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湘西洛塔不同生态环境类型灌木丛裸露区、旱地与灌木丛半覆盖区、旱地与草丛全覆盖区下表层岩溶泉进行了取样分析,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生态恢复对表层岩溶泉水资源具有调蓄作用,使表层岩溶泉在丰水期减峰,枯水期延后;干河猪场、黄家湾、小路湾坡面径流泥沙平均含量分别为94.10 mg/L、389.30 mg/L、1 639.92mg/L,大小顺序为小路湾黄家湾干河猪场;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组分均以HCO-3、Ca2+为主,HCO-3、Ca2+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黄家湾泉干河猪场泉小路湾泉;表层岩溶泉pH均大于7.00,呈弱碱性;游离CO2在干河猪场泉、黄家湾泉、小路湾泉中的浓度分别为4.06 mg/L、9.38 mg/L、2.78 mg/L,暂时硬度在干河猪场泉、黄家湾泉、小路湾泉中的浓度分别为124.31 mg/L、173.95 mg/L、88.19 mg/L,总酸度在干河猪场泉、黄家湾泉、小路湾泉中的浓度分别为4.62 mg/L、10.67 mg/L、3.16 mg/L。pH的大小顺序为小路湾泉干河猪场泉黄家湾泉;暂时硬度、游离CO2、总酸度的大小顺序均为黄家湾泉干河猪场泉小路湾泉,说明良好的植被覆盖具有更好的水文地球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2.
重庆金佛山岩溶区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2浓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金佛山林地、裸地表层岩溶生态系统CO2浓度的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探索表层岩溶系统CO2浓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这种变化与土壤温度有密切关系,林地与裸地各个层次土壤的CO2浓度与土温呈一致性变化,这构成了表层岩溶生态系统对外界条件的灵敏响应.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林地植被平抑这种动态效应,而裸地则响应于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3.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亚南 《热带地理》2002,22(3):279-282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保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金佛山属于高山森林岩溶区,在其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已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中分析了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现状,针对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几点对策;(1)在保护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积累资金;(2)管理中各部门明确职责,协调关系,分工合作;(3)加强科研考察,为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蒋忠诚 《热带地理》1998,18(4):322-326
表层岩溶带以密集发育的岩溶微形态呈不规则带状组合于浅层地表为特征。它广布于中国南方岩溶区,但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征三地质、气候等因素的控制。表层岩溶带的存在使南方岩溶区具有浅表层岩溶水循环与地下管道水循环耦合的二次岩溶水循环的结构特征。坚硬纯灰岩的广泛分布,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发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四大圈层的交汇,碳-水-钙循环活跃,使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作用明显高于其下部包气带甚至饱水带。表层岩溶带形成是地表强烈岩溶化过程的结果,强的溶蚀动力,水流的快速溶蚀并达到碳酸盐成分饱和状态是表层岩溶带发育机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土岩溶泉岩溶发育特征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军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2):180-183
为进一步查明黄土地下水岩溶作用的强弱与变化规律,我们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对长安县杨万村黄土岩溶泉进行了每月2次的观测,实验结果显示:杨万村岩溶泉pH值变化在6.89~7.38之间,年均值为 7.12,具弱碱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634.36~758.27 μs\5cm-1之间,年均值为 681.61 μs\5cm-1。从当年6月到次年6月,黄土岩溶泉pH值在总体上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电导率呈现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pH值波动性较大。岩溶泉水的pH值和电导率受降水量、水温和CO2含量高低控制。水温、降水量和CO2含量高的夏、秋季,pH值小、电导率大;水温、降水和CO2含量低的冬、春季,pH值大、电导率小。由岩溶泉水的pH值和电导率大小变化得知,夏、秋季该泉岩溶作用强,冬、春季岩溶作用弱。与镇安渔洞河灰岩岩溶泉相比,黄土岩溶泉流量稳定、pH值低、电导率高,且pH值、电导率日变化显著。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两地岩溶水的补给方式不同,黄土岩溶泉水具有典型地下水的特征,以薄膜水缓慢补给为主,而渔洞河岩溶泉以管道和重力水快速补给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山顶和山坡10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调查和采样,研究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显示:1.山顶和山坡针叶乔木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的含量均较高,山顶为9.29%~16.15%,山坡为25.37%~56.30%;2.阔叶乔木花粉在山顶含量较高(25.44% ~39.28%),山坡含量较低(6.17%~17.25%);3.灌木花粉除JFS-1的含量较高(29.77%)外,其他样点含量均较低,山顶为6.24% ~29.77%,山坡为6.08%~9.50%;4.