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川西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油气勘探获得突破,但对观雾山组展布特征仍然认识不清,导致岩相古地理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为厘清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分布特征,作者基于平衡剖面技术,建立了恢复挤压断裂带内任一露头点挤压之前所处位置的方法。文章首先定量恢复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中、南三段剖面;利用恢复剖面,建立了野外露头点(或参考点)现今位置与其在观雾山期所处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该函数关系,对龙门山断裂带内38个参考点的初始位置进行了恢复,并编制出观雾山组地层厚度分布图及岩相分布图。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总体推覆距离在40km左右;观雾山组沉积期间,川西龙门山地区彭灌古岛与都江堰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厚度中心,地层总体呈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分布格局;彭灌古岛西侧至桂溪-沙窝子一带观雾山组沉积厚度较大,可能与其位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有关。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的平面展布恢复,可为观雾山期岩相古地理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盆地西缘首次发现较大规模的晚二叠世长兴期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由钙质海绵的Peronidella cf.regulara和Grossotubenella irregulara组成。该生物礁的发现对于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龙门山区的泥盆系以其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厚度巨大、化石丰富、地层连续、层序清楚等特点驰名中外,尤其是北川桂溪—甘溪—沙窝子剖面的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泥盆系分统分阶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系统剖面。但长期以来对龙门山区泥盆纪时的古地理特点和海侵方向等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的和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目前作者的认识,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大家讨论。一、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系的特点为探讨龙门山区泥盆纪时海侵方向,海水通道,就有必要首先介绍龙门山区泥盆系空间分布格局、生物群特点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等,以作为分析的依据。 (一)龙门山区泥盆系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四川盆地海相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新区、新层系的油气勘探逐渐提上议程。云南地区泥盆系泥页岩在局部地区广泛分布,有机质丰度较高,但钻井工作很少,研究较为薄弱,油气富集情况不明。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中泥盆统华宁组发现了液态油苗。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苗与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亲缘关系较好;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整体沉积于强还原—还原环境,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也有来自高等植物的贡献,已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油气生成能力,生烃能力与Ⅱ1型烃源岩相当;康滇古陆西缘泥盆系泥灰岩有过生油气过程,生成的原油以饱和烃和芳香烃为主,且保存条件好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页岩油气和常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生代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山”的角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一角度,利用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面,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山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山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高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山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山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山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入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面的证据揭示了龙门山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生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自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泥盆系观雾山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以来,观雾山组的沉积储层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由于观雾山组地层划分方案的变动和地层的穿时性,导致目前对观雾山组的时代分布和充填过程认识不清,从而影响了沉积古地理格局的恢复。本文以四川广元西北乡、潜溪河剖面泥盆系观雾山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古生物地层资料,认为江油马角坝以北的观雾山组绝大多数沉积于晚泥盆世早—中弗拉期,且地层沉积时间自南西向北东逐渐变晚。龙门山北段观雾山组具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地层厚度减薄和地层时代变新的特征,表明来自扬子地台西部的古特提斯洋海水向东侵入龙门山地区,因地形差异和渐进式海侵形成了自南西向北东的超覆沉积。由于岩相分异,超覆沉积形成的观雾山组与金宝石组在区域上既表现为上下叠置关系,也表现为同期异相的相变关系。该研究不仅对约束川西北地区观雾山组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而且对认识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的充填过程、沉积古地理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8.
<正>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的西部,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与四川盆地"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交接地带。西邻康滇地轴,东接四川台坳,西北侧相邻龙门山、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区域构造发育,以褶皱为主,岩浆活动不频繁,主要出露侏罗系中统、三叠系、二叠系及泥盆系地层。区内铜矿产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昭觉县乌坡向斜四周,美姑县东部以及东南部区域,按  相似文献   

9.
