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藏南普兰县拉昂错—萨嘎县旦嘎东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南带修康群中发现了大量放射虫化石,通过对该区沉积地层的详细调查,结合放射虫化石对原划修康群进行了充分解体,新厘定出侏罗系至始新统7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中白垩系划分为折巴组与桑单林组。折巴组以杂色硅质岩、泥岩和页岩为主,夹砂岩、玄武岩等,与上覆上侏罗统旦嘎组和下伏下白垩统桑单林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含丰富的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桑单林组以杂色石英砂岩、砂岩、泥岩、页岩及硅质岩为主,夹玄武岩等,整合于下白垩统折巴组与古近系蹬岗组之间,含丰富的晚白垩世放射虫与有孔虫化石。白垩系折巴组与桑单林组的建立与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生代特提斯洋盆区(雅鲁藏布江南带地层分区)的岩石地层沉积序列,提高了地层的研究水平,为研究该区沉积古地理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这里报道的恐龙足印化石是本省九曲湾铜矿在1979年发现的,后由我队蔡和气等同志采集。标本采自湘西北沅麻盆地辰溪县九曲湾铜矿的红色地层中,约3平方米,已送交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保存。根据采集者的野外追索、对比,化石产出层位应归于上白垩统小洞组的顶部。该地区的地层顺序由上而下是: 上白垩统锦江组: 为一大套砖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夹棕黄、黄绿、青灰、灰白等杂色含砾细至粗砂岩,产有比较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恐龙蛋化石碎片和植物化石碎  相似文献   