陆生草本植物花粉除JFS-4含量较高(18.24%)外,其他样点含量均较低,山顶为6.43%~ 18.24%,山坡为5.58%~9.52%;沼生草本花粉只是在JFS-5少量发现(0.14%);5.山顶和山坡蕨类植物孢子的含量均较高,山顶为19.73%~46.77%,山坡为22.60%~43.42%.研究区山顶和山坡的表土孢粉组合较好的反映了现代植被的组成情况,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喀斯特山地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为喀斯特山地植被的恢复和重建,以及今后在该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槽谷区表层喀斯特水化学的暴雨动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水化学是在碳酸盐岩-水-CO2气三相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中形成的,水化学变化既反映了喀斯特含水介质特点和喀斯特发育的程度,又反映了喀斯特区水土流失的进程。选择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兰花沟为代表,以兰花沟喀斯特动力系统观测站为依托,采用多功能自动化观测仪CTDP300,对暴雨条件下表层喀斯特泉的pH、电导率、水温和水位进行了连续自动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表层喀斯特带对降雨很敏感,其喀斯特水化学明显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在强降雨开始时,喀斯特水pH升高,水温降低、电导率降低、PCO2降低,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升高,喀斯特泉水化学表现出雨水的"活塞效应"。2.在强降雨中后期,表层喀斯特水pH、电导率、水温下降,方解石饱和指数(SIc)降低,这表明稀释作用可贯穿整个降雨过程,但在降雨后3~4 h,表层喀斯特带的高裂隙率和渗透性开始发挥作用,水动力作用和CO2效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降雨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着水化学的动态变化,一是雨水的稀释作用,二是碳酸盐岩-水-CO2气相互作用。3.根据喀斯特水化学在降雨条件下不同结构的含水介质中的反应,兰花沟表层喀斯特带含水介质以管道为主。4.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也会影响到表层喀斯特水化学对暴雨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广西弄拉岩溶植被的表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区植被是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旱生性、喜钙性、岩生性和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恢复植被,加速岩溶生态系统的重建,在广西弄拉岩溶动力系统监测站,通过收集并分析大气降雨、土壤水和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对典型表层岩溶泉--兰电堂泉集水区内的水源林的表层水文地球化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能降低大气降雨的pH值,增加大气降雨中化学物质(HCO3、K 、Na 、Ca2 、Mg2 和游离CO2)的总含量,尤其是游离CO2的增加能增强岩溶动力系统中的溶蚀动力,有利于岩溶作用;植被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水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影响土壤水的化学性质;植被不仅通过淋溶等方式增强岩溶动力因子(H2O和CO2)来影响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性质,还通过自身的生理作用(蒸腾和呼吸)来影响表层岩溶泉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岩溶区植被不但具有与非岩溶区植被同样的功能,还具有其特有的生态效应.今后岩溶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应该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岩溶景观等角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石朋  吴淼  陈喜  张志才  瞿思敏 《热带地理》2013,33(5):570-574
以贵州省三岔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一个以表层岩溶带产流过程为核心的岩溶流域概念性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岩溶地区下垫面条件的复杂性,根据含水介质的不同,将岩溶水分为不同径流成分并分别汇流演算。模型中的大部分参数通过野外实验直接获得,通过对研究区1991―2012年共22 a逐日过程进行模拟演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三岔河流域有良好的适用性,径流深及洪峰误差均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为给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保障,论文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查明重庆岩溶泉及其流量的发育规律和控制机制,利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图和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运用水文地质勘查、统计分析和ArcGIS的空间分析等手段,在分析岩溶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表水系等因素对岩溶泉发育、分布及其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势起伏度范围在0~200 m时最有利于岩溶泉的发育,随着地势起伏度的增加,岩溶泉平均流量开始逐渐减少;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岩组岩溶泉发育密度最大,其次为灰岩与白云岩互层岩组、灰岩岩组、白云岩岩组;构造复合部位、背斜缓翼、向斜轴部、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部位均有利于岩溶泉发育;以岩溶水水动力特征及其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将重庆市的岩溶大泉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河床型、河岸型、河源型,而岩溶大泉分布数量由多到少分别为河岸型>河源型>河床型。  相似文献   

11.