四川龙门山泥盆系北川桂溪—沙窝子剖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龙门山区涪江支流平通河两岸的北川桂溪—沙窝子村之间(图1)泥盆系剖面出露良好,全长约13km,厚度达4700m,地层连续,层序清楚,化石分带明显而稳定,是我国泥盆系重要标准剖面之一。该剖面研究历史悠久。解放后,为适应矿产普查和地质填图进行了大规模研究。1956年乐森(王寻)从生物地层观点将龙门山泥盆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泥盆统平驿铺石英砂岩、甘溪组;中泥盆统养马坝组、观雾山石灰岩;上泥盆统沙窝子白云岩、茅坝组。大部分地层单元名称取自该剖面。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   总被引:105,自引:3,他引:102  
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层段,该地区的沉积受到多物源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重矿物、碎屑组分、岩屑成分和古水流方向的分析,最终确定了研究区须四段的物源来自龙门山、大巴山和米仓山3个方向.其中,元坝西部地区物源来自于龙门山褶皱带方向;元坝东部地区物源来自大巴山褶皱带东南部方向;元坝中部部分地区表现为龙门山和大巴山的混合堆积;通南巴西部地区物源来自米仓山褶皱带方向,通南巴东部物源表现为大巴山和米仓山的混合堆积.  相似文献   

12.
1937—1957年这二十年间,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处于早期阶段。这期间的突出特征是:在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主要依靠盆地边缘地质调查,发现地面构造;以油气苗、油气显示层位确定目的层;背斜高点打钻找油气,逐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是中国海相深层6000 m以深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发现多个深层超深层大中型油气田,而且有一批重点探井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该领域有巨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从沉积建造和后期构造改造两个方面对比了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并依据勘探与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建议.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龙门山地区与北美西部地区泥盆系均发育白云岩,但至今尚无两个地区白云岩特征的详细对比。北美西部地区泥盆系白云岩研究非常详尽,且有巨型重油油藏发现,将两个地区进行对比,可为川西北泥盆系白云岩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启示。在对两个地区泥盆系白云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地层分布特征、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储层特征对比的基础上,从油气成藏条件出发,分析了川西北泥盆系白云岩储层的勘探潜力。两个地区泥盆系白云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气候条件、海平面变化及纵向分布层位等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泥盆纪均位于赤道与30°S之间,同属被动大陆边缘,川西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而北美西部地区则相对干旱炎热。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岩的纵向分布,川西北地区在吉维特末期海侵达到最大,而北美西部在中弗拉期达到最大;纵向上,泥盆系白云岩在川西北地区和北美阿尔伯塔盆地主要分布于中上泥盆统,而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则遍及整个泥盆系。泥盆系白云岩在川西北地区继承中下泥盆统碎屑岩发育,在北美西部则发育于前寒武纪或早古生代基底之上;其沉积相在川西北地区以碳酸盐岩缓坡为背景,发育生物层、泻湖、潮坪和礁滩体,可见蒸发泵、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粒度较细,以微晶、细晶、中晶为主;北美西部则以碳酸盐岩缓坡和蒸发台地为主,礁体和潮坪更为发育,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更普遍,可见渗透回流白云石化和海水白云石化作用,多为中晶、粗晶白云岩。北美西部地区泥盆系白云岩物性较好,有利于原油聚集;川西北地区则较差,但次生孔隙发育,是良好的天然气储层,其成藏条件良好,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安作相 《地质论评》1959,19(6):253-255
在四川盆地中三迭系的天然气藏早已称著于世。解放以后的勘探工作,尤其近一年多的勘探工作,连续证实和发现了川南一带的气田。其中,已肯定石油沟及圣灯山的工业价值,并详细地研究了古老的自流井气田。这些成就和工作对探明整个四川盆地三迭系的  相似文献   

16.
