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节气农事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种上玉米过新年。二月立春继雨水,生产备耕修渠园。三月惊蛰又春分,春播育秧抢在前。四月清明谷雨连,草稻插秧到本田。五月立夏望小满,施肥耘田防虫兼。六月芒种夏至到,夏收玉米谨防涝。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太阳在天球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等长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各相应约15天。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节气完整版本最早出现于西汉前期刘安所编的《淮南子》,其中有一篇《天文训》,完整地列出了和现今名称基本一致的二十四节气,那里边把“惊蛰”叫作“雷惊蛰”、“清明”叫作“清明风至”、“白露”叫作“白露降”,其他节气名称和现代版本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其实,这本书一开始不叫《淮南子》,而是叫《鸿烈》。  相似文献   

4.
《气象科技》1976,(2):17-17
农谚有“夜雨不收大豆”之说,我们于1968年对此谚语进行了研究。重点放在“夜雨”二字上。第一步是观察大豆的开花时间。我们用了20个昼夜坚持夜间观测,发现大豆是晚上开花,夜间散粉,所以要在散花期遇到暴雨就不能良好地传粉,影响结实,造成减产。第二步是分析大豆播种的时间问题。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后播种的大豆一般在7月底开花结实,而7月底正是雨水最多的时候,因此开花散粉受到影响,结荚少,产量低。  相似文献   

5.
从无锡地区的天气谚语中,有许多反映前后期天气相关的谚语,几乎全年各季皆有,如:“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伏里西北风,腊里船勿通”、“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清明桃花水,立夏田开裂”、“惊蛰闻雷,小满发水”、“清明无雨旱黄霉”、“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煞鳅”、“九后一次雪,百天要发水”、“霉里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4,(1):49-49
预报“连续低温阴雨”和“连续晴暖”,是我县春播期间(雨水到清明)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根据群众经验和普查历史资料发现,春季温度变化过程存在着一起一伏的现象,这给春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用“春暖”报“连续低温阴雨”:  相似文献   

7.
银川灌区“春潮”(又称“反浆”)一般于“惊蛰”前后开始起潮,至“春分”前后达盛潮期,“清明”前后落潮。从起潮至落潮期约持续一个月左右。春潮期正值我区夏作物(主要如春小麦)播种至出苗阶段。若“春潮”大、持续时间较长,湖田、滩田、部分稻茬田土壤过于潮湿或者有积水,已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霉烂;来不及播种的等落潮后再播种往往误了“农时”。勉强播种的,因人畜践踏、播种过深、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8.
陈振孝 《山西气象》1994,(2):41-41,19
廿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陈振孝(太原师专地理系030001)廿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相似文献   

9.
张家诚 《气象》1975,1(5):20-21
1972年前后,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气候异常现象。于是国外有一些学者“推论”说未来世界气候将继续恶化。情况究竟怎样呢? 根据气候纪录、历史记载和考古、地质发现,证明世界气候在地球史上曾经有过显著变化,几亿年的气候史中主要是温暖的气候,这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冰雪复盖,北极与南极地区也是这样。但在几亿年漫长的气候史期间,也出现过若干次寒冷时期。在寒冷时期,冰雪很多,冰川由高山发展到平原,例  相似文献   

