站位,各站位可作为象山港落潮时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温、盐、生物等指标的监测站位;(3)站位优化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前后2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优化后的16个监测站位能较好地代表象山港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所表征的监测信息量与现有监测站位的信息量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