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罗甸艾纳香生长适宜气候条件和罗甸县的气候条件分析,选择气温作为罗甸县艾纳香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的主要指标。建立罗甸县随海拔变化的气温指标回归方程,根据区划指标对罗甸县各乡镇的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将全县划分为罗甸艾纳香种植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旨在为罗甸县艾纳香大面积"野转家"种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区划结果与野生罗甸艾纳香在县境内的实际长势产量较一致,总体能基本满足南亚热带作物在贵州的适生范围及指标,适宜种植的最高海拔高度比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的产地最高海拔高度低100 m,比过去人工栽培的最高海拔高度高100 m。  相似文献   

2.
利用达州及周边15个气象站资料和国内香椿主要产区气象资料、GIS资料,基于香椿生物学特性和现代高产栽培技术要求,综合分析了达州香椿气候生态适宜性,并选取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建立气候因子空间模型,运用集优法开展香椿栽培生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达州气候生态条件总体适宜香椿生长,影响其栽培的主要因子是年均气温和地形条件;冬末春初的气温水平和积温及其变化是影响香椿上市时间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头茬椿芽采收要求≥10.0℃有效积温约60~70℃·d。香椿栽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达州中南部,面积占比约58.7 %,其中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m、年均气温≥16.0℃的中亚热带浅丘平坝区,其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500~800m、年均气温14.0~16.0℃的北亚热带向山地暖温带过渡的低山深丘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拔高度800~1200m、年均气温12.0~14.0℃的山地暖温带半山区,面积占比约26.2 %;北部海拔高度≥1200m的中高山区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约15.1 %。达州南部浅丘平坝区为香椿重点发展区,中南部低山深丘区为香椿适度规模发展区,北部低中山区为香椿自然生态分布区。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油用牡丹在宜宾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利用宜宾及周边市州共计2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选取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10℃天数、花期温度、荚果形成期温度作为气候适宜区划指标,基于1:25万地理信息数据,采取多元回归方程,建立气候因子与地理因子关系模型,通过GIS软件绘制出油用牡丹种植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宜宾市种植油用牡丹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大于16℃的丘陵、坪坝地带,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屏山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等1200m以上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遵义立体气候明显,为了合理布局涪陵榨菜在遵义的种植,合理安排播种育苗时间及种植模式,【方法】本文采用了涪陵区及遵义13个国家站气象资料,分析了涪陵榨菜种植的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风险,对榨菜全生育期温度界限内积温值进行回归拟合,得出不同县域不同海拔种植榨菜的适宜播期,以及对秋季茬口时间的探讨。【结果】在市的西部和中部海拔800 m以下、东部600 m以下地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播种,为榨菜气候种植适宜区;在市的西部海拔在800-1000 m区域,市的中部和东部海拔在600-900 m区域适宜播期为8月中旬,尽量保障冬前壮苗,为榨菜气候种植次适宜区;在海拔1000 m以上种植榨菜,秋季茬口时间紧张,冬季受低温雪凝灾害风险大,引种榨菜需慎重。【结论】在遵义引种涪陵榨菜,在市的西部和中部800 m以下、东部600 m以下地区,界限积温充足,冬季凝冻风险小,可以发展涪陵榨菜。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冬季错季蔬菜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87—2016年逐日气温资料,根据冬季错季蔬菜种植的气候适宜性指标,应用GIS技术和气候要素空间分布回归模型对冬季错季蔬菜种植进行气候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东部、南部边缘及罗甸县、赤水市等低海拔地区;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东部和南部、黔南州南部的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及黔东南州南部、遵义市北部的海拔600 m以下地区;其余地区均不适宜种植冬季错季蔬菜。  相似文献   

6.