3.
广西横县六景早泥盆世遗迹化石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系作者1980年,同王治平及研究生胡昌铭、孙特,1981年同王成文在广西横县六景车站以北下泥盆统连花山组至那高岭组下部所采集。该段地层以碎屑岩为主,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顶部偶夹泥质灰岩透镜体。那高岭组之下的莲花山组以往所知保存的实体化石比较贫乏,其中一些层位产古老的鱼类化石(无颌类及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北部地区晚二叠世地层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羌塘北部晚二叠世地层,主要分布在双湖办事处-热觉茶卡一带,称为“热觉茶卡组”,其下部为深灰色、灰绿色粉细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竹蜓类、腕足类等化石;上部为黄灰色砂岩夹炭质粉砂岩、泥岩和多层煤层,含植物化石。上、下两部分之间为断层接触。根据1/25万玛依岗日幅区域地质调查的最新资料,其上部产大羽羊齿植物化石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与下部产竹蜓类动物化石的海相沉积,二者为连续沉积。通过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与岩石地层学分析,将原热觉茶卡组拆分为两个组,保留下部含有竹蜓类等化石海相沉积为主的热觉茶卡组,将上部含植物化石的地层建立一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黑土沟组,代号P3h。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吾拉勒山地区晚石炭世地层分布于阿布热勒山西端。介绍了新疆阿吾拉勒山地区巴喀勒萨依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地层剖面、生物化石、含铜砂岩分布特征及乌鲁克得萨依科古琴山组生物化石资料,并讨论了其时代归属。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麦里地区中及上志留统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岩性和生物组合特征,该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中志留统白山包组,上志留统下部红柳沟组,上部苦水泉组.白山包组为粉砂岩和细砂岩,夹钙质砂岩和少量砾岩,钙质砂岩中含腕足类化石:Tuvaella rackovskii,T.gigangea, Stegerhynchus angaciensis,Tannusp-irifer,Spiriferina,Zygospiraella,Resserella obicularia,Leptostrophia elegestica等,以及三叶虫:Encrinurus.红柳沟组为钙质细砂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灰岩中化石十分丰富,含床板珊瑚:Favosites cf.[zhifangensis,Mesofavosites shang-siensis,Hil aepora,Pseudoplasmopora;四射珊瑚:Amsdenoides,Laccophyllumetc.:三叶虫:Encrinurus,Phacops:头足类:Geisonoceras,Michelinoceras等.与白山包组整合接触.苦水泉组整合在红柳沟组之上,为中厚层状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沉凝灰岩,夹少量钙质砂岩和砾岩,在下部发现床板珊瑚(Favosites)、四射珊瑚(Petraia,Hapsiphyllum,Syringa-xon)、三叶虫(Encrinurus)、腹足类及放射虫化石.该区中及上志留统可与中国新疆北部、东北、内蒙、蒙古及苏联等地同期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7.
在1:25万鸡西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阿尔布——赛诺曼期猴石沟组砂岩中发现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经野外初步鉴定,主要为恐龙(?)化石,此外还有龟化石和鱼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对重新厘定地层时代、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花屋石英砂岩”矿位于江西省瑞昌县花屋地区。含矿地层为中志留统夏家桥组(S_2x)。夏家桥组为一套页岩—粉砂岩—砂岩的碎屑岩沉积组合,下部主要为砂岩,上部为砂质页岩、页岩夹粉砂岩,偶尔夹灰岩。含丰富的腕足类、三叶虫及腹足类化石。总厚在175m—344m间。其沉积环境主要是浅海内陆棚—海岸。夏家桥组地层中的砂质—粉砂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三种岩石都可以作为优质水泥硅质配套校正原料,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延安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玉辉  孙春林  刘茂修 《地层学杂志》2007,31(2):151-156,197
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高头窑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是一套河流—滨湖相为主的中生代陆相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黏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岩性特征及采集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晚三叠世地层,并缺失下侏罗统,且延安组的时代应为中侏罗世。通过不同地区中侏罗世地层对比,认为盆地中延安组发育极不均衡,中部沉积厚度大,但不成煤;而盆地边缘沉积厚度较薄,且成煤较好,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门口山”这个地名,指的是新余县马洪公社图山村门口的山。“门口山组”一名,李英鉴等(1959)在创名时,对于地层剖面未作详细分层描述,动植物化石采集颇少,因而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确切的地层概念。本文赋予门口山组地层以新的概念,即是:不整合于上三迭统安源组含煤地层之上的,以产植物化石膜蕨型锥叶蕨Coniopterisof.hymenophylloides及瓣鳃类动物化石简单礼陵蛤Lilingella simplex为特征的一套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的地层,上覆为白垩系(K)红色岩层与其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2.
本区晚中生代地层,为一套火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湖相碎屑岩,沉积总厚度6400m,自下而上划分为上侏罗统茶棚组和花吉营组,下白垩统青石砬组。茶棚组:由凝灰质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组成,含丰富叶肢介Nestoria及鱼类Peipiaosteus化石,上部夹安山岩(K—Ar年龄136.2Ma),本组厚1011m。花吉营组: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组成五个沉积喷发旋回,在碎屑岩中产热河动物群——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组合,还伴生有双壳类及植物化石;安山岩测定K—Ar法年龄为114.88—101.37Ma,本组总厚4451m。青石砬组:由页岩、粉砂岩、细砂岩等组成,上部夹劣质煤层,产丰富植物、鱼类、昆虫等化石,厚442m。  相似文献   

13.
宜兴市张渚镇北牛犊山出露了一套陆相红层,由于一直未获化石,时代归属及区域对比分歧较大。1973年我队将其归为晚白垩世浦口组:1978年我队编制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时,将其归为西横山组。近几年笔者和本队部分同志在该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于该红层中采获了恐龙蛋化石,因而提出这一红层时代应归属于晚白垩晚期赤山组。一、地层剖面赤山组(K_2(?)) 厚>38.8m(11)灰紫包细粒岩屑砂岩(未见顶)。 >5.3m⑩紫红色含角砾细粒长石岩屑砂岩 2.8m⑨浅紫色角砾岩 4.6m⑧灰紫色细粒长石岩屑砂岩。2.4m⑦紫色含角砾长石岩屑砂岩。1.3m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和静县红札地区,沿冰达坂断裂分布一套褐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组合,前人在该套地层中未采集到化石,通过岩性组合对比,将其归属于早—中三叠世,地层单位为仓房沟群。本次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该套地层的灰黑色-褐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中首次采集到Callipteris sp.,Cordaites sp.,Alethopteris sp.,Neoggerathiopsis sp.2,Schizoneura manchuriensis,Paracalamites cf. tenuicostatus,Calamites sp.等植物化石和Palaeanodonta sp.,Ostracoda,Etheria,Palaeoniscida,Palaeanodonta cf. solonensis等动物化石。基于岩石组合和所获的动植物大化石,不但确定了仓房沟群形成时代为二叠纪乐平世,而且进一步将仓房沟群解体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  相似文献   

