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秦岭早元古代变质侵入体,系指分布于蓝田县灞源以北箭峪岭一带的古老闪长质侵入体,前人将其划归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地层,或划归下元古界。建立秋岔组。认为该组为一套变质火山岩地层。作者经野外工作研究证实。将其从变质地层中解体出来,厘定为箭峪岭早元古代变质闪长质杂岩体。  相似文献   

2.
一、岩体地质特征 (一)概况玉石沟超基性岩体群1954年以来,历经十余年的断续勘探研究工作,基本梗概业已查清。该岩体群位于青海省黑河上游陶莱山主脊两侧。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北祁连深大断裂带北侧,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复背斜南翼陶莱山复向斜轴部断裂带上。岩体群围岩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及奥陶系,其次为石炭系、二迭系及第四系。前震旦系分布在岩体群的东南部,地层出露西宽东窄,由一套中深度变质的结晶片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局部夹钙质板岩。奥陶系分布于岩体群的南北两侧,为一套海底喷发沉积的  相似文献   

3.
在陕西商丹三角地区秦岭群地层中发现了两个小型伟晶岩型铀矿床和数个铀矿化点.在豫西,灰池子岩体从陕西向东延伸至卢氏黄柏沟-骑马河-里曼坪一带.灰池子岩体就位于商丹断裂和朱夏断裂之间秦岭群地层.秦岭群是一套深变质岩系.灰池子岩体为Ⅰ型花岗岩.伟晶岩划分三种类型: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和白云母伟晶岩.围绕该岩体,伟晶岩的分布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带性,岩体的内带为黑云母伟晶岩,远离岩体分布为白云母伟晶岩,介于两者之间为二云母伟晶岩.产于加里东的黑云母伟晶岩稀土元素特征属轻稀土型,具有较强的铕亏损,岩石化学特征具有高硅(73%)、富碱、K>Na,贫Fe,Mn,Mg,Ca等.副矿物为钛铁矿-独居石-晶质铀矿组合.晶质铀矿主要赋存在伟晶岩的黑云母或稀土中.形成时代为426 M8.在灰池子岩体外带的河南部分伟晶岩具有较好的铀成矿前景,特别是卢氏县的里曼坪、骑马河和黄柏沟一带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4.
赵波波 《甘肃地质》2017,26(3):58-62
本文通过对西秦岭二长花岗岩岩体群(又称"五朵金花")及其周缘重力场特征分析,探讨了五朵金花岩体的分布特征,认为教场坝岩体向东隐伏于二叠纪十里墩组和大关山组地层之下,闾井岩体向北超覆于凤凰山—平场上一带,碌础坝和柏家庄岩体在深部连为一体,在上洮坪一带隐伏,柏家庄岩体较其它4大岩体规模及延深较小,教场坝、闾井及吴茶坝岩体为独立岩体。  相似文献   

5.
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岩侵入于蓟县系铁岭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地层中.辉钼矿化分布于岩体内部及其围岩中.本文讨论了花岗斑岩和闪长岩体的地质特征、成岩期次、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论述了矽卡岩一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围岩蚀变、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6.
新元古代时期高家村侵入杂岩体(简称为GIC)是由一个大岩体(面积为9km×7.5km)和几个围岩组成的,嵌于新元古代盐边群中。其主要岩体的岩石类型呈同心环状带分布。中心是橄榄岩和淡色的辉长岩状物,从中心往边缘的岩石分布序列为:橄榄角闪辉长苏长岩—斑状辉石角闪辉长苏长岩(过渡带)—辉石角闪辉长苏长岩+角闪辉长岩+闪长岩。有的围岩由一种岩石类型(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或者花岗岩)组成,而有的围岩则由不同的岩石(橄榄岩+闪长岩+花岗岩)组成。上部地层受到污染,在主要岩体的外围和围岩中可发现许多的片岩捕虏体和混合岩。所有的基性—超基…  相似文献   

