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一轮课改中,“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正在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教材”而言的,亦被称为“教材的二度开发”。从教学层面讲,教材的二度开发须经过“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三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2.
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题意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字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而笔者写这篇文章是自己第三次教这个教材了。  相似文献   

3.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4.
王珏 《地理教学》2010,(7):11-13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在教师心目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形成了共识。而“如何用教材教”则是老师们一直努力探讨和不断实践的主题。教师的成长,是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如何“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感晤和经验积累是教师成长最宝贵的财富。然而教师的成长往往会出现一个高原期,  相似文献   

5.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了达到学习的效果,必须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开发处理,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沟通的平台。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相似文献   

7.
“学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教材内容重构是实现“教材”向“学材”转化的措施之一。本文从师生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教材重构的必要性,提出了“解构、评估、重构”的思路,并以“地球的演化过程”一节为例,说明了教材重构的过程,以期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落实“学材”理念。  相似文献   

8.
白玲 《地理教学》2011,(9):7-10
一、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机械照搬“活动”的多,深入理解“活动”案例功能的少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教师们对“用教材教”也已经耳熟能详,但受惯性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常常将地理教材奉为“圣旨”,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如何“用教科书教”还存在着某些困惑。一方面,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活动”内容是否适用  相似文献   

9.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6,(11):13-15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能否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切实转变“以教论教”的观念。审视当下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其中“教材一看就懂,不好教”、“教材知识体系不够严密”、“新课程缺乏时间保障”等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推进的障碍。现择要分析某些具有普遍性质的障碍观念,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徐伟 《地理教学》2011,(19):14-17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师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代替了教学大纲,“用教材教”已代替了“教教材”,但在教学内容选取等实践操作层面上却并存着几种不同的取向。新课程教学的实质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倡导怎样“新”的教学?这仍是需要首先厘清的问题。本文试以必修模块“地理1”为例,  相似文献   

11.
郑明进 《地理教学》2006,(4):30-31,40
一、教学内容要开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实际上就隐含着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依据标准、教材,并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重组教学内容,重组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乡土实际、联系时事热点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行高中地理4个版本的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使教材真正实现了“只不过为教学提供一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用活”教材,这是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各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材相继出版,其编写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加大了地理学习“活动”的力度(通常在教材中用“活动”二字的图标来说明,用区别于课文系统的格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陈玲 《地理教学》2012,(4):47-48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转变观念,从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开发,可以改变教材的顺序,可以通过增减、改编、重组等来改变教材内容,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变化多样的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改革和创新,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师生能在变化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教和学的精彩和谐,从而感悟到教和学带来的快乐体验和焕发出的生命活力。下面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凌锋 《地理教学》2009,(12):25-27
一、把握五大“要点”、合理处理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要根据需要挖掘教材的相关因素,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6.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05,(12):22-24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教师对新教材不仅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领会其中实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特长,有选择地拓展课程资源,把新教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挖掘出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相似文献   

17.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并非教学的全部。对于地理教材,不能刻意追求原有体系的完整,我们要从提高人地关系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角度加以组织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教材去教。把教材变成活的教学内容。而不是照本宣科教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青藏高原地区”是沪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中的一节,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①世界屋脊;②高寒气候;③江河之源湖泊之乡;④历史悠久的藏族文化。教材中还配有五段阅读材料::‘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高原上的珍稀动物”、“雅鲁藏布大峡谷”、“‘天湖’——纳木错”、“唐代古寺——大昭寺。”  相似文献   

20.
王克平 《地理教学》1995,(3):7-8,23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变“一纲一本”为“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变地理学科中心课程为分科、综合课程实验并进。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与国外教材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