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系统,其形成演化对东亚地区的地形、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和物质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长江三峡位于扬子板块中部,其形成贯通了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水系,被认为是长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然而,有关三峡的形成却颇具争议,为了厘清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回溯了关于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的百年争议,并对长江三峡形成机制和过程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发现,由于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限制,长江三峡侵蚀时间和下游物源分析结果矛盾,长江三峡东流贯通时间存在较大争议。综合分析认为,长江三峡的形成研究应通过峡谷基岩的侵蚀以及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来共同约束,尤其是通过独居石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年代学方法以及单颗粒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和全岩同位素分析的联合应用可以为峡谷侵蚀时间和江汉盆地及四川盆地源汇体系建立时间提供更为精确的约束。研究表明,可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源—汇系统理论,从构造—地貌—气候演化的视角,对后续的长江三峡以及其他大型河流演化进行全流域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可以综合青藏高原等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隆升时间以及沉积盆地演化、盆地沉积物碎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共同分析长...  相似文献   

2.
葛洲坝工程截流中的水文测验及水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葛洲坝工程是在长江干流上修建的第一个水利枢纽,是三峡枢纽的组成部分.长江出南津关以后,由高山峡谷河段进入丘陵宽谷河段,江面由300米展宽至2200米.葛洲坝、西坝两个小岛,自右至左把长江分割为大江、二江、三江.葛洲坝工程是低水头径流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141亿度,水库建成后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入手,探讨宣汉百里峡地质景观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地质构造、水流侵蚀、岩溶作用是百里峡地质遗迹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尤其是与褶皱构造变形关系极为密切,从这一特征来看,百里峡与长江三峡属于相同峡谷类型,在景观特征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构造地层剖面、岩溶峡谷地貌、溶洞景观是地质公园的主要保护对象,并根据地质遗迹的典型性、稀有性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保护分区规划。  相似文献   

4.
新滩滑坡是长江三峡大型滑坡之一,是由巨厚崩积物构成的一大型滑坡。强烈上升并有活动断层通过的峡谷斜坡是滑坡形成的特殊地质环境。上硬下软的地层组合为山体崩塌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丰沛的大气降水在滑坡活动过程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降雨不仅淋滤细小粘土颗粒沉淀于风化页岩顶面,构成软弱滑带,而且常常是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5.
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乌江白马航电枢纽位于长江三峡水库的变动回水区内,在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的勘测设计中,需研究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的问题.首先,从天气系统、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分析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发生遭遇的可能性.其次,从降水方面,统计分析乌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以上地区较大降水产生洪水发生遭遇的概率为21.4%.然后,从实测洪水方面,统计乌江武隆水文站与长江宜昌水文站实际发生的洪水遭遇概率为16.4%,当乌江发生较大洪水时,长江三峡洪水均为中小洪水.最后,根据乌江白马航电枢纽设计需要,提出了乌江洪水与长江三峡洪水遭遇时,三峡水库回水对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坝址水位的影响值.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cm/ka,涪陵河段为93.9cm/ka,丰都河段为69.8cm/ka,忠县河段为77.65cm/ka,万州河段为75.1cm/ka,奉节河段为83.8cm/ka,宜昌三斗坪河段为74.2cm/ka。 整个三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cm/ka。分析得出:1)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相近;2)近0.4Ma以来,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构造隆升而引起河流下切加剧;3) 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与金沙江下段相近。  相似文献   

7.
对于长江三峡的贯通近年来基本认为是第四纪以来的事件,但在具体贯通时间的认识上仍存在差异。紧邻三峡出口、具有第四纪以来完整地层和较好出露层位的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物沉积特征及测年资料显示,该地区的云池组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沉积,善溪窑组下部为扇三角洲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对云池组、善溪窑组、长江5级和4级阶地的015,024,YC02,00B剖面等4个典型剖面砾石层中砂质填隙物的锆石进行矿物学研究和LA-ICP-MS U-Pb年龄测定,发现015,024剖面中锆石主要来源于三峡以东的黄陵穹窿、武当地块,少量来自鄂陕边境的庙川地区和湘鄂交接的华容地区,均为三峡以东的物质来源。而长江第5,4级阶地沉积物中的锆石不仅存在上述三峡以东物源区的物质,同时出现三峡以西米仓山—大巴山地区、龙门山—攀枝花地区,以及川西巴塘—德格地区岩浆岩物源的物质,也具有来自峨眉山玄武岩的特征岩浆锆石的存在,从而证实了以015,024剖面为代表的沉积并非前人认为的长江阶地产物,同时也表明三峡的贯通应在024剖面沉积结束以后,YC02剖面沉积以前,即长江三峡贯通的时间应该在0.75 Ma以后。  相似文献   

8.
华南巨猿动物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正> 华南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分布、性质与划分等方面的研究,有关学者涉及不少,发表了不少论文。已发现的含巨猿哺乳动物群,共有六个地点,它们是广西柳城巨猿洞、大新黑洞、武鸣、巴马、湖北建始高坪及这几年刚发见的四川巫山。除了广西境内的四个地点之外,建始与巫山二个地点是属长江三峡峡谷地区。  相似文献   