铜鼓县种植柑桔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铜鼓县种植柑桔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铜鼓县种植柑桔的适宜和次适宜区分别在东河沿岸和西河沿岸,海拔高度为180~320m。在此基础上,认为铜鼓县种植柑桔时应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耐寒品种和适宜地块;二是越冬时要采取保暖措施;三是要加强用水管理,密切注意抗旱;四是在天气不利的年份要采取保花保果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特征,提升罗汉果产量与品质,促进罗汉果稳定、高效生产,科学制定桂林市罗汉果发展规划。利用桂林市14个国家站1981—2017年气象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气候、地形等方面构建桂林市罗汉果气候适宜性指数,采用自然断点法(Natural Breaks)将桂林市罗汉果适宜性指数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桂林市中部、西南及东北部较适宜罗汉果种植,该区域内水热条件较好,温度、光照适宜,海拔高度适中,能够较好满足罗汉果生长发育所需生态条件。不适宜区主要位于北部猫儿山山脉地区、越城岭、海洋山山脉及都庞岭等地区,该区域内海拔较高,气候条件不能满足罗汉果生长发育所需,不适宜罗汉果种植。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香蕉种植农业气候区划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香蕉对生态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确定了影响海南岛种植香蕉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1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候资料和DEM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无观测站地区500m×500m网格单元上的气候要素值进行了推算,并利用反距离权重差值法进行残差订正,制作香蕉种植气候区划专题图。该区划图划分出海南岛香蕉种植的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区,针对各区域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建议,为香蕉合理布局及趋利避害、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呼图壁县及周边15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地统计回归和反距离权重等方法构建≥10℃积温、无霜期、7月平均气温、≥15℃持续日数、≥20℃积温等指标因子与地理因子的空间分析推算模型,获取棉花各区划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值,并将实际值与模拟值之残差部分进行空间内插订正,结合棉花区划指标等级,最终得到棉花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全县划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风险区和不适宜区4个分区。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海拔510 m以下的北部平原地区,包括园户村镇、111团场、105团场、106团场、芳草湖农场的平原地区;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海拔510~650 m之间的乌奎高速公路附近地带,包括呼图壁镇、十里店镇、五工台镇和大丰镇南北两侧的平原地区;风险棉区主要分布在呼图壁县以南海拔650~850 m之间的山前倾斜平原;不宜棉区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850 m以上,包括石梯子乡、雀尔沟镇以南中高山在内。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农业种植布局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州省安顺市6个气象站1961—2010年资料,根据气候资源的小网格分析方法,建立普定县茶树种植气候区划因子与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模型,以GIS为技术支撑,对普定县茶树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进行区划。结果表明:普定县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性自东北向西南呈明显递增趋势,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占该县国土面积的68%,覆盖该县2/3以上的土地均可种植茶树,为普定县种植茶树的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隆林县石漠化地区发展金银花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隆林县石漠化地区的气候条件为依据,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金银花的气候生态规律和环境因子对金银花生长、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的气候指标。结果表明,隆林县石漠化地区金银花生长条件较好,西北部山区和南部高寒山区为适宜区,其它区域仅为次适宜区,为石漠化地区发展金银花种植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紫薯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农业气候条件的需求,利用长清地区1981—2016年气候资料和乡镇级气象资料,运用Kriging插值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借助GIS空间技术,完成对长清区紫薯种植适宜性农业气候划分。结果表明:长清区大部分地区处于适宜性和最适宜性种植区。东南部适宜性较差,分布有一般适宜区。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平安街道办事处、文昌街道办事处、归德镇等乡镇、办事处,占全区面积的48%;适宜区分布在双泉乡、马山镇、五峰山街道办事处等地区,占全区面积的34%;一般适宜区零星分布在长清区南部、东南部地区,万德镇和张夏镇所占面积较多。该文提出的种植适宜性结果,旨在为当地农业部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特色作物的种植水平以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气候角度分析黔东南州种植蜂糖李适宜性,为蜂糖李种植选址提供气候可行性依据。利用2011-2020年黔东南州200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和蜂糖李品质最优的产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区域气象站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黔东南州200个乡镇与六马镇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指标相对应的气候值,利用适宜度模型计算各乡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有37.5%的乡镇处于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区,没有气候最适宜区域;蜂糖李开花坐果期的气候适宜度低于萌芽、果实生长以及果实成熟期,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关键期;气温综合适宜度>日照综合适宜度>降水综合适宜度,开花坐果期阶段性持续低温、雨日多、日照少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黔东南州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明显,蜂糖李种植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要素情况,选择日照多、雨日少、气温高、向阳、开阔等区域开展种植。