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周年4个季度对大亚湾3种主要经济贝类———珍珠贝Pinctadamartensi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 和贻贝Pernaviridis的采样、观测和鉴定,分析它们胃肠物中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综合分析了它们的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3种贝类的食物组成相似,食物中以碎屑、碎片最多,其次是浮游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而浮游动物含量最少,偶尔见到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残体或壳。大亚湾水体的年初级生产力为63万t有机碳,推算出大亚湾生态系统中贝类的最大产量约为1600t·km-2,潜在产量为16—160t·km-2。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岸染毒贝类的麻痹性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1-12月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域的24个采样点,1997年6-7月对舟山群岛、大亚湾、大鹏湾3个重点海域的23种经济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岸贝类的麻痹性毒素(PSP)含量从未检出到每百克肉含PSP403MU。在4个海区中,以南海海区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检出率为最高,上述2个采样期的检出率分别为42.1%和28.6%。黄海海区贝类抽提液的毒性试验均未引起实验小鼠死亡。各海区的主要染毒贝的种类亦有不同:渤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长牡蛎Crassotreagiga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等;东海的主要染毒种类有织纹螺Nassariussp.、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llppinenrum、杂色蛤R.varigata等;南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文蛤Meretrixmeretrix、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合浦珠母贝Finctadamartensii等。  相似文献   

3.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4,16(2):95-100,T003
本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在光镜下难以分辨的主要采自海南省西沙群岛的硅藻共6属3种,其中有4个新种,3个新记录种和1个新记录属,它们是:Synedra cyclophoroides sp.nov.,*Cyclophera tenuis,Plagiogramma parva sp.nov.,Plagiogramma pandurata sp.nov.,P.atomus,P.reimeri,  相似文献   

4.
养殖贝类的污损苔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会莲 《海洋科学》1999,23(3):42-44
污损苔虫(Foulingbryozoans或Bryozoanfoulers)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6]。与其他污损生物一样,污损苔虫常附着于海中的浮标体、船舰、发电厂等的冷却水水管、石油平台的水下构造物、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网笼以及海底电缆等,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损失[2,3,5]污损苔虫对养殖贝类的危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1)堵塞养殖网笼的同孔使网笼内外水流交换受阻,从而影响网箱内养殖四类的生长发育[2,4,7];(2)与养殖贝类竞争浮游生物饵料,使养殖贝类处于“饥饿状态”而阻碍其生…  相似文献   

5.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墨西哥湾扇贝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塔玛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毒甲藻,它所引发的赤潮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生,对海水养殖业和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3]。有毒赤潮发生时,贝类起一种媒介的作用,可将有毒藻产生的毒素累积在体内,沿食物链转移给高营养级生物和人,使之中毒[4]。已有研究表明有毒藻对贝类本身的生命活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这些工作多数是围绕着贝类成体展开的,对幼体发育阶段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以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concentricus)的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和仔贝为对象,研究了塔…  相似文献   

6.
上马鞍岩相潮间带贝类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2~1993年4个季度月采集的样品中,共鉴定出贝类63种,隶属3纲9目29科。根据它们对温度的适应性质可分为4个类群:暖温带种占4.76%;亚热带种占44.44%;广温广布种占38.09%;热带种占12.69%,生态特征与福建沿岸相近。阐述了贝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还探讨了潮汐、波浪等环境因子对贝类生态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滤食性贝类对浅海养殖系统中营养盐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浅海贝类养殖系统中 ,营养盐的浓度和形态对贝类生长有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 ,贝类对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 ,贝类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 ,使其组成和密度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 ,贝类又可向水体中排泄无机营养盐 ,如铵等 ,还将粪和假粪排放于底泥中 ,改变了底泥的数量和质量 ,增加了底泥中营养盐的浓度 ,而底泥中的沉积有机物经矿化作用和再悬浮作用 ,又可使沉积物中的营养盐重新进入水体进行物质循环 ,为贝类及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条件 (见图1)。图1浅海贝类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盐循环(仿Kasspar,…  相似文献   

