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尚高峰  王刚  曹雷 《新疆地质》2023,(4):522-529
近几年,在吐鲁番盆地十红滩铀矿床西部八仙口地区,不仅发现砂岩型铀矿,同时发现一定规模的煤岩型铀矿。从成矿背景、构造、地质特征,煤层、煤质,煤岩型铀矿体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煤岩型铀矿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煤岩型铀矿化主要与沉积相变化、潜水氧化作用、煤层中有机质煤化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气体及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岩型铀矿化多产于砂岩型铀矿化上部偏南位置,比砂岩型铀矿化更靠近蚀源区。研究对提高该地区煤岩型铀矿特征和铀成矿规律认识具有一定意义,为该区后期砂岩型铀矿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扩大外围找矿工作具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合运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等,对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中侏罗统层序地层特征与铀富集规律开展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柴北缘西段中侏罗统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相沉积,纵向上划分为SQ1、SQ2、SQ3三个三级层序,总体表现为湖平面不断上升,湖盆水体不断加深的过程。柴北缘西段中侏罗统铀矿化可分为泥岩型、煤岩型和砂岩型3种类型,泥岩型铀矿化和煤岩型铀矿化发育于湖侵体系域内,铀元素的富集程度主要取决于泥岩和有机质的分布及吸附能力,铀矿体形态上多呈板状;而砂岩型铀矿化发育于高位体系域,铀矿体多呈卷舌状。  相似文献   

3.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煤岩型铀矿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12#号煤层。具有品位高、厚度薄、矿体连续稳定等特征。研究区内煤岩型铀矿成规模的发育,与其上覆头屯河组砂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煤质分析和显微定量统计,确定了研究区12#煤层铀富集因素、古气候和水动力环境。结合研究区头屯河组沉积相特征,地下水化学类型等因素,对研究区煤岩型铀成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流泛滥盆地内由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直接与上覆砂岩接触,有利于煤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煤岩型工业铀矿化与惰质组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北西向流动,形成了特有的向河心泥滩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舌状煤岩型铀矿带。  相似文献   

4.
萨瓦布其铀矿床为经构造抬升破坏残留的古矿,矿体产状陡立,品位高。它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即层间氧化带砂岩型与后生煤岩型,前者为主要类型。通过对萨瓦布其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的研究,识别出4种沉积相,划分出7个沉积旋回,指出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辫状河三角洲相砂体中,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内陆沉积盆地,其中下侏罗统为重要的产铀层位。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中下侏罗统为研究对象,从铀源、构造、建造以及油气还原和后生氧化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下一步找矿方向。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的周缘山体具有优越的外部铀源条件,后期遭受持续性风化剥蚀淋滤,能够为盆地砂岩型铀成矿提供丰富的铀物质。中下侏罗统在盆地边缘的缓倾部位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在靠盆地中心发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相,构成多套砂泥岩互层,是塔里木盆地砂岩型铀矿赋存的理想空间。塔里木盆地中下侏罗统底界埋深往往较大,可探空间集中在孔雀河斜坡,且白垩纪以来的持续性掀斜为砂岩型铀矿的富集成矿奠定了良好的构造条件;多期的油气逸散、含氧含铀水渗入以及后期构造活动的耦合,为中下侏罗统砂岩型铀矿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还原和后生氧化条件。孔雀河斜坡西部和东部具有较浅的埋深、有利的沉积相带、后期持续缓慢的掀斜以及多期油气流体还原和后生氧化的特征,为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砂岩型铀矿找矿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6.
巴音塔拉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主要产于呼和地段下白垩统赛汉组(K1bs)下段辫状河沉积砂体中。其铀矿化的形成受盆地盖层结构与古气候特征和辫状河沉积砂体发育状况以及沉积构造的控制。通过对含矿主岩岩性特征、铀矿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早期为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晚期为油气还原改造成矿作用,即来自周围富铀蚀源区的含铀含氧地下水与沿断裂上升的油气还原改造成矿。  相似文献   

