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轨道等高速交通方式对旅游的影响日益显现。本文以珠三角地区运营和规划城际轨道为例,基于GIS网络分析技术和通达性指标,探讨了城际轨道通车前后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城轨开通将会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旅游景点总通达时间降幅达32.87%,旅游景点平均通达时间减少0.7 h;不同区域通达性水平提升具有差异性,城际轨道站点及其周边地区成为通达性水平提升最大的地区,随着与站点距离逐渐增加,通达性变化程度逐渐降低;城轨开通后各地区通达性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并趋于均衡;城轨影响下的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具有"廊道效应"与"隧道效应"相结合的特征,空间格局由开通前的"中心-外围"态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转变。城际轨道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在扩大了旅游景点市场范围的同时,由于通行时间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出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别在Space-L和Space-P两种拓扑空间下构建青岛市规划至2020年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络。通过计算两种空间模式下的网络度分布、平均最短路径、聚类系数等统计特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青岛市规划至2020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线路交错程度不高,站点间的可达性程度为中等。从复杂网络角度观察城市轨道交通,旨在发现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内在特点,为青岛市轨道规划管理部门提供辅助性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王爱  张强  储金龙  孙圳  季顾烽 《测绘科学》2021,46(9):190-198,217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差异性变化,该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城市总规用地、遥感影像数据探讨土地利用差异性的分析方法,为引导城市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以合肥1号轨道交通为例,运用了ArcGIS空间和SPSS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方面:①用地的动态度、变化率和变化量大小排序均呈现出二环以外>一二环之间>一环以内.②在用地面积变化上,相交于二环以外,一环以外、一二环之间区域的用地面积变化不突出;空间维度方面:①轨道交通各站点周边用地均呈现多元复合型,而不同站点周边用地的主导功能有所差异.②各站点400~600m范围用地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大小趋于较高值的平稳状态,200 m范围内信息熵和均衡度波动大.③各站点周边商业、居住和道路用地半径维数较高,道路、商业用地边界维数较高.  相似文献   

4.
针对交通通达性的研究缺乏数据模型分析交通一体化水平的计算方法的问题,该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引力度量模型、交通综合距离模型、道路加权密度模型综合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及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出了交通一体化水平度量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交通通达性呈"点-面"状分布,以长沙市核心区域最优,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县次之,偏远的炎陵县、茶陵县通达性最低;②交通网络联系程度与经济联系程度的相关性达到0.871,表明交通一体化水平与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水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现状做出注释;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规划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价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是对地价评估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使深圳市住宅地价评估结果更加合理,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深圳市住宅用地价格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模型,并选取区域因素中的轨道便捷度、公交站点、医院、规划轨道站点、规划学校等13个影响因素进行权重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轨道便捷度、市级商服中心可达性、中学、医院4个影响因素对深圳市住宅地价的影响程度较大。该研究结果被应用于深圳市在线地价平台中,为深圳市住宅地价评估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权重支撑和评估参考。  相似文献   

6.
廊道效应是交通网等产生的、由中心轴线向外随距离增大而逐步衰减的效应。目前,城市交通网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廊道效应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现有的对城市交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网络等方面,并没有考虑到人们出行越来越多采用的交通工具——地铁。因此,以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区,运用GIS和RS分析了广州地铁对番禺区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先分别建立地铁线和地铁站点的缓冲区,再分别提取距地铁500 m,1 000 m和2 000 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信息,最后研究广州地铁沿线和沿站点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线对番禺区的土地利用还没有明显的廊道效应,但广州地铁站点却对番禺区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克拉玛依市商业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地价是一个具有时空性质的多维概念,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特殊性。但目前对城市地价空间分布规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与方法依据,本文以克拉玛依市2007年土地调查商业用地数据和地价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以ARCGIS软件为平台,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商业用地价格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地价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城市商业用地地价的分布在空间上既有连续性,也存在变异性,受区域整体趋势的影响明显高于小范围的变异性,属于强空间自相关;商业用地地价分布整体呈现圈层结构,交通道路对地价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东北经济区高速公路网络复杂程度不高的特点,借助MapInfo及MS-Excel,提出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通达性研究实用方法。选择高速公路经过的81个城市对东北经济区高速公路网络通达性进行分析,最终得出高速公路网络通达性大致呈现以沈阳-长春为轴线的南部中心区向周围呈马蹄状逐层递减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年与2014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运用多种指标及模型从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组合类型和各地类区位意义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市10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交通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趋势放缓,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组合类型上表现为整体功能较弱、类型数少,各区组合多包含城镇及工矿用地与林地,分布集中连片,主导着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程度变化上,整体综合指数较高并有所增加,表明利用程度高且处于持续发展中,但各区之间程度高低不一;区位意义在各区域地类上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大。结论:研究区域土地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多地少态势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分异规律,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利用布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空间句法模型研究京津冀路网的通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宇  郑新奇  白书建 《测绘通报》2016,(10):101-105,132
空间句法属于通达性研究方法中的拓扑度量法,是一种通过数学方式描述空间结构的方法。它最初仅被用于研究建筑学,之后扩展到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当前在国内,利用其研究城市通达性、城市群的联系等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针对目前通达性研究缺少方法集成的情况,本文将空间句法与距离度量法等其他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崭新的分析模型,研究了地区的道路通达性,使用空间句法原理,利用ArcGIS和Axwoman对京津冀地区的路网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得到地区栅格图并矢量化,向其添加道路等级、道路实际距离等相关权重值,然后计算出各条道路的拓扑属性值,进行各项分析并讨论发展与规划。研究得出,将多种通达性度量方法相集成研究道路的通达性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当前,京津冀地区的路网中心位于北京附近,但是除京津两市之外,其余地区尚未形成明显的路网中心,且相互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张家口、承德等外围城市发展水平较弱,应作为重点发展地区。  相似文献   