8.
塔形马蹄螺(Tectuspyramis)是一种暖水性较强的海洋贝类,也是一种重要的礁栖生物,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对于认识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缺少直接的食物组成信息,对其食性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明确。本研究于2017年春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塔形马蹄螺样品,以18S rDNA可变区(V4)序列为靶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共测得41个OTU,分属11个门类,包括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丝足虫门(Cercozoa)、刺胞动物门(Cnidaria)、Stramenopiles(不等鞭毛类)、网粘菌门(Labyrinthulomycota)、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多孔动物门(Porifera)、甲藻门(Pyrrophyta)、捕虫霉亚门(Zoopagomycota)。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塔形马蹄螺消化道中存在大量沉积物碎屑,其中有孔虫、真菌、后生动物是最重要的类群,占食物序列组成的99.76%,它们主要存在于海洋沉积物、有机碎屑和礁石表生藻类基质(Epilithic algal matrix, EAM)中。研究结果揭示了塔形马蹄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EAM中的小型生物和碎屑以及珊瑚礁石上的有害生物,推测塔形马蹄螺属于沉积物碎屑食性生物,可能在清除珊瑚表面藻类基质、促进珊瑚幼体附着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维护珊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以南沿岩海域主要经济贝类的食品卫生质量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长春  许昆灿 《台湾海峡》1994,13(2):138-143
根据1990-1992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水产食品中Hg,Cu,Cd,Cr,As,666和DDT的卫生标准,对我国长江口以南沿岸海域16种主要经济贝类的食品卫生质量作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绝大多数主要经济贝类中的Hg,Cu,Cd,Cr,As666和DDT的含量未超标,其食品卫生质量基本上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张涛 《海洋科学》2000,24(2):38-41
1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机理模型目前为止 ,对一些重要经济贝类如鲍和牡蛎的附着变态机理研究比较深入 ,已经到达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水平。目前 ,有关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机理模型主要有3个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双调控模型、以红鲍(Haliotisrufescens)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上行调节模型以及以多毛类Phragmatopomacalifornica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脂肪酸调控模型。Bonar等1990年和Coon和Fitt等1990年…  相似文献   

11.
首次对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的主要动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常见的20种动物胃含物中,共鉴定出微、小型藻类83种。不同生境的动物食物的优势种类组成是不相同的。各动物胃含物种类组成和数量与其海区生境中的优势微、小型藻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基本相吻合。海洋动物摄食微、小型藻类具有季节变化,夏季虾类、鱼类的胃含物中均有出现的微、小型藻类种类高于其它季节。藤壶、贝类胃含物中均有出现的微、小型藻类种类数春季高于夏、秋、冬季。  相似文献   

12.
北极楚科奇海及其附近海域海底底栖贝类遗壳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北极的23个站的底栖贝类遗壳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贝类遗壳计有17个种,其中双壳纲13种,腹足纲4种.根据鉴定到种的13个种可将所鉴定的软体动物分为两个区系:北极和环北极寒温带种,它们是Astarte montagui,Liocyma fluctusa,Macoma calcarea,M.moesta alas-kana,Mya pseudoarenaria,Nuculana pernula,N.radiata,Nucula bellotii,Serripes groenlan-dicus和Turritella polaris,共计10种,它们是北极水域软体动物区系组成中的主要成分;北极北太平洋寒温带种,它们是Argobuccinum oregonense,Cyclocardia crebricostata和Trichotropis cor-onata有3种.根据食性又可将它们分成滤食性、肉食性和碎食性三种,其中摄食沉积物中有机碎屑的碎食性种类占优势,包括双壳类中的Macoma calcarea,M.moesta alaskana,Macoma sp.,Nuculana pernula,N.radiata,Nucula bellotii,和腹足类的Trichotropis coronata,共计7种,它们不仅种类多,丰度高,而且在调查区的分布同细颗粒的沉积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母类在自然海区的食物组成是摄食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管花萨氏水母(Sarsia tubulosa)和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现场摄食食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管花萨氏水母摄食食物31种,八斑芮氏水母29种;两种水母从食物组成上看,属于杂食性生物,其食物包括浮游动物、真菌、浮游植物、陆地植物碎屑等;管花萨氏水母和八斑芮氏水母二者互为捕食对象;二者摄食的食物类群具有相似性,主要来源于节肢动物门和颚足纲,均以太平真宽水蚤为摄食优势种,分别贡献两者食物总量的45.14%和42.42%。高通量测序技术是深入探究水母现场食物组成新的技术手段,两种水母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为水母摄食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的人工催产技术,比较了几种催产方法的催产效果,其中以0.5×10-3氨海水浸泡刺激效果最好。催产的成功与否与亲贝性腺发育程度关系密切。此外,本文简要讨论了几种催产方法对不同双壳贝类的使用结果,对亲贝生殖腺寄生虫影响亲贝性腺作了简单观察。  相似文献   