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分析精河县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为科学规划枸杞种植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具有实际意义。利用精河县及周边范围内15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插值技术方法,在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10 ℃积温、≥10 ℃日数和≥10 ℃期间降水量作为枸杞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进而对气候要素指标进行栅格化。根据区划指标等级进行重分类,将各气候要素指标图层进行等权重叠加,获得精河县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精河县枸杞种植区可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分区,最适宜种植区分布在精河县中部海拔400~600 m的带状平原区,该区综合气候条件非常利于枸杞优质高产;适宜种植区分布在沿最适宜种植区两侧海拔250~400 m和海拔600~800 m的中部平原地带,综合气候条件稍逊于最适宜区。建议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内发展枸杞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茶树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湖北省7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支持下,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茶树种植实现基于1 km×1 km格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鄂西南、鄂东南地区以及鄂东北部分地区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面积约占湖北全省的27.1%;鄂西北及鄂中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限制,面积约占全省的19.8%;其他地区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将区划结果与湖北历年茶叶产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即从茶树气候适宜性角度实现的精细化评价结果对指导湖北省的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法国特细青刀豆生长发育特性及其气象条件的要求,在不同的生育期,结合贵州特殊的山地立体气候,利用气候相似性原理,运用贵州省1:25万地形数据和84个台站30a的气候资料,以GIS为技术手段,划分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3种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分布范围,得出每年4—6月贵州的适宜种植面积较为广泛,西部局地可以延续到8—10月;有7个月的采收加工期(4月中下旬-11月中下旬);3—10月,适宜区的分布由南部边缘的河谷地带向西部高海拔地区逐渐推移等结论,为法国特细青刀豆在贵州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兴山县烤烟种植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茂军 《湖北气象》2003,22(2):20-22
利用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兴山县近10多年烟草栽培实际以及20世纪80年代山区气候考察资料和2000-2001年实地调查资料,确定了影响烤烟品质和产量的气候因子。以日平均温度≥20℃的持续日数为兴山县烤烟区划的一级指标,以≥10℃的活动积温(∑T≥10℃)、年平均日极端最高气温≥38℃的日数为二级指标,对该县烤烟种植范围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在500-1300m的区域均可种植烤烟,最适宜区域在700—1200m之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叶城县特色林果—核桃为研究对象,研究叶城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以期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规划叶城县核桃种植布局和发展区域提供气候依据。利用叶城县及其周边20个气象站1981-2019年近39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和同期核桃生长发育的物候资料,在分析核桃生长发育关键期与光、热、水气候条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冬季最低气温≤-25℃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作为核桃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基于GIS空间插值技术对叶城县核桃种植各区划指标因子进行空间特征分析,采用GIS空间加权分析法对核桃种植气候指标进行精细化分区,结果表明:叶城县影响核桃的各指标因子空间分布受海拔高度影响,≥10℃积温总体呈现“北疆多、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 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呈现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减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山区少平原多的格局。在上述各指标气候要素空间特征的综合作用下,叶城县核桃种植可分为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三个分区。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海拔低于1400m的平原地带,该区能够满足核桃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对热量条件的需求,同时,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很低,春季核桃树展叶、开花和结实期遭受霜冻危害的几率也很低,因此,适宜区是叶城县发展核桃种植业最理想的区域,加之,该区地处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土壤肥沃,灌溉有保障,应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种植面积。次适宜区分布在县域中部海拔1400~2000m的山前倾斜平原和丘陵地带,该区核桃树具有一定的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不宜大规模发展核桃种植。不适宜区分布在叶城县南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区,该区域核桃树遭受越冬冻害的风险较高,因此,不宜种植核桃。  相似文献   

20.
潘晓瑜 《贵州气象》2011,35(2):44-45
根据三都九阡李子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三都各乡镇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李子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确定九阡李子的最佳适宜区,宜在海拔600~800 m水源方便、排水良好的山区种植,为形成独具三都水族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九阡李长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