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分析了南极普里兹湾5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种生物标志物,探讨了其生态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1)湾内中心区总类脂物含量最高(1 193μg·g-1),埃默里冰架区次之(572μg·g-1),陆坡区最低(341μg·g-1),且与沉积有机碳、总糖、生物硅、菜籽甾醇、表层海水叶绿素a等参数显著正相关(p0.1),表明底层有机质与上层水体浮游植物密切相关;(2)C27甾烷含量与C28甾烷显著负相关(p0.01),指示着晶磷虾与硅藻的食物链关系;(3)相对较高的饱和烃/芳烃比值(2.5)、较低的Pr/C17(0.5)和Pr/Ph(2)证明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硅藻等浮游植物,同时饱和烃双峰群(C17或C18和C29)的存在及较高含量的C29甾烷(35.79%)指示外域有机质输入,且湾中心区的(CPI=1.60,Pr/Ph=0.69)要高于陆坡区和冰架区(CPI=1.01,Pr/Ph=0.39);(4)湾内中心区和冰架区脂肪酸C18:2/C18:0平均比值(0.78)要高于陆坡区(0.23)和低纬度地区(0.1),表明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陆坡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要高于湾中心区和冰架区。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西北区岩溶分布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地质环境灾害防治日益重要.近年来,广州市西北区频发的岩溶地面塌陷事故成为影响地区稳定的社会问题.文中通过恢复古流溪河道的流向来探讨古河道对岩溶发育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广州西北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和当地的钻孔数据资料,探求岩溶在水平面上及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现代塌陷的影响范围区基本上沿古河道的流向分布,古流溪河的走向决定了调查区内岩溶的发育和分布;该区岩溶的发育受断裂带的影响,在断裂密集部位或规模较大的断层附近,灰岩溶蚀率较高,溶洞发育;同时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调查区内形成了三层溶洞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在对云南抚仙湖、星云湖和洱海3个高原湖怕进行地球化学和湖沼学调查,确定湖水中微粒的溶解浓度和化学成分,对沉降质和沉积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湖泊的化学动态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德龙 《西部资源》2014,(5):180-183
在对焦石片区岩溶水系统的水动力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水化学类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降雨资料与典型泉域流量或水位动态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岩溶水系统分为汇合流型和分散流型两种水动力;其主要的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型水;岩溶水的动态变化对降水反映极为灵敏,主要受降水量大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论文根据工作区所处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地质特征,对库伦敖包金多金属矿成矿条件、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工作区的区域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认为金赋存于硅化石英岩及其与硅化有关的岩石中,围岩以大理岩为主,少部分为混合岩。采用地质物化探综合手段,对该区已发现的化探异常进行查证,有望实现新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色尔腾山岩群的研究与分析,结合本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公巨成一带金成矿地质条件与该地区的韧性剪切带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该地区地层、构造、蚀变等调查与研究,初步查明了该区的金成矿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8.
1金矿区地质矿产概况金矿区主要出露乌拉山群蛇纹石化大理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山坡上被汉诺坝橄榄玄武岩覆盖(图1矿区地质简图)。矿体主要分布在片麻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