11.
陈少沛  李勇  庄大昌  张慧霞 《测绘科学》2018,(3):123-130,147
针对广州地铁网络的可达性空间特征及产生的区域响应,该文基于图及可达性测度模型,结合GIS技术,探讨其时空发育状况、拓扑结构、可达性演变与区域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广州地铁网络与商住区的空间扩张过程在时空上吻合;广州地铁网络逐步演化为回路网络,但拓扑结构存在不足;时间可达性重心从政治中心向商业中心转移,可达性从商业中心向四周区域辐射,并随距离逐渐衰弱;可达性空间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换乘站点对所在区域的可达性作用显著;潜力可达性空间分布形态呈现双中心特征,且在空间分异上与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相呼应。通过对广州地铁网络进行可达性演化和空间特征分析,既为交通可达性研究提供实践经验,也为地铁网络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道路网络通达性是区域交通体系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以GIS为技术手段,通过重力度量模型、道路加权和密度模型计算得出经济联系指数和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并构建综合通达性指数来分析湖北省县域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及其空间特征分布。结果表明:(1)湖北省103个县经济联系指数以武汉市主城区最高;(2)道路加权核密度指数以武汉市东西湖区最高;(3)道路网络综合通达性最高的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硚口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东西湖区。本文填补了目前国内省级交通网络通达性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湖北省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轨道交通网建设初期,交通换乘设施与产业的布局直接关系到各站点的运营与使用效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在空间上正确评判其供需水平,能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杭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为例,通过空间句法模型,为已投入运营的31个站点的空间整合度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在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GIS—AHP方法,整合现状资料,得出轨道交通需求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现状调研资料,阐述空间整合度与交通需求相互作用的机制,进一步讨论杭州轨道交通一号线换乘设施布置的策略,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交通状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重要的现状,本文从城乡交通网络覆盖情况和交通可达性两个角度,对金普新区的综合交通状况进行了客观、定量的分析,为了解金普新区的交通现状、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以及制订新区制度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铁网络构建OD矩阵,定量化计算地铁可达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展开地铁可达性以及餐饮网点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分析,最后运用Geo Da空间计量工具对二者核密度分布做空间上的关联性分析,以此揭示地铁可达性与微博餐饮签到网点各自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二者的耦合性特征。研究得出:地铁可达性各指标的核密度分布规律存在相似性,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特征;餐饮网点核密度分布趋向于"一个核心、多个中心"的多中心、多层次空间格局;地铁可达性各指标与微博签到网点整体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正相关,并在局部范围内呈现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交通通达指数是表征一个区域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立足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中交通要素等相关数据成果,开展了基于交通网络密度和交通便捷度交通的通达指数测算相关研究,引入了一套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吸引力分析等交通通达指数计算方法,并以杭州市为试验区,开展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监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正在遭受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城市绿地对城市碳氧平衡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缺乏具体的空间分布规划,只注重绿地覆盖率和人居绿地面积,绿地服务功能的公平性问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利用ArcGIS对大连市沙河口区的绿地可达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绿地可达性与沙河口区人居环境类型发现,高收入社会群体拥有比低收入社会群体更高的绿地可达性。城市规划者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建设中关注社会各阶层对绿地的需要,使城市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资源上更为公平。  相似文献   

18.
铁路信息化和数据标准化对铁路用地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源空间信息集成技术是集成各种铁路空间数据、实现铁路用地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本文根据铁路用地空间数据的来源和组成,针对数据的多源、多尺度、动态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元数据驱动的铁路用地空间数据集成技术框架,设计了三层分布式C/S铁路用地信息系统结构,所构建的"武汉铁路局铁路用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已取得理想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在考虑距离衰减效应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ravity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G2SFCA)基础上,引入Huff模型,并考虑需求点位置要素及地形要素,分别从供给点竞争、需求点定位、路网距离优化三方面对G2SFCA进行改进,并采用改进的G2SFCA对深圳市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G2SFCA不仅能很好地揭示深圳市各社区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可达性,而且也能有效反映避难场所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的空间匹配规律,较其他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已建成室内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容纳人口及空间可达性的统计与分析结果真实、可靠,相关结论可为深圳市未来的防灾工作以及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ccessibility Fu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uses accessibility as a performance measure to evaluate a matrix of future land use and network scenarios for planning purposes. The concept of accessibility dates to the 1950s, but this type of application to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s new. Previous research has established the co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demonstrated the dependence of accessibility on both, and made the case for the use of accessibility measures as a planning tool. This study builds off of these findings by demonstrating the use of accessibility‐based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the Twin Cities Metropolitan Area. This choice of performance measure also allows for transit and highway networks to be compared side‐by‐side. For roadway modeling, zone‐to‐zone travel time matrix was computed using stochastic user equilibrium (SUE) assignment with travel time feedback to trip distribution. A database of schedules was used on the transit networks to assign transit routes. This travel time data was joined with the land use data from each scenario to obtain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labor accessibility from each traffic analysis zone (TAZ) within specified time ranges. Tables of person‐weighted accessibility were computed for 20 minutes with zone population as the weight for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and zone employment as the weight for population and labor accessibility. Maps of accessibility by zone were produced to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 across the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scenario where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growth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would produce the highest accessibility no matter which transportation network changes are made. However, another scenario which concentrates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center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shifts employment growth to the periphery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the scenario representing the projected 2030 land use without any growth management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