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曹小虎 《地下水》2008,30(6):37-39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一位于中纬度地带的内陆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边界条件。区内地下热水的分布,在全国、特别是相对于内陆地区来说,是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以热水的分布规律、类型特征为基础,结合浅部和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对其分布规律、成因条件作初步分析,为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受当地热条件的控制,温州地区较多地存在温度〉20℃的地下低温热水。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主要为山间地及山前沟谷地带的冲洪积层潜水和滨海平原内的孔隙压淡水。与地表水相较,它们具有水温高,年温差小,水质好,无污染等优点,可用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从查勘地下热水前景着眼,温州地区不具备普遍出现地下中,高温热水或热泉的新地质构造活动条件,但不排除其个别出现,这可以通过对本提供的“地热异常迹象”加以跟踪调查。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温泉分布规律及地下热水资源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善军 《山东地质》1998,14(2):31-37
  相似文献   

5.
基岩地下热水资源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天津市地下热水开发的为例,探讨了基岩裂隙格式的应力学分析方法,提出了地下热水资源的系统管理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重庆地区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地下热水的分布也比较特殊。着重对重庆温泉及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水化学特征、热储构造、形成条件和成因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总结。重庆附近地下热储为三叠系中、下统碳酸盐岩,地下热水的分布受到背斜构造控制,温泉大多在高隆起背斜轴部、两翼及倾末端出露,与常见的受断裂控制的断裂-深循环型地下热水的分布不同,属于盆地-出露型的地下热水分布类型,水温为32~64 ℃,属于中低温温泉。受背斜构造的影响,地下热水主要溶滤三叠系中、下统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碳酸盐岩,TDS为2~3 g/L,水化学类型多为SO4—Ca型,长期溶滤作用使地下热水趋于淡化,但尚未达到淡水阶段。地下热水热源主要为正常的地热增温,大气降水为其补给来源,补给区高程约为670~1 500 m。大气降水在重庆各背斜核部岩溶露头区入渗,地下水沿着背斜两翼向热储层深部径流并获得加热后,顺构造线方向自南、自北向背斜中部或向背斜倾末端径流,在河流深切的峡谷地段碳酸盐岩裸露区或埋藏区出露成泉,或在背斜两翼人工揭露形成钻井温泉和坑道温泉。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区地下热水结垢趋势的判断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湲  周训  方斌 《城市地质》2007,2(2):14-18
结垢天地下热水供暖系统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地下热水的腐蚀结垢趋势的计算和判断对于整个工艺运行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以北京城区地热田10个代表性地热井为例,采用指数(雷兹诺指数和拉申中指数)判断法以及WATCH程序对地下热水的结垢趋势进行计算和判定,结果表明,城区地热田的大部分地下热水有结垢的可能性,导致结垢的主要矿物是方解石和温石棉。  相似文献   

10.
综合勘探方法寻找地下热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勘 探 区 位 于河 北 涿 鹿 县某 开 发 区 ,处 于 怀来 盆 地 、涿 鹿 盆 地 和 矾 山 盆 地 交 汇 处 ,地 下 热 水 源 来 自 元 古 界 长 城系 的沉 积 岩或 太古 界 花岗 片麻 岩 ,严 重受 地下 构 造裂 隙控 制 。地 形复 杂 ,地表 电 性横 向极 不 均匀 ,为 此 选择 使 用 瞬 变电 磁测 深 法进 行勘 探 。 勘探 结 果 表 明 2线 250号 点 在 深 度 575m ~740m 有 一低 阻 异 常 ,据 此 设计 一 眼 深 1200m 的 地下 热水 井 ,并 利用 温度 测 井,发 现 700m 深 度以 下 有明 显的 地 温梯 度异 常 。综 合地 质 调 查,发 现距 地 面 1100m 深 处 有一 条倾 向 北东 的北 西 向断 层,该断 层 深部 发育 并 形成 热源 体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及其简要说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墨香  邓孝 《地质科学》1996,31(2):114-121