7.
红格岩体的围岩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红格岩体围岩概述 红格含钒钛磁铁矿基—超基性岩体(以下简称含矿岩体)位于四川省渡口市东北郊。其围岩北延入米易县,西南延部分构成渡口市内攀枝花含矿岩体的围岩。在红格岩体的勘探过程中,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攀西地质八队对其围岩作了不少工作,在这个南北向断裂较为发育的地区发现了若干条岩层出露较好且相对连续的剖面,建立了相应的群、组名称。在此基础上,笔者重新观察了这些剖面并作了室内研究,按地层规范对群、组名称作了若干修正,与会理南部和云南元谋的有关地层进行了对比。该岩体的围岩,明显由两大套地层组成(图1),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晓鸥 《地质与资源》2014,23(4):339-342
柏杖子金矿系辽西凌源地区重要的岩浆热液型金矿.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代长城系大红峪组,其次为太古宙建平群变质岩系.长城系大红峪组为金矿的主要容矿围岩,太古宙建平群变质岩系为金矿的矿源层.柏杖子岩体为区域上大柱子岩体的分支岩体,柏杖子岩体由地壳深部上侵的过程中萃取了建平群变质岩系中的成矿物质,沿北北东-北东方向上侵并在长城系大红峪组地层中形成金矿体.通过总结、分析成矿的主要过程,建立了柏杖子金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内乡县午阳山矿区石墨矿属于蛇尾-小岔沟与元古宙变质海相碳酸盐岩、含炭碎屑岩有关的石墨矿床成矿亚系列,属于沉积变成矿床。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和石槽沟组,石墨矿体分布于雁岭沟组二段内部,矿区内褶皱构造发育并影响区内主要矿体分布。  相似文献   

10.
邵建波  范继璋 《地球学报》2004,25(3):309-312
吉林南部早中元古宙老岭群珍珠门组镁质大理岩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划分为2种,分别发育于Ⅰ、Ⅱ分布区。Ⅰ分布区稀土总量相对较低,稀土分异差,曲线平坦;Ⅱ分布区稀土总量相对较高,稀土分异明显,曲线右倾。各区稀土特征的差别反映出来源和形成时大地构造环境的差别。大地构造环境Ⅰ分布区为与深大断裂有关的拗拉谷,Ⅱ分布区为具有火山活动的大陆裂谷。珍珠门组不具有地层意义,应当解体。  相似文献   

11.
<正>广东省乳源一六矿田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部南缘。矿田地层为寒武系的八村群,泥盆系桂头群、东岗岭组、天子岭组和帽子峰组,石炭系孟公坳组及第四系。矿田内的构造主要为北西-北北东-近东西-近南北四组断层和褶皱轴北东向的褶皱。矿田内出露的岩体主要为燕山期的黑云母二长花岗  相似文献   

12.
湘南坪宝地区地处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北缘,位于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系的交汇部位,构造较为复杂.区内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至二叠系的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夹少量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建造,其中石炭系地层分布最广,次为二叠系、三叠系,在区域南部的香花岭、北部的四洲山有寒武系地层出露,中部和南部有零星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红色砂岩分布.构造一岩浆作用强烈,岩浆岩成带状分布,由花岗闪长质岩体组成的宝山-大坊-何家渡形成北带,黄沙坪-村头花岗岩岩体形成南带,矿产丰富,成矿地质条件好.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茫崖大通沟南山一带多发育中酸性岩体,岩体与围岩接触交代作用强烈,蚀变现象极发育,受阿尔金山大断裂影响,岩浆侵位机制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及制约其成矿专属性。大通沟南山西部-斑红山一带,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性为闪长岩、花岗岩,其内部产有捕虏体状的金、黄铁矿(化)体。大通沟南山北部多为主动就位,岩性为闪长岩,其中产有铜镍矿(化)体,主要产于辉长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处,少量形成于达肯大坂岩群碳酸盐岩和泥盆纪闪长岩体围岩中。不同的侵位机制、形成环境及对矿物的运移、富集有不尽相同的影响与约束;所以,研究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成矿作用对本区的矿产种类及产出空间有重要的预测及指导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茫崖大通沟南山一带多发育中酸性岩体,岩体与围岩接触交代作用强烈,蚀变现象极发育,受阿尔金山大断裂影响,岩浆侵位机制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及制约其成矿专属性。大通沟南山西部-斑红山一带,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性为闪长岩、花岗岩,其内部产有捕虏体状的金、黄铁矿(化)体。大通沟南山北部多为主动就位,岩性为闪长岩,其中产有铜镍矿(化)体,主要产于辉长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处,少量形成于达肯大坂岩群碳酸盐岩和泥盆纪闪长岩体围岩中。不同的侵位机制、形成环境及对矿物的运移、富集有不尽相同的影响与约束;所以,研究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成矿作用对本区的矿产种类及产出空间有重要的预测及指导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茫崖大通沟南山一带多发育中酸性岩体,岩体与围岩接触交代作用强烈,蚀变现象极发育,受阿尔金山大断裂影响,岩浆侵位机制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侵位机制及制约其成矿专属性。大通沟南山西部-斑红山一带,岩体属被动就位机制,岩性为闪长岩、花岗岩,其内部产有捕虏体状的金、黄铁矿(化)体。大通沟南山北部多为主动就位,岩性为闪长岩,其中产有铜镍矿(化)体,主要产于辉长辉绿岩脉与围岩接触带处,少量形成于达肯大坂岩群碳酸盐岩和泥盆纪闪长岩体围岩中。不同的侵位机制、形成环境及对矿物的运移、富集有不尽相同的影响与约束;所以,研究岩体的侵位机制及成矿作用对本区的矿产种类及产出空间有重要的预测及指导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仁铜镍矿床产出在∑11号岩体中,而岩体赋存于长仁-青龙断裂的NNE向压扭性构造带内,围岩为奥陶系青龙村群下段地层( Oq1-3).岩体呈岩株状、透镜状,岩体与围岩接触面呈舒缓波状.矿体赋存在∑11号超薄性岩体的辉石橄榄岩-含长辉石橄榄岩岩相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该矿床的成因初步认为是岩浆晚期熔离-贯入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简况小秦岭中酸性岩体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包括秦北山前断裂以南,石门—卢氏断裂以北,临潼以东至省界,与地层区划中的金堆城小区范围基本吻合。区内中酸性岩体非常发育,多形成于中生代,同位素年龄一般为89—174百万年,相当于燕山期,其中只有张家坪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值较大。它们的空问分布(图1),大岩体及其边缘小岩体主要分布于太古隆起带的太华群地层中;浅成及超浅成斑岩均分布在元古代—寒武纪凹陷区的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的复合部位,东西向成带,南北向成群,显示了构造对斑岩体的控制作用。在斑岩中或  相似文献   