9.
1钻机“登上”链子崖链子崖概况见本期“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艺”一文。根据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设计,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用预应力锚索锚固,183根锚索均布在危岩体北侧的陡壁上,单根锚拉力分别为1000、2000、3000k...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的演化问题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和热点。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锆石、石榴子石、角闪石等重矿物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来判断长江物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将单颗粒铁质重矿物作为物源指示矿物并应用于三峡贯通方面研究较少。因此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湖北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的铁质重矿物进行化学特征和形貌分析,并与可能的物源区样品进行对比,来分析物源演化过程及判定三峡贯通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铁质重矿物的主要源岩为位于三峡以西的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峨眉山玄武岩和位于三峡以东的黄陵花岗岩,在善溪窑组沉积结束以后,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物源发生了明显改变,出现来自三峡以西的物质,表明长江三峡此时发生了贯通。结合ESR测年数据和前人研究结果可知,长江三峡的贯通发生在0.75—0.73Ma B.P.。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地区后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其沉积物是采取“从源到汇”物质追踪思路进行三峡贯通和长江演化示踪研究的理想载体,含钛普通辉石是长江上游(攀西地区)广泛分布的特征矿物,可以作为长江三峡贯通研究的示踪矿物.通过对位于盆地沉积中心的周老孔岩心沉积物及长江和汉江现代沉积物中重矿物(粒级为0.063~0.125...  相似文献   

12.
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志在全国地矿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正在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对三峡贯通的指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汉平原是长江穿过三峡区的第一个大型卸载盆地, 其沉积物必然反映长江流经的物源区的物源特征.通过对盆地中心周老孔第四纪岩心的重砂样品中0.125~0.063mm粒级的重矿物含量变化、ATi、GZi、ZTR指数和重矿物组合分析, 发现从钻孔岩心深度110m开始向上, 水动力条件加强, 沉积速率加快, 重矿物的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突变, 特征矿物的组合与现代长江相同.表明在周老孔岩心深度110m (古地磁年龄1.1Ma左右) 位置处, 长江三峡开始贯通, 江汉平原开始接纳长江带来的三峡上游的物质.   相似文献   

14.
张加桂 《地质论评》2006,52(5):656-661
三峡如何贯通并实现东流的问题历来是学术界关注和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三峡的连通不是简单的江汉平原水系与四川盆地水系的连通,而是包括三峡库区段众多中小盆地及其水系的纵横交织性连通,连通过程中有地表水的溯源侵蚀作用,也有地下水的溶蚀、风化和侵蚀作用。地表水的流路与地下水的流路不尽相同,地下水的作用形成地下河,许多峡谷是地下河经进一步溶蚀垮塌形成的。地表河与地下河相连接构成长江主河道。虽然当时的水流有东西分流,但没有明显的分水岭,许多地段水流的方向因各盆地降雨量的变化而频繁改变。由于河流下切和新构造运动造成地表西升东降,最后流向四川盆地的水改向东流,形成统一的长江。三峡库区段是年轻的河段,成为完全地表河和东流的时间不长。这些认识对深化大江大河的成因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长江,造福于人类,正确地了解和揭示长江地质的各种客观规律,不仅具有科研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研究长江三峡(确切地讲应为宜昌峡)江底深槽的成因,是揭示其实质的一种科学尝试。笔者在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南津关江底某些深槽成因的一种新观点,即深槽为地下暗河的出口。据此,笔者推测在长江之下,还存在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区段。这也许就是研究长江三峡深槽成因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水利工程基础施工技术考察”学术活动,于1998年5月8~14日对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及清江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进行学术考察,期间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三峡工程项目经理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小...  相似文献   

17.
徐光洪  徐安武 《地质论评》1988,34(2):97-104
过去普遍认为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纪红花园期为清澈宁静的浅海,而宝塔-临湘期是滨海。本文以头足类的形态及组织结构特征结合理藏情况和沉积相分析,论述了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纪红花园期和宝塔-临湘期的头足类生态和沉积相,认为红花园期的沉积属开阔海台地相,而宝塔-临湘期的沉积为广海陆棚相。  相似文献   

18.
四川南部大型喀斯特漏斗和地缝式峡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川南部喀斯特区,特别是长江三峡的右岸地区,近年来发现了多处世界级规模的大型漏斗以及地缝式峡谷等喀斯特奇观。它们是:奉节县兴隆的“小寨天坑”,云阳县龙角的“清水塘龙缸”,兴文县石林的“小岩湾”等漏斗和奉节县兴隆的“天井峡地缝”等。其中小寨天坑的深度和容积在世界同类大型漏斗中均居首位。本文讨论了此类喀斯特形态的特征、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地质科技情报》2004,23(2):108-108
受国土资源部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自2003年5月开始,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展开了长江三峡地区地质遗迹的调查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是以长江干流航道旅游线路为主线,从宏观、直观及其科普宣传的角度,调查长江三峡地区具有特色的地质、岩溶、峡谷、地貌和人文特  相似文献   

20.
邓清禄  柯于义  郭锋 《地球科学》2008,33(3):405-410
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巫山、奉节、云阳等新县城进行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 发现在长江岸坡地带存在含炭粘土沉积.对部分含炭粘土进行了14C年龄测定, 年龄测定结果与该含炭粘土层所在高程相当的阶地形成年代不一致, 含炭粘土为非正常沉积.非正常含炭粘土的存在与发现, 一方面揭示出巫山等移民新县城斜坡经历了非正常的形成演化; 另一方面说明长江三峡河谷演化过程中夹杂着突发的地质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