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1999年ML7.3级集集地震引起的静态应力变化对台湾周围断层系的影响。我们从两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通过比较主震前后震源机制节面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对静态应力触发假说进行了统计检验。由于前震显然没有受到主震的影响,这些分布的差异决定了静态应力触发的显著性程度。然后,我们计算了触口断层和梅山断层特定滑动方向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从而估计集集地震后这两个活断层的稳定性。静态应力变化是通过将弹性半空间中的位错理论应用到由集集地震的地表位移导出的三维破裂模型得到的。结果表明,集集地震前后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分布显著不同,但与静态应力触发假说一致。我们还发现,触口和梅山断层都在浅于10km的深度处于应力影区中。然而,由于大量的余震发生在这些应力影区中,其他的机制,如动态应力,可能是引起这些事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联科学院报告集》1979年第242卷3期刊载了凯列斯布洛克等人的题为《余震通量的增大是强地震的前兆》的文章,摘译如下(文中各图和文献均略):1.引起异常多余震的地震,是另一较强地震的前兆。这个假说产生于对一些地震目录进行研究之后。一般在分析地震序列时,余震作为平凡的现象而被排除。如果我们的假说是正确的,则它们在预报强震时反而很重要。把这个假说格式化。我们将寻找 M≥Mo的地震前兆,这些地震在此被称为强震。余震  相似文献   

3.
地震改变邻近断层的剪切应力和正应力。新的证据支持小应力变化导致大的地震活动速率变化的假说。地震活动速率(余震)在应力增加的地方增加,在应力降低的地方减少。地震活动速率的增加和降低之后均有随时间而变化的恢复。将应力变化转换成发震概率变化时,可以看到地震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地震危险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地球物理协会联合会汇刊》1983年6月4日最近一期的《甲烷与地震活动的联系》一文中,奥伦兰(R.S.Oremland)介绍了他认为与深部甲烷气体假说有矛盾的观测结果。其主要的事例以加利福尼亚的马默思湖火山地区附近的一次5.7级地震为依据,该地震并没有引起当地四口水泉中气体甲烷含量的任何增加。在我们发表的深部气体假说的讨论(Goldand Soter,1980,1982)中,我们提出:①火山区和非火山区都具有一个从地幔深部释放气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城源周围的水压致裂资料的分析表明,震前最大水平应力和最小水平应力均处于减小的过程中。过去认为观测到的应力减小过程反映了地壳更深部位的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近年来进行的岩石力学实验表明,减小最小主应力或中等主应力均有可能导致岩石破裂。由此引入了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重新分析了唐山地震的成因。既然震前已观测到应力的减小过程,则唐山地震就有可能是由应力减小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7,19(5):471-479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lg(r.v)=d2+(1/3)ML+(2/3)lg;lg=-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 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 Nm,破裂半径a=200~600 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0.1~10 MPa,平均为3.7 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原载1978年12月7日出刊的英国自然杂志(NATURE),作者特里布施(HELMUT TRIBUTSCH)是西柏林的弗利茨·哈伯研究所工作人员,国籍不详.本文对震前产生动物异常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假说,并试图以此解释地震前和地震时大气中的其它宏观现象.原题为《地震前气溶胶有异常吗?》,全文译载,只改动了题目.  相似文献   