7.
何松 《新疆地质》2022,(2):263-267
为查明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南缘中侏罗统头屯河组砂岩型铀矿化与铀成矿条件关系,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通过对构造、地层、水文地质、铀源、古气候及后生蚀变等铀成矿条件分析,厘定和什托洛盖盆地西南缘铀矿化控制因素,综合分析中侏罗统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什托洛盖盆地西南缘晚侏罗世抬升剥蚀阶段为铀成矿有利阶段,南部斜坡带为有利构造部位。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为主要含矿目的层位,埋深较浅,沉积相类型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为主。盆地西南缘铀成矿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与古气候、岩相-岩性、后生蚀变和铀源。西南缘斜坡带具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利砂体及丰富铀源,砂体中含有较多有机质和黄铁矿等还原剂,具完善的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发育层间氧化带和还原带,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柯坪断隆的铀矿化主要产于北塔里木带中,共涉及5个矿化层位.研究结果认为,下古生界铀矿化属同生沉积叠加后生富集型,为后期热液流体提供了铀源,上古生界铀矿化可能与热液有关.  相似文献   

9.
从古构造、古地理重塑入手,系统分析伊犁盆地各沉积时期的沉积建造特征,并探讨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研究表明,伊犁盆地双基底建造形成了盆地的富铀基底,盆地早—中侏罗世在弱伸展环境下形成的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成为盆地的含矿建造形成期,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在弱挤压环境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建造有利于铀的后生改造富集成矿。经统计分析表明,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化与含矿层的沉积相类型、单层砂体厚度及岩性结构等建造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地区铀源条件、含矿目的层特征、构造演化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古气候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及铀矿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认为鱼卡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和石门沟组具备砂岩型铀成矿的基本地质条件,区内铀源丰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泥-砂-泥结构稳定,发育多个背斜、向斜构造及深大断裂,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发育潜水氧化带型及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具"两高夹一低"的土壤氡气铀矿找矿指示特征。该区铀成矿主要受铀源、地层岩性结构、构造演化、古气候和后生蚀变等关键因素控制,各种成矿要素匹配良好,具备形成中型以上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杜杰  唐湘飞 《铀矿地质》2017,(3):129-136
核工业216大队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铀矿产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卡姆斯特地区的地质特征,分析其铀源、构造、古气候、岩性-岩相组合、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不整合面、还原性物质等对铀矿形成的控制因素,认为区内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辫状河砂体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赋存岩相,喀拉萨依单斜带以东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不整合面附近是煤岩型铀矿的有利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沉积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巴彦乌拉地区,有关赛汉组上段砂岩型铀矿储矿砂体的成因目前存有争议。笔者通过地震剖面、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赛汉组上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赛汉组具有特征的断坳转换期构造背景并由此决定了其优质铀储层的发育;赛汉组上段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纵向辫状河成因,而是剥蚀残留的多个侧向上源自巴音宝力格隆起物源区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集合体;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赛汉组地层进行了强烈改造,辫状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剥蚀,保存了具有多个朵状分割性的带状砂体,形成构造天窗和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铀成矿作用,砂分散体系的变异部位、沉积相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末期断拗转换的构造应力场背景,为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赛汉组上段古河谷沉积是在下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由于湖泊沉积衰亡,形成了长流程的古河道砂体,为铀成矿提供了理想的赋矿空间。晚白垩世-古新世长时间的沉积间断,有利于氧化带的发育。因此,古河谷砂体和氧化带控制了盆地内的铀成矿。笔者通过以哈达图、赛汉高毕和巴彦乌拉铀矿床的对比分析,建立了二连盆地3种不同古河谷类型的铀成矿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潜力分析,指出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彭云彪 《地质与勘探》2018,54(5):917-928
川井坳陷位于二连盆地西部,坳陷内目的层赛汉组上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砂体发育。受构造、构造演化影响,在坳陷东部发育晚白垩世苏海布龙剥蚀窗口,在坳陷西部白音查干地区发育古近纪剥蚀窗口,剥蚀窗口控制了后生含铀含氧流体向盆地内入渗参与成矿,找矿类型为赛汉期斜坡带型及古河谷型。东西二个剥蚀窗口的发现,对合理解释已发现的矿化异常、找矿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础。通过构建坳陷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预测了苏海布龙、白音查干西及包龙凹陷东三个铀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新疆伊犁盆地达拉地铀矿床多层性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种明  张新科 《新疆地质》2003,21(4):433-436
新疆伊犁盆地达拉地铀矿床产于构造活动强烈区具承压自流水特征的小型达拉地盆式向斜,属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活动区南部向斜带的一部分.主含矿地层水西沟群(J1-2sh)以独特的“煤-砂-泥”结构为主,层间砂体较发育。具多层性成矿特点.工业铀矿化主要是煤岩型,其次是砂岩型.通过与其它矿床对比分析,认为构造活动区小构造中难以形成和保存大矿,而构造稳定的大范围单斜区具“泥-砂-泥”结构地层,易于形成和保存大型后生淋滤型砂岩铀矿.  相似文献   