15.
该矿区位于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带吉林海西褶皱系的吉林复向斜中部。出露地层主要是上古生界二迭系,由下至上可分为:①寿山沟组的灰岩、千枚状粉砂岩及板岩等;②大河深组的安山岩、安山质疑灰岩及凝灰砂岩等;③范家屯组的砂岩、板岩夹灰岩。其次为侏罗系安山质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在该区的西部。其南部和东部分布有燕山期花岗  相似文献   

16.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相似文献   

17.
云南楚雄盆地东南部侏罗纪地层中富含以基干蜥脚型类为代表的恐龙化石。基干蜥脚型类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在中侏罗世地层中被发现,而1∶20万地质图中该区域含上述化石的层位被划入中侏罗统。笔者在安龙堡一带恐龙化石调查中,发现之前对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划分有误。我们对冯家河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并确定了该区域恐龙化石所在层位。厘定后该区域冯家河组为上三叠统舍资组和中侏罗统张河组之间的一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以及泥岩与紫红色-灰黄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韵律互层,中部和顶部富含恐龙化石,时代为早侏罗世。通过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该区域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与上下地层间未发现明显的沉积间断,笔者推测其为连续沉积。连续沉积的下侏罗统在滇中十分罕见,尤其是该区域下侏罗统中部和顶部富含大量恐龙化石,为研究恐龙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18.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修保  余忠珍 《江西地质》1994,8(4):320-322
赣西北震旦系皮园村组发现大量水母化石黄修保,余忠珍,叶少贞(江西地矿局赣西北大队)赣西北震旦系比较发育,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硐门砂岩、南沱组、陡山沱组、皮园村组。笔者在填图中于皮园村组中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原始类水母化石,并可见虫管遗迹化石与之共生。1地层剖...  相似文献   

19.
山西轩岗矿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孢粉样采集于山西宁武县轩岗矿区黄甲堡矿小立石沟。山西组沉积连续,旋迴清楚,化石孢粉相当丰富,是建立和划分孢粉组合带的理想地区,地层剖面简述如下: 上覆地层:下石盒子组(P_(1x))底部为灰白、浅灰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具明显的交错层  相似文献   

20.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上泥盆统两个新地层单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及其附近地区是中国准噶尔—兴安地层区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发育的主要代表地区之一,历来受到地质学界的关注,研究工作也不断深入。本文主要涉及洪古勒楞组的下伏及上覆地层。将20世纪70年代区测队建立的洪古勒楞组及"和布克河组"底部的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地层单独建立为哈尔段(新名)。哈尔段下部以大套砾岩为特征,可与下伏地层原朱鲁木特组的粉砂岩至砂岩地层明显区别。两者接触面起伏不平,可能代表了一定的沉积间断。哈尔段地层总体颜色为灰绿色、紫红色、深灰色等,仅产植物化石,未见海相化石,目前仅能依靠其中的斜方薄皮木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与原朱鲁木特组时代一致,此外在岩相上也均属于陆相。本文将黑山头组下部称为那木段,以含铁锈色介壳层的深灰色致密钙质硅质粉砂岩以及暗色或灰色、灰绿色硅质泥岩、粉砂岩与(细)砂岩等为特征,与黑山头组中部(属石炭系)大套灰黑色的粉砂岩-泥岩的岩性有明显区别,也与下伏风化呈(褐)黄色的洪古勒楞组查斯段明显区别。该段含菊石Cymaclymenia spp.、Mimimitoceras sp.等以及三叶虫Omegops,表明其仍属于泥盆系;此外,该段新出现Syringothyris-Spirifer腕足类动物群,因而不同于查斯段的弓石燕类腕足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