18.
红旗岭铜镍矿田由红旗岭岩体群、三道岗岩体群及茶尖岩体群构成,蕴藏着大、中、小型铜镍矿床.茶尖矿区是红旗岭铜镍矿田重要组成部分,已往勘查中发现20余个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并在1号、新6号、9号、18号岩体中发现小型铜镍矿床,2号、10号、14号等岩体中发现铜镍矿化.从岩体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红旗岭区对比,确定了该区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力求在茶尖矿区发现中型以上的铜镍矿床.  相似文献   

19.
青海同仁县江里沟钨-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欢 《地质与勘探》2010,46(5):872-879
江里沟钨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秦岭西段,矿床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为三叠纪南部大洋俯冲的岛弧带。矿区由主矿区和周围几个矿点组成,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和下二叠统大关山群。多金属矿化主要与矿区南部一个多期侵位的复式花岗岩岩体有关。主矿区以钨、铜矽卡岩矿化为主,分布在岩体北西部附近围岩地层中,同时发现在岩体中有裂隙矿化、石英脉型矿化和浸染状矿化几种型式。主矿区具有典型的成矿分带性特征,表现在成矿元素分带、成矿蚀变分带和成矿构造分带。据此建立了矿床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小秦岭金矿田成因的锶同位素约束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本文报道了前人对小秦岭金矿田部分金矿床流体包裹体、赋矿围岩(太华群)、文峪花岗岩的锶同位素结果以及作者新获得的中-新元古界地层(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缌同位素测试结果。鉴于小秦岭金矿田的金矿床和文峪花岗岩均形成于130Ma 左右,作者将所有~(87)Sr/~(86)比值返算为130Ma 时的初始值,即 I_(Sr-130)比值。文峪花岗岩的8件 I_(Sr-130)=0.7077~0.7084, 平均0.7082;太华群的12件 l_(Sr-130)=0.7073~0.8090,平均0.7557;中-新元古界地层的15件 I_(Sr-130)=0.7119~0.8373,平均0.7623;赋存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22件 I_(Sr-130)值变化于0.7334~0.7519,平均0.7440:赋存于文峪花岗岩中的矿脉流体包裹体7件 I_(Sr-130)=0.7135~0.71 85,平均0.7162。由此可见,赋存于太华群的金矿床 I_(Sr-130)值远高于文峪岩体,而落入太华群和中-新元古界地层的 I_(Sr-130)值范围,表明成矿流体不可能源于文峪花岗岩岩浆分异,而源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的变质脱水;赋存于文峪岩体中的含矿石英脉 I_(Sr-130)值低于太华群和/或中-新元古界地层,也低于太华群中的金矿床,但显著高于文峪岩体,应是高 I_(Sr-130)的成矿流体与低 I_(Sr-130)值的文峪花岗岩围岩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此,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可较好阐释小秦岭金矿田的成因,即,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过程中,由中-新元古界地层及下伏太华群组成的陆壳板片沿小河断裂向北 A 型俯冲到小秦岭金矿田之下,俯冲板片经变质脱水作用为小秦岭金矿田形成提供了成矿流体,成矿流体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造成太华群中的矿脉与文峪岩体中的矿脉具有明显不同的 I_(Sr-130)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