16.
江西峡江-广丰地区产铀盆地常具有特殊的三元结构:含铀火山岩发育在燕山早期的断陷区内,火山岩之下为一(几)套煤系地层,火山岩系之上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层,构成“黑-灰-红”特色三层结构的叠合式盆地。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叠合式盆地的空间分布、组成结构、形成演化和矿化等特征,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期为研究区铀矿勘查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1)叠合式盆地主要由多旋回的火山岩及其上部的巨厚红层组成,发育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及较薄的峡山群(D2X)、安源群(T3A,含煤层)和林山群(J1L)之上。下白垩统武夷群(K1W)与火把山群(K1H)之间存在构造挤压事件,时限约为132~110 Ma,主要表现为近SN向的挤压和区域性抬升剥蚀,并导致NE和NW向两组共轭断裂分别发生左行和右行压扭,派生的近SN向断裂以张性为主。这些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特别是近SN向张性断裂,富大矿体均赋存其中;(2)铀矿化时代晚于火山岩围岩的成岩时代,与红层沉积时代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暗示红盆发育过程对区内铀成矿起重要控制作用;(3)与铀矿物相伴生的萤石、石英中H、O、C同位素指示大气水对铀成矿的贡献,大气水对红层中的Fe^3+、F、Cl、H2S、(U)等进行淋滤,并携带至火山岩的构造裂隙中,在与深部来源流体共同作用下,使火山岩普遍发育水云母化、铀矿化等,因而成矿作用应滞后于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Tuanyushan area of northern Qaidam Basin commonly occur in coal-bearing series. To decipher the U-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is area, a database of 72 drill cores, including 56 well-logs and 3 sampling wells, was examined for sedimentology and geochemistry in relation to uranium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bearing series can influenc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rom two aspects, i.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 control. Five types of uranium-bearing rocks are recognize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braided river and braided delta sedimentary facies, among which sandstones near the coal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subtypes, termed as U-coal type, coal-U-coal type, and coal-U type, respectively. The coal and fine siliciclastic rocks in the coalbearing series confined the U-rich fluid flow and uranium accumulation in the sandstone near them. Thus, the coal-bearing series can provide good accommodations for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oals and organic matters in the coal-bearing series may have served as reducing agents and absorbing barriers. Methane is deemed to be the main acidolysis hydrocarbon in the U-bearing beds, which show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U-content in the sandstones in the coal-bearing series. Additionally, the δ13 C in the carbonate cements of the U-bearing sandstones indicates that the organic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coal around the sandstones, were involved in the carbonation, on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lteration in the Tuanyushan area. Recognition of the dual control of coal-bearing series on th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circular econom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uring coal utilization and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rare met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陕南紫阳一平利地区位于南秦岭碳硅泥岩型成矿带石泉~安康成矿集中区,铀成矿地质条件较为有利。已发现有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点)、矿化点及分布广泛的异常点。铀矿化受寒武系鲁家坪组(∈1l)、箭竹坝组(∈lj)和奥陶一志留系斑鸠关组((O3+S1)6)中碳硅泥岩地层控制。按含矿围岩将铀矿化分为3种类型,即含炭质硅岩型、石炭及炭质板岩型和煌斑岩脉型。褶皱构造和构造破碎带控制着铀矿化分布空间。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年来的区域评价工作,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那仁地区赛汉组上段发现了铀矿化信息,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铀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明显不足。通过对钻孔、地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对那仁地区铀源、构造、地层、沉积相、氧化-还原及古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铀源充足,在温暖半湿润—干热气候转变期,蚀源区大量的铀被活化、迁移;晚白垩世—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提供了适宜氧化带发育的斜坡带及深部还原流体上逸通道;赛汉组上段一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规模大,具备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和有利的氧化-还原条件,是铀矿形成的理想空间。在铀成矿条件最佳部位预测Ⅰ级远景区1片,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