15.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2015年5月在红海湾海域采集的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及其潜在食物的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比值;通过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估算不同食物对远海梭子蟹食性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的δ13C值在-18.1‰~-14.1‰之间;δ15N值的范围为9.8‰~13.8‰;平均值分别为-16.9‰±1.3‰和12.1‰±2.3‰。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范围均较大;表明远海梭子蟹食物来源广泛、多样。远海梭子蟹的食物主要由双壳贝类、螺类、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和藻类组成。SIAR模型计算结果显示:藻类为远海梭子蟹的主要食物;其平均贡献为32.5%;双壳贝类的相对食性贡献为21.9%;虾类、螺类、鱼类和蟹类的平均贡献差异较小;分别为9.7%、9.7%、9.6%和9.3%;头足类的贡献最低;仅为7.3%。此外;根据δ15N值及营养位置的计算公式得出:远海梭子蟹在红海湾海域位于2.91±0.68营养级。远海梭子蟹的7类潜在食物中;藻类的营养位置最低;为1.21±0.58;其次为双壳贝类;为2.00±0.25;蟹类、螺类、虾类和鱼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85±0.33、2.87±0.26、3.01±0.16和3.08±0.18;头足类的最高;为3.41±0.17。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鄱阳湖流域淡水贝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 2011~2012年对鄱阳湖及部分“五河”干流淡水贝类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 共记录淡水贝类122种, 隶属于15科39属, 主要由田螺科(Viviparidae)、豆螺科(Bithyniidae)、肋蜷科(Pleuroseridae)、椎实螺科(Lymnaeidae)、扁蜷螺科(Planorbidae)、蚌科(Unionidae)和蚬科(Corbiculidae)组成。流域内以鄱阳湖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08种; 中国特有种丰富, 各水体特有种比例均超过50%; 优势种主要是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和河蚬等。与历史资料相比, 鄱阳湖淡水双壳类和腹足类物种丰富度均显著减少, 人为干扰仍是淡水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建议加大贝类栖息地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7.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C值(-19.6‰~-19.2‰)介于SPOM (-23.3‰~-21.8‰)、BPOM (-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NaNO3,NH4Cl和NH4NO3种氮源及N/P对海洋微藻眼点拟微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P从10增加到90,对细胸生长的影响不大,总脂含量最终都稳定在干重的20%左右。16:0、16:In-9和20:5n-3(EPA)是脂肪酸的主要组成,三者之和占总脂肪酸的70%~80%。在培养基N/P〉20时,20:50n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海带鱼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淀粉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9个取样群体472尾鱼的11种同工酶.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各取样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中国近海的带鱼不是过去认为的一个种、3~5个种群,而是存在3个不同的种8个种群.  相似文献   

20.
对兰蛤的主要营养成分 ,以及氨基酸、脂肪酸、无机元素等的组成进行了研究 ,并同贻贝、蛤蜊、虾夷扇贝、牡蛎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兰蛤的蛋白质含量仅低于虾夷扇贝 ,其粗脂肪的含量居中 ,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低 ,无机元素的含量最高。兰蛤的氨基酸组成非常全面 ,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牡蛎的 ,丙氨酸含量居于 5种贝类之首。兰蛤的 EPA和 DHA含量之和明显高于其它 4种贝类。兰蛤中还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 ,Fe、Mn的含量均高于其它 4种贝类 ,其它无机元素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