报道新编比例尺为1:1000万的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该图旨在反映我国各类型地热系统形成的地热地质背景及其分布特点,为热水资源及地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和地球科学有关问题的深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邑花水湾温泉,是一口开采地下热水的人工钻井。位于成都市以西86km,储热构造位于龙门山前陆冲断带的雾中山背斜的南西倾没端。储热层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地层。为溶隙-裂隙合水层。传热层埋藏深度在孔深1800-2400m井段,水温68℃,是一处非常有价值的医疗热矿水水源地。该地下热水的发现,结束了成都市域没有温泉的历史。该温泉的发现与开发,对四川盆地,乃至中国其他大型内陆盆地中深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边缘的性质,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众说不一。作者认为它是复合型大陆边缘,其基本特征是:由多个古陆块古陆缘复合,裂解的大陆边缘与增生的大陆边缘复合,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与阿尔卑斯型大陆边缘复合。还探讨了这一复合型大陆边缘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和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岩石圈深部的水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水的相图、典型地区的地温曲线、矿物的脱水行为及一些矿物和岩石的含水量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以15.5~25.1km深度为界,在该深度以上的岩石圈浅部水是液态,而在该深度以下的岩石圈深部水是气态,水以矿物的结构水形式被带入到15.5~25.1km深度以下的岩石圈中,若矿物结构水完全脱出,在储冲带中水临界温度至矿物脱结构水的极限温度相对应的的区域内(如秦岭15.5~64.0km),平均含水量的0.5~1.0%,讨论了在岩石圈深部矿物脱水作用与局高压环境、高导低速带之间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
华北平原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图及其简要说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墨香  邓孝 《地质科学》1990,(3):269-277
本文报道新编比例尺为1:1500000的华北平原新生界盖层地温梯度图。该图以近4000口钻井的温度资料和对地温场控制因素的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地温场数学模拟计算结果编制而成。圈定全区地温梯度G>4℃/100m及大地热流q>62mw/m2的局部地热异常区44片,总面积为25000km2,为地热能勘探、开发远景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巴东作揖沱崩滑体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揖沱崩滑体是三峡工程库区重点勘察研究的崩滑体之一 ,位于湖北省巴东县楠木园乡长江南岸 ,距三峡工程坝址 83km,作揖沱崩滑体东西宽为 5 40~ 72 0 m,南北长为 2 80~ 40 0 m,前缘高程为 2 0 m(水下 ) ,后缘高程为 2 80 m,体积为 413.32万m3。作揖沱崩滑体的组成物质为碎块石夹土 ,块石成分复杂 ,局部还保存有变位岩体。作揖沱崩滑体的形成经历了崩塌、滑移、加载和变形滑动等阶段 ,是一个典型的崩滑复合体。近代以来 ,作揖沱崩滑体曾发生多次变形复活 ,是一个不稳定的崩滑体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昭华 《吉林地质》1997,16(4):26-31
本文研究了地下水中氟元素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氟的形成与断裂构造,地下水温度、气候条件、含水介质及其上覆土层中的氟含量,地下水的酸碱度与径流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深成断裂脉状地下水和萤石矿区的地下水氟含量高,不有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而浅层的地下水氟含量较低,大多数仍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型地下热水的δD和δ18O具有类似于现代大气降水的线性关系和环境效应,其δD低于当地大气降水,据80年代末检测其氛比值一般小于1,14C年龄逾20000aB.P.(华北),这说明循环型地下热水起源于区域古大气降水,且补给期为冷湿的雨期。封存型地下热水中贫氘富钙的Cl-Ca型烃矿床卤水,其δD和δ18O接近初生水值域,40Ar/36Ar值接近海岭型值域,反映水的一级起源──上地幔的脱水排气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在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度及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岩浆中主要的挥发份 ,而且其溶解作用强烈影响着熔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因此对水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及溶解机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研究表明 ,水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与压力、温度及熔体组分密切相关。具体而言 ,压力升高可使水的溶解度增大 ,而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则与熔体组成有关。对于AbOrQ体系 ,在压力低于 4 0 0MPa时 ,溶解度与温度呈反相关 ;而在压力高于 50 0MPa时 ,则呈现出正相关。但是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要明显弱于压力的影响。至于水的溶解度与熔体组分的关系 ,通过对碱金属组分的研究表明水的溶解度按K ,Na ,Li的次序而增加。此外 ,根据碱金属组分对水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的影响对水的溶解机制进行了论述 ,这与Sykes等通过分子轨道计算和拉曼、红外光谱研究得出的水在铝硅酸盐熔体中的溶解机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华中榴辉岩域的岩浆型榴辉岩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国惠  丛日祥 《地质论评》1997,43(4):356-364
中国中部鄂豫皖苏鲁的榴辉岩分布面积约达50000km^2,构成地球上一个罕见的宏大的榴辉岩域。榴辉岩的主要围岩是长曲质片麻岩,它与榴辉岩不是相同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