10.
杨德生 《气象》1978,4(1):34-34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看天经验,有许多关于长期气候预报方面的农谚,世代相传。如“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清明对立夏,牛羊不上山”、“夏至小暑在同月,集中力量种山药”、“冬至头,冻死牛”……等,不仅反映了节气在农历不同日期时的气候特点,而且还指出了未来气候的演变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的农谚,在我国中纬度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农村广泛流传,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1.
宜山县气象站站长陈虞棠,努力学习农业知识,用心收集农业科技资料,长期在县委生产基地——矮山公社畔扩大队第五生产队扎扎实实地开展农业气象试验,使气象工作与农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几年来,他总结推广农业气象技术四十二项,撰写农业气象调查材料、专题报告和科普材料二百余篇,普及农业气象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气象技术取得显著成绩。自一九七三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陈虞棠在为农业服务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过去,这个县春玉米要到“惊蛰”才开始播种,有“惊蛰玉米清明秧,种了黄豆过端阳”之说。一九七四年,县里个别领导由于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生产上搞瞎指挥,提出春玉米播种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2.
新元古代曾发生过强烈的全球性冰川作用,本文回顾了新元古代晚期全球性冰川作用存在的证据及其特点,论述了新元古代冰期产生的原因,综述了一些代表性的“雪球地球”模型并探讨了“雪球地球”对早期生物演化的影响,最后对未来“雪球地球”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袁国正 《气象》1978,4(9):16-16
我地广泛流传“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指解冻早),“二月清明遍地青(春暖早),三月清明没一根(春暖晚)”等谚语。经用我盟清水河县3—5月平均气温资料验证,确实存在上述冷暖变化的规律。 “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据统计,凡是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以前的,即数九早,次年3—5月都是气温正距平的暖春;反之,冬至日在十一月十四日以后的,即数九迟,次年有64%的年分为春寒年。 若再考虑“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没一根”,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关中西部渭滨区、太白县、陇县3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9年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变化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关中西部不同地域24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研究表明:近50 a关中西部24节气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最低。春季型节气增温最快,秋季型节气降温最快,春季增温快于秋季降温。惊蛰和清明气温升幅最大,立冬降幅最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型(川塬区)和秋季型节气(南北山区)最小,夏季型(川塬区和北部山区)和冬季型节气(南部山区)最大。春季型节气除立春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他季节型节气仅最低气温多呈显著增温趋势。24节气气温年代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距平为“负—正”变化特征。4个物候性节气中惊蛰、清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小满、芒种呈显著上升趋势。惊蛰1973、2004—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气温转暖突变年;清明2005—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转暖突变年;小满1981—1982、2001—2019年显著增温,1976年为转暖突变年;芒种2005—2007、2009、2011—2019年显著增温,1995年为转暖突变年。  相似文献   

15.
1我国古代医学与天气气候天气气候是变化最为复杂的自然现象之一,变化尺度,有时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有时万年。尽管变化多端,人们若掌握了它的变化,就能顺时应变。天气气候在它很文静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富两旺,吉它凶怒时,暴风骤雨,灾害频繁,疾病猛发,粮棉减产。它与人类生物生存有着明显的关系。亘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历代医书名著都有深速详实的论述。我国最早古代的医书《皇帝内经》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病不起,是谓得道。”又说:“…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至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  相似文献   

17.
著者在其“中国气候区域”一文中已详论过中国的气候及其分划,(气象研究所集刊第八号)但其目的纯为适应中国的需要和实用;对於不明瞭中国地理环境及名称的人则显得生疏而不易捉摸。为易於与世界其他各处的气候性质相比较及供不熟悉中国地名的人们的需要起见,爰乃根据Koeppen 氏的分类法将中国气候重新划分。 Koeppen氏在其“依照气温雨量及其年变化而分划气候区域”一文  相似文献   

18.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五日暗天门”是一条天气谚语:运用1966~1980年丰顺县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扣验证,并自1981年以来,经10多年的使用.其准确率为7/8。作为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使明价值,现重作整理,供作参考。1弄清天气谚语的含义3月份的倒春寒天气,是造成春插育秧烂秧死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做好春寒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重要课题之一。“未到惊蛰先响雷、四、‘五日暗天河’早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中雷是指出现在惊蛰日前的初雷。略是指惊蛰日后多出现阴寒(雨)天气。雷与暗的因果关系,初雷出现在惊蛰日之前,则…  相似文献   

19.
1课题的结构96-908课题是国家‘“九五”期间全国15个科技重中之重项目之一。项目的名称是“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同志。该课题下列5个子专题,分别以Wj----称05,下同)课题的内容是:“区域中心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20.
选取西南地区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选定的81个气象站,将其1971~2000年30年气候平均值与1981~2010年30年气候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就西南大部分地区而言,前者所表征的气候较后者更冷湿。把两个平均值放在长序列中分析,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和汛期降水量平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变化已经对气候影响评价、气候预测业务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