一张相图引发的奇迹——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古地理在地学基础研究与能源矿产勘查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学者与勘探家进行了长期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以四川盆地东北部二叠、三叠系礁滩天然气勘探为例,探讨了沉积相图在油气勘探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活动论思想在相图编制中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40余年对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的研究,引发了长兴组生物礁、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与普光、龙岗、元坝等大气田的持续发现,相图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油气田大发现的奇迹;将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相结合,探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原型盆地,表明四川盆地内部及周缘在该时期内构造-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台地边缘是礁、滩发育的有利场所,台地内凹陷则是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地区;对沉积盆地的复位与复原有助于矿产资源的预测。新一轮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将基于海量地质调查与油、气、煤勘探等资料,大数据时代下的活动论古地理重建必将带来地学的进步与资源勘查的系列发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是陆相还是海相的争议越来越多。正确认识该问题不仅是正确解读印支运动和四川盆地形成的关键,更是预测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潜力的关键。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物源、沉积构造、黏土矿物、硼钾比和有机地球化学5个方面的证据证实,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为海相沉积,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时期,由于龙门山南段的隆升,四川盆地与外海逐渐失去联系,但仍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①1000多口单井岩石薄片资料分析表明,须四段—须六段沉积时期,龙门山南段尚未抬升或仍为水下隆起,四川盆地与外海依旧相连;②不仅须一段—须三段岩心和露头中发育大量潮汐成因沉积构造,须四段—须六段也非常发育,表明该时期仍然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③须四段—须六段高岭石开始出现,但仍有大量伊利石和绿泥石存在,表明该时期酸性古水介质虽开始出现,但仍受到盐碱性古水介质的影响;④硼钾比分析表明,须三段沉积时期古水体盐度开始降低,但仍远远大于正常淡水湖泊水体盐度(平均值为0.5‰),表明该时期仍有大量咸水的注入;⑤有机地化分析表明,须四段—须六段姥植比(Pr/Ph)明显较低,烃源岩的饱和烃十分特殊,甲基甾烷丰富,烃源岩芳烃组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反映该时期明显受到海侵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8个三级沉积层序(DS1-DS18),进一步可以归并为2个二级构造层序,对应于两次海侵高潮.层序地层划分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经历了一个从海侵作用初期的海侵碎屑岩沉积 (DS1-DS9) 到高水位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 (DS10-DS12),再到海退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 (DS13-DS18) 的有规律的沉积演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这种沉积演变规律及海平面变化与隔陆相望的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具有相似性.但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系比滇黔桂地区发育齐全,厚度更大,所以后者的泥盆系只能划分出13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西缘分为龙门山分区和四川盆地分区。已有的地层区划方案均对两大分区采用一条绝然的界限,忽略了盆地西缘原地地层系统与外来地层系统之间不同的沉积环境及构造演化模式。认为在两个分区之间并没有绝然的界线,而是以组成龙门山的三个主要推覆体东缘的断裂为主要界线,但将该界线以东中小飞来峰地层系统归属于龙门山分区,而将介于该界线与中小飞来峰之间的由于飞来峰与主体脱离而暴露的原地地层系统归属于四川盆地分区。龙门山分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区,分别包含一个大型推覆体及若干中小推覆体或飞来峰,反映了龙门山各段不同的隆升时间及沉积特征。将四川盆地分区进一步划分为西南小区和西北小区,主要以上白垩统及其以上地层是否发育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陈留勤 《西北地质》2007,40(4):58-66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拼接联合为统一的华南板块,由于古特提斯洋北支向东扩张,泥盆纪时龙门山地区形成华南板块西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在这个比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以桂溪剖面为代表的稳定类型泥盆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8个三级沉积层序(DS1-DS18),进一步可以归并为2个二级构造层序,对应于两次海侵高潮。层序地层划分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经历了一个从海侵作用初期的海侵碎屑岩沉积(DS1-DS9)到高水位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DS10-DS12),再到海退期清水碳酸盐岩沉积(DS13-DS18)的有规律的沉积演变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这种沉积演变规律及海平面变化与隔陆相望的滇黔桂地区的泥盆系具有相似性。但龙门山地区的泥盆系比滇黔桂地区发育齐全,厚度更大,所以后者的泥盆系只能划分出13个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