8.
用地磁观测预报地震,在国内外研究历史颇长,彼此都在积累资料,同时对地磁预报地震的物理机制,也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压磁效应说目前比较流行,实验表明,对岩石施加应力,岩石磁化率或剩余磁化强度发生改变,从各种角度证明由压磁效应而产生的震磁异常数量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9.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机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电磁卫星所观测到的地震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机制,即电磁异常如何从岩石圈穿过大气层耦合到电离层及其以上空间,目前仍是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大量有关地震岩石圈异常的机制研究,力图从卫星地震电磁异常的源头—岩石圈地震来获得相关认识.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包括:地表变形、水位变化、悬浮薄雾、超低频(ULF)电磁异常、山脊或山顶发光闪电、卫星红外图片大范围数度温度异常、磁场高于地磁偶极场的0.5%、电离层等离子体密度变化、动物奇异行为等.人们提出了许多试图解释各种异常现象的假说,如热耦合假说、气泡运移假说、边界位错充电假说、离子空穴运移假说等.本文希望通过对以上各种假说提出的基础、物理机理以及异常现象解释的探讨,促进对岩石圈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机理认识,从而为地震电磁异常的正确认识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1999年MW7.1级赫克托矿地震发生在离1992年MW7.3兰德期地震断层仅20km的地方。两个地震相距较近表明,兰德斯地震触发了赫克托矿地震。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USGS、SCEC和CDMG(2000)的科学家发现兰德斯地震引起赫托矿地震震源处产生了负的库仑应力变化。这一负的应力变化与静态应力触发假说不一致。本文中,我们给出由下地壳的粘弹性流动控制的过程兰德斯地震对赫克托矿地震应力触发的证据。这种粘弹性流动产生了已为GPS和InSAR测量技术观测到的大尺度震后回跳。本项研究的结果是,粘弹性流动明显改变了兰德斯地震后莫哈韦沙漠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包括粘弹性流动的演化应力场逐渐使赫克托矿震源处的库仑应力演化到正应力的水平。就在赫克托矿地震前,库仑应力增长超过1bar,使赫克托矿破裂趋近灾难性破裂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科普图书《地球内部的奥秘》系由苏联莫斯科内部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该书由苏联的阿拉巴吉和米利尼丘克撰写,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学联合委员会地质矿物学博士沃利沃夫斯基审定。该书为32开本,共136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科学及其发展情况。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全书分成九章:《火山喷发》;《地震》;《我们的星球是怎样构成的》;《地球的成分》;《重力场》;《地球磁场》;《地球热场》;《目前还只是假说》;《地下宝藏》。现将该书《地震》一章节译如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十年前,在阿赖山区,从1974年8月11日发生7.2级地震时起开始了南吉尔吉斯的长期地震活动。根据这次地震,笔者首次提出了强震沿中亚主断裂带迁移的假说,随后又根据这一假说预言,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所求出的许多小震平均断层面解阐述近期华北地区应力场特征。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的小震应力场动态变化,提出了强震发生前可能存在一个高应力背景区。分析判断存在高应力背景区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从而确定了怀来~延庆(京西北)和冀南~豫北地区为近年高应力背景区。结合地质构造条件估计两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大地震物理机制对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当前主流地震机制假说,指出用于描述浅源地震机制的弹性回跳说和粘滑说存在诸多缺陷;前人提出的脱水致裂、相变失稳、剪切熔融和反裂隙断层作用等中-深源地震机制假说,均存在与观测事实不符的情况.本文简要介绍了近些年我们发展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指出断层运动导致锁固段累进性破裂发生地震,称锁固段在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显著地震为标志性地震事件.震例分析表明,浅源、中源、深源及其混合型地震区标志性地震事件的孕育规律均遵循该理论.进一步的讨论指出,弹性回跳说和粘滑说均隐含着断层面上存在锁固段的假设;深源地震震源体具有发生脆性破裂的环境条件;该理论能合理解释地震应力降远小于室内岩石破裂应力降、热流佯谬和自组织临界性这些难点问题.这充分说明,大地震物理机制均可统一解释为锁固段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肖尔茨曾写了《海城地震予报的一种物理解释》一文。文中用“形变峰”迁移和触发作用这一假说,解释了1966年邢台大震后震中向东北方向迁移以及与海城地震有关的前兆现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假定,但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海南东方震群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记录的1992年6~8月海南省东方县附近发生的地震震群中的12次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构成每次地震震源参数的主要部分是纯剪切分量.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与主张应力轴,分别落在北西-南东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这种方向性的一致性反映了这些地震具有相似的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由环境应力值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根据位错理论,采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在导出了平均震源速度谱的基础上,导出了用地震波计算环境剪应力τ_0的公式。计算了1987—1991年中国和邻区大约1000多次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并把τ_0≥10MPa的地震看作是高剪应力值地震。自1987—1991年5年内,我国及邻区共发生M_s≥6.0的强震45次,和160余次高剪应力中强地震(M=4.0-5.0,τ_0≥10MPa),大约有1/4的强震和1/3的高应力值地震发生在台湾地区。说明台湾地区是一个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新疆的喀什—乌恰—乌什地区也是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我们对发生在其地区的强震,向前追溯了环境应力值τ_0的变化。发现有11个强震事件(约占全部事件80%)在震前1—5年内,在以强震为圆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个别略远),均有1—2个或多个高应力值地震出现。说明当高应力值地震发生时,该地区环境应力在增高,它可以作为将要发生强震的前兆。据此,推测了今后3年内大陆强震发生的可能地区是:①中印缅三国边境地区;②西藏波密地区;③青海北部到宁夏北部地区;④新疆伊宁地区;⑤纵贯新青藏90°E±2°线地带;⑥晋北忻州地区;⑦苏北及黄海地区;⑧山东长岛地区。  相似文献   

19.
综合目前各地震成因假说而提出了地震立体网络多因复成学说,其包括2个基本点:地震时空分布具有立体网络性,地震是显隐立体网络力能结构上的一个纽结.  相似文献   

20.
由震源谱推断1997年新疆伽师强震群破裂特性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仕勇  许忠淮 《地震学报》2000,22(2):113-124
分析了1997年伽师强震群中12次MS5.0地震的P波和S波位移谱,用遗传算法和目测法联合计算了这些地震P,S波震源谱的拐角频率,并由此推算出这些地震的震源尺度和静态应力降(以下简称应力降).根据观测震源谱拐角频率的方位性变化特征,对相关地震的破裂方向进行了估算.主要结果如下:① 伽师强震群中6级强震的震源破裂尺度在10~16km,5级地震的破裂尺度在6~10km,个别5级地震的破裂尺度超过10km;② 伽师强震群中,中、强地震的应力降均在0.1MPa左右,这种显著偏低的应力降特性表明,该强震群震源区积累的应力释放缓慢,这意味着伽师强震群活动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③ 应力降大小与相应地震震级大小存在统计正相关关系.同时还可清楚地看出,正断层型地震的应力降整体低于走滑型地震的应力降;④伽师强震群中6 级强震的震源谱拐角频率有一定的方向性,震源谱拐角频率方位分布图显示出这组强震的破裂机制较为复杂